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The focus of Mid-Autumn Festival has always been the moon. Yet one finds several folk deities, such as tree god, stone god, earth god, etc., also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s” on Mid-Autumn Festival. These deities originated from primitive natural worship and in time came to be personified. The nature of such cults can still be considered as variations of the she sacrifice. The purpose of she sacrifice is to pray for the fecundity of women and crops. The she deity thus became a symbol of fertility. She sacrifice offered during festivities both endows and reinforces vitality. As a result, believers appeal to the she-representing tree gods on Mid-Autumn Festival to ”adopt” their children and be the children's divine guardians. Also on Mid-Autumn Festival, famers install ”earth god's walking stick” onto their fields to show gratitude towards the deity. It is a form of she sacrifice commonly seen in southern Taiwan. In Yunlin, Jiayi and Tainan regions, the ”earth god's walking stick” merged with such customs as zigu spirit medium and ritual stealing. The custom, though seemingly unusual, is still rooted in the cult of earth and big trees, of which the ultimate purpose is to pray for human and livestock fertility.
|
参考文献
|
-
林素娟(2009)。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以先秦及禮書為論述核心。清華學報,39(4),615-651。
連結:
-
陳熙遠(2004)。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75(2),283-329。
連結:
-
游謙(2004)。聖顯與臺灣的石頭崇拜。新世紀宗教研究,2(3),100-128。
連結:
-
楊玉君(2006)。國姓井母題分析—以豐田村國姓井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147-175。
連結:
-
張協昇報導。〈「土地公索地? 地主屢夢蛇捐地〉。《自由時報》2009年8月3日。
-
〈百歲石頭公 中秋節慶生〉。《聯合報》2005 年9月15 日。
-
臺灣文獻叢刊。2010。http://hanji.sinica.edu.tw/(擷取日期2010年)。
-
〈車城福安宮 將辦民俗技藝嘉年華會〉。《聯合報》2003 年9月9日,第B02版地方版。
-
陳榮昌報導。〈義子女大團圓 后里大樟樹迎中秋〉。《中華日報》2008年9月11日,地方綜合版。
-
〈石母娘娘多契子 古銅錢護身〉。《聯合報》2000 年12月11日,第21頁鄉情版。
-
〈觀音『榕』顏 烈焰不毀木蝕不墜〉。《自由時報》2007 年10 月3日,雲林地方版。
-
〈千年茄苳慶生 數百契子祭拜〉。《自由時報》2004 年9 月29 日,第20版。
-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訊網。2010。http://digiarch.sinica.edu.tw/content.jsp?option_id=2442&index_info_id=1281(擷取日期2010年)。
-
吳奕德。2010。〈客庄繽紛多元文化,八月初二來拜伯公生〉。《數位臺灣客家莊》,http://archives.hakka.gov.tw/redirect.do?id=5861(擷取日期2010年2 月6 日)。
-
宋耀光。〈滿州夫妻樹 情侶立誓三次能成婚〉。《聯合報》2009 年2月11日,C01地方版。
-
(2004)。聖經新標點和合本。臺北:臺灣聖經公會。
-
漢籍全文資料庫。2010。http://hanji.sinica.edu.tw/(擷取日期2010年)。http://hanji.sinica.edu.tw/
-
〈月老樹恩 情侶中秋拜謝后里千年大樟公樹〉。《中華日報》(地方綜合),2007年9月26。
-
〈百年雞蛋花 水井社區『姻緣樹』」〉。《聯合報》2008 年1月3日,C2版,「雲林縣新聞」。
-
〈埔里1251歲茄苳樹 蔓澤蘭上身〉。《聯合報》 2008 年1月1日,C2版。
-
Eliade, Mircea(1996).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Evans, Arthur J.(1901).Mycenaean Tree and Pillar Cult and Its Mediterranean Relations.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21,99-204.
-
Rose, Herbert Jennings.(1941).Greek Rites of Stealing.Harvard Theological Review,34(1),1-5.
-
Tresidder, Jack(2000).Symbols and Their Meanings.London:Doncan Baird Publishers.
