题名

臺灣戲曲學界對京劇文本創作的影響:由《閻羅夢》的映象說起

并列篇名

The Academia's Influences on the Peking Opera Scripts: A Discussion on Journey through Hell

DOI

10.30157/JCRTF.200806.0004

作者

林幸慧(Hsing-Hui Lin)

关键词

京劇 ; 臺灣京劇 ; 閻羅夢 ; 王安祈 ; 國光劇團 ; Peking Opera ; Taiwanese Peking Opera ; Journey through Hell ; Wang An-chi ; GuoGuang Opera Compan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60期(2008 / 06 / 01)

页次

123 - 1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閻羅夢》爲切入點,試圖討論臺灣戲曲學界與京劇界互動至今,在文本創作方面留下的印記及其意義。首先討論《閻羅夢》劇作原稿與小說原著主旨之差異;其次分題旨與結構二端剖析該劇演出本奠基於原稿之上的創發,而後剖析本地學界對劇界在文本創作上的影響,並附帶討論學界於觀眾養成方面的努力。 由《閻羅夢》陳稿與演出本的差別,可見出學者劇作家較職業劇作家更重視作品的思想性。臺灣戲曲學者與京劇界的密切合作,不僅使京劇文士化的層面更加深廣,亦使臺灣新編京劇文本在文學成就與思想深度兩方面皆有別於大陸劇作,爲臺灣京劇開出新境,而學者於校園中培養的新生代觀眾,或將決定臺灣京劇今後何去何從。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cript of Journey through Hell,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opera studies and the Peking Opera troupes in Taiwan, and the imprints thereby left on the creation of operatic scripts. First I compare the gist of the original novel and that of the operatic text. Secondly, I discuss the script's innovative designs in terms of the thesis and the structural level. Finally, I analyze the academia's influence on the script composition, as well as the academia's endeavor in cultivating its audience. When one compares Chen Yaxian's original text with that of Wang An-chi's adaptation, one finds that scholar playwrights lay more emphasis on the philosophical aspect of the scrip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academia and opera theater circle not only broadens the scope of Peking opera but also sets Taiwanese Opera scripts apart from those of China, both in terms of literary achievement and profundity of though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audience, cultivated on campus by the scholars, will possibly determine the future of Peking Opera in Taiwa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安祈(2002)。臺灣京劇五十年。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 王安祈(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
  3. 王安祈(2002)。關於《閻羅夢》的修編。國光藝訊,34
  4. 王安祈(1996)。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臺北:里仁出版社。
  5. 聯合報(1987)
  6. 何玉人(2005)。新時期中國戲曲創作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7. 周育德(2004)。戲曲編劇與學校教育。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8. 周慧玲(2004)。協商革命:臺灣戲曲編劇的現代化進程問題-從王安祈劇作中「曝屍」的身體論述談起。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9. 俞大綱(1978)。俞大綱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0. 俞大綱(1977)。《俞大綱全集》㈠、㈡、㈢。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1. 洪子誠(1999)。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紀慧玲(2004)。看戲、寫戲、做戲人-王安祈京劇創作與臺灣京劇發展脈絡關係。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3. 馬森(1992)。馬森文集-東方戲劇・西方戲劇。臺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14. 馬森(1991)。馬森文集。臺北:文化生活新知出版社。
  15. 貫涌(2004)。戲曲大學培養編劇人才的探索與思考。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6. 聯合報(1993/01/10-18)
  17. 陳亞先原作、王安祈修編(2002)。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
  18. 傅謹(2004)。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19. 馮夢龍(1980)。喻世明言。臺北:鼎文出版社。
  20. 劉勇強(2006)。論古代小說因果報應觀念的藝術化過程與型態。文學遺產,1,118-129。
  21. 劉勇強(2006)。千年怨氣一朝伸-談《鬧陰司司馬貌斷獄》。文史知識,1,41-47。
  22. 謝柏梁(2004)。當代戲曲編劇的出處與風格。2004兩岸戲曲編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3. 謝柏梁(1995)。中國當代戲曲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張啟豐(2020)。《王魁負桂英》的當代映象:以京劇、豫劇、歌仔戲編演為例。民俗曲藝,20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