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形式•變貌:大溪木器形式風格之探索

并列篇名

Form and Variation: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Woodwork Style in Ta-his

DOI

10.30157/JCRTF.200912.0007

作者

賴明珠(Ming-Chu Lai)

关键词

原型 ; 變體 ; 土著化 ; 理念構形 ; 集體風格 ; prototype ; variation ; indigenization ; conceptualized formation ; collective style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66期(2009 / 12 / 01)

页次

185 - 3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九世紀初葉林本源家族在大溪營建石城宅第,開啟延聘唐山大、小木作匠師進駐於本區施工的歷史首頁。其他本地仕紳大族也相繼於十九世紀中、晚期,進行宅第、祖厝的興建,並敦聘唐山細木匠師製作宗教、日用木器,持續擴展漢式木器在本區的發展。因而十九世紀「清式漢體」木器原型的移入與再現,乃是大溪漢體系木器文化濫觴的重要契機。 二十世紀前葉在日人統治的歷史情境下,大溪木器產業歷經現代化過程,並逐漸衍生出「岩色變體」及「漢和洋折衷變體」家具。 戰後大溪在先天與後天優異條件結合下,乃於1960至1980年代進一步發展爲臺灣木器產業的重鎮。百餘年來唐山匠師、本地匠師在不同的階段,隨着生產技術、消費組織、社會背景、美感認知及設計理念的轉變,創造出具有時代脈絡特質的木器文化。本文嘗試從不同階段匠師們的作品中,探索大溪一地木器在歷經被微調、統合的過程中,演繹出兼具有時代性與地域性的集體風格形式。

英文摘要

In the early 19 (superscript th) century the Lin Ben-yuan family built a stone mansion in Ta-hsi. With this they started a history of hiring craftsmen of wood frame and carving from Tangshan (China) to construction sites in Taiwan. Subsequently, when the other local gentry families began to build houses or ancestral halls in the mid- to late 19 (superscript th) century, they also employed Chinese joiners to make religious and daily-use woodworks. The Han-Chinese style woodworks thus continued to develop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 int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Han-Chinese style woodwork in the 19 (superscript th) century became a crucial beginning for the expansion of woodwork culture in the Ta-hsi area.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 (superscript th) century, under the Japanese colonial rule, the Ta-hsi woodwork industry underwent modernization,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Yan-se (Chinese style) and the Han-Ho (Chinese and Japanese) composite-style furniture. After the 2nd World War, with its innate and acquired advantages, Ta-hsi came to be an important town of Taiwan's woodwork industry from the 1960s to the 1980s. For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both Chinese and local carpenters in different stages created woodworks with stylistic features that reflect changes in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consumer organizations, social background, aesthetics and designing concepts.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a-hsi woodworks by artisan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to explore their collective style that was generated after a process of fine-tuning and integration and manifest both era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王順民(1995)。當代臺灣佛教變遷之考察。中華佛學學報,8,315-343。
    連結:
  2. 賴明珠(2006)。原型與變異-試論戰前大溪木器產業的源起與開展。民俗曲藝,152,9-84。
    連結:
  3. 維基百科
  4. 民間信仰
  5. 「住宅用語集」網站
  6. 建築設計
  7. Yuko Kikuchi.,Karen Livingstone (Edited),Linda Parry. (Edited)(2005).International Arts and Crafts.London:V & A.
  8. 大溪江氏家族編(1961)。平和本派傳下族譜
  9. 桃園縣綜合發展計畫報告書
  10.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資料供應處譯編(1984)。日本木製家具市場。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資料供應處。
  11. 王世慶(1996)。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2. 王世襄(1985)。明式家具珍賞。香港:三聯書店。
  13. 王國璠編撰(1985)。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林本源祭祀公業。
  14. 田家青(1995)。清代家具。香港:三聯書店。
  15. 朱爲正(197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
  16. 何兆華(1998)。明清時期祖先畫像中官服之研究。美育,99,11-20。
  17. 何曉道(2005)。江南明清椅子。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
  18. 吳瀛濤(1987)。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19. 李宗山(2001)。中國家具史圖說。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
  20. 李國忠(1973)。臺灣木材業與傢具業對外貿易之分析。森林,7,58-88。
  21. 周錦宏總編(2005)。苗栗木雕博物館典藏專輯研究圖錄:傳統建築與家具。苗栗:苗栗縣文化局。
  22. 林世山(1998)。大溪木器家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臺灣手工業,65,68-75。
  23. 臺灣大百科全書
  24. 林會承主持(1987)。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中壢:中原大學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25. 邱文錫編註、陳憲國編註(1997)。千金譜。永和:樟樹出版社。
  26. 邱博舜主持(2004)。游禮海藝師家具、木雕與墨繪跨領域技術傳習計畫。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7. 姚鶴年編撰(1997)。臺灣省林務局誌。臺北:臺灣省農林廳林務局。
  28. 徐天福主編(2005)。民族藝師-李松林先生百年紀念展。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29. 徐亞湘主持(1995)。大溪鎮參與廟宇慶典活動之社頭調查計畫報告書。
  30. 菩薩與羅漢的故事(上集)
  31. 馬奎、武珊珊譯(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臺北:雄獅出版社。
  32. 崔詠雪(1986)。中國家具史坐具篇。臺北:明文書局。
  33. 張春音翻譯(1942)。圖解日台千金譜。臺中州員林郡員林街:寶文堂。
  34. 張朝博(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原大學建築學系。
  35. 梁思成(1984)。營造法式註釋卷上。臺北:明文書局。
  36. 莊伯和(1998)。民間肖像畫談。美育,99,31-38。
  37. 許佩賢譯(1995)。攻臺戰紀。臺北:遠流出版社。
  38. 許雪姬、林會承主持(1987)。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中壢:中原大學研究所歷史與理論研究室。
  39. 連橫(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0. 陳其南(1994)。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41. 陳勇成(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
  42. 陳薏平(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
  43. 陳啓雄(1995)。臺灣農村傳統家具之調查及推廣(一)-書櫥篇。斗六:雲院書城。
  44. 幸福雲林希望月刊
  45. 黃正彥(2004)。爲「茄苳入石柳」正名。臺南文化,56,171-178。
  46. 黃淑芬(199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日本千葉大學大學院自然科學研究科。
  47. 廖希珍(1909)。大嵙崁沿革誌
  48. 臺灣總督府(1915)。臺灣統計要覽大正二年。東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
  49.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6)。工場名簿。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50. 劉文三(2000)。臺灣早期民藝。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51. 蔡易安(1993)。清代廣式家具。臺北:南天書局。
  52. 賴明珠(2007)。木彩崢嶸-桃園縣百年木器風華。桃園:桃園縣政府文化局。
  5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11)。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東京: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54. 簡榮聰(2000)。臺灣傳統家具。桃園:桃園縣文物協會。
  55. 藍植銓、黃淑芬編(2001)。神恩•豆香·木器馨。桃園縣: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
  56. 羅彩雲(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