-
Van Gennep, Arnold,Vizedom, Monika B.(Translates),Caffee, Gabrielle L.(Translates)(1960).Rites of Passa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不著撰人(1958)。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不著撰人(1983)。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巴赫金、李兆林譯、夏忠憲譯(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
-
心岱編著、阮榮助攝影(1999)。臺灣老樹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
王必昌(1958)。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王秋桂(1990)。元宵節補考。民俗曲藝,63,5-33。
-
王秋桂編(1985)。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王健壯(2003)。臺灣的土地公。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
-
王繼超(2003)。祭祀土地神及其經典。美姑彝族畢摩文化調查研究,美姑:
-
弗雷澤、汪培基譯(1991)。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久大桂冠。
-
安村香山編、中村璋八編(1971)。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
-
朱自清編(2002)。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
艾娣雅•買買提(2001)。綠色文明背景上的樹崇拜考釋─維吾爾木文化解讀。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3(5),29-32。
-
何休注、徐彥疏(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何星亮(1992)。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
-
吳榮發(1999)。臺灣的食福習俗與共祭組織。雄中學報,2,67-82。
-
吳瀛濤(1994)。臺灣民俗。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
宋兆麟(1999)。中國生育信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巫瑞書(1997)。「迎紫姑」風俗的流變及其文化思考。民俗研究,42,28-35。
-
李昉編(1975)。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李春子(2003)。東亞地區「大樹公」信仰與實踐─臺灣、日本、韓國之比較研究。臺灣文獻,54(2),49-96。
-
李豐楙(1993)。由常入非常:中國節日慶典中的狂文化。中外文學,22(3),116-150。
-
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
杜預注、孔穎達正義(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沈競辰(2004)。發現臺灣老樹─百年老樹全紀錄。臺中:晨星出版社。
-
孟元老、鄧之誠注(1984)。東京夢華錄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
宗懍、譚麟譯注(1999)。荊楚歲時記譯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
屈原(1989)。楚辭四種。臺北:華正書局。
-
林川夫主編(1990)。民俗臺灣。臺北:武陵出版社。
-
林茂賢(1999)。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
-
林栭顯撰文、張瑞卿攝影(1994)。臺中市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臺灣文獻,45(2),169-200。
-
紀秀足(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
紀曉嵐(1994)。閱微草堂筆記。臺南:漢風出版社。
-
胡建偉纂修(1993)。澎湖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胡萬川編(1999)。雲林縣閩南語故事集。斗六:雲林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2002)。龜山鄉閩南語故事。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
胡適(1980)。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上海書店。
-
胡樸安(1990)。中華全國風俗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
范曄、楊家駱編(1978)。新校本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
孫詒讓、孫以楷點校(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
班固、陳立疏證(1978)。白虎通疏證。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
袁珂(1980)。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昌儀編(1994)。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高賢治(2005)。中國古代社祭之謎─土地公考源。臺北文獻,直字151,345-372。
-
高樹藩重修(1989)。新修康熙字典。臺北:啟業書局。
-
張二文(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
-
張曉舒(2001)。迎紫姑習俗起源新論。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1(4),78-81。
-
許慎、段玉裁注(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連橫(1987)。雅堂文集。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
連橫、姚榮松導讀(1991)。臺灣語典。臺北:金楓出版社。
-
陳見微(1995)。北方民族的樹崇拜。中國典籍與文化,4,122-127。
-
陳炳輝(2008)。節慶文化活動設計。臺北:華立圖書公司。
-
陳素主(2004)。從巫術到遊戲—臺灣關三姑研究。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暨說唱傳承表演論文集,臺南:
-
陳朝龍纂、鄭鵬雲纂(1958)。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陳夢雷編(1985)。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
-
雪犁主編(1994)。中華民俗源流集成•節日歲時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
惠西成編、石子編(1993)。中國民俗大觀。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黃文瑞撰文、張瑞卿攝影(1995)。彰化縣珍貴老樹的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臺灣文獻,46(1),197-253。
-
黃文瑞、李西勳、張瑞卿攝影(1993)。南投縣珍貴老樹歷史源流與掌故傳說。臺灣文獻,44(2&3),169-205。
-
黃文瑞、李西勳、張瑞卿攝影(1995)。臺中縣珍貴老樹巡禮。臺灣文獻,46(2),57-120。
-
黃健美(2008)。月圓佳節瓜果偷盜民俗的文化意涵及社會功能。社會科學,11,73-79。
-
楊琳(2000)。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楊儒賓(2002)。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383-446。
-
董誥編(1993)。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靳之林(2002)。生命之樹與中國民間民俗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劉侗(2003)。帝京景物略。揚州:廣陵書社。
-
樊聖(2001)。蛇杖醫學標幟的起源。臨床醫學,47(5),303-306。
-
歐陽詢、汪紹楹校(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蔣毓英(1995)。臺灣方志集成:清代篇。臺北:宗青圖書。
-
鄭玄注、孔穎達正義(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鄭玄注、賈公彥疏(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
諏訪春雄(1997)。中日韓民間祭祀禮儀的比較研究。臺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
蕭兵(2002)。操蛇與飾蛇─神性與權力的象徵。民族藝術,3,43-57。
-
蕭統編、李善注(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簡榮聰(2001)。臺灣土地信仰面面觀。臺灣史蹟,39,141-188。
-
顏昭武編(2002)。從北港到笨港。斗六:雲林縣政府。
-
魏勒、史頻譯(1988)。性崇拜。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
嚴可均編(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