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狩獵、山林與部落「產業」:走進一對賽德克父子的生命史

并列篇名

Hunting, Mountains, and the Tribal "Industry": Walking into the Life Histories of a Sediq Father-and-Son Pair

DOI

10.30157/JCRTF.201009.0002

作者

邱韻芳(Yun-Fang Chiu)

关键词

生命史 ; 賽德克 ; 史努櫻 ; 狩獵 ; 地方知識 ; life history ; Sediq ; Snuwil ; hunting ; local knowledge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69期(2010 / 09 / 01)

页次

45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是藉由作者與南投縣仁愛鄉春陽部落一對父子的互動與訪談,娓娓道出這兩個不同世代賽德克男子的生命故事。這對父子分別出生於1937與1962年,兩人都一直待在部落,未曾出外工作,他們與山的關係-包括狩獵、採集與種作-是本文所著重的一個焦點。透過他們的生命史,作者企圖呈現出春陽部落歷史、文化與生計型態的變遷,以及個人如何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中走出自己獨特的歷程。同時也藉這篇文章反省生命史作爲人類學素材的使用,以及過去「泰雅」研究中一些相關的議題,提出作者不同的看法。

英文摘要

In this article I describe the life histories of two Sediq men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on the basis of my observation of their interac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them. The father and son were born in 1937 and 1962 respectively. Both stay in their tribal village, never seek employment elsewhere. Their relations with the mountains, including hunting, gathering, and farming, is one major point this article intend to dwell upon. With their life histories, I wish to account for the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livelihood changes occurring to the Snuwil tribal village as well as how an individual may lead a unique life in such a cultural background. Meanwhile, I reflect upon using life history as anthropology materials and rais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regarding Tayal stud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森丑之助。1917。《臺灣蕃族誌》。臺北: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2. Akiwowo, Akinsola A.(1973).Comments.Current Anthropology,14(3),197-198.
  3. Antweiler, C.(1998).Local Knowledge and Local Knowing: An Anthropological Analysis of Contested Cultural Products?.Anthropos,93,469-494.
  4. Clifford, James,Marcus, George E.(1986).Writing Culture: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Ethnograph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5. Crapanzano,Vincent(1985).Tuhami: Portrait of a Morocca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Langness, L. L.,Frank, G.(1981).Live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Biography.Novato, Calif.: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
  7. Mandelbaum, David G.(1975).The Study of Life History: Gandhi.Current Anthropology,14(3),177-196.
  8. Nygren, Anja(1999).Local Knowledge in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Discourse: From Dichotomies to Situated Knowledges.Critique of Anthropology,19(3),267-288.
  9. Rosenwald, G. C.(Ed.),Ochberg, R. L. (Ed.)(1992).Storied Lives: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Self-understanding.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0. Shostak, Marjorie(1981).Nisa: The Life and Words of a ! Kung Woman.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Sillitoe, Paul(Ed.),Bicker, Alan (Ed.),Pottier, Johan(Ed.)(2002).Participating in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o Indigenous Knowledge.London:Routledge.
  12. 小島由道、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3. 尤巴斯‧ 瓦旦(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14. 王崧興(1986)。非單系社會之研究:以臺灣泰雅族和雅美族為例。臺灣土著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
  15. 王梅霞(2006)。泰雅族。臺北:三民書局。
  16. 王梅霞(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系。
  17. 王梅霞(2003)。從gaga 的多義性看泰雅族的社會性質。臺灣人類學刊,1(1),77-104。
  18. 沈明仁(1998)。崇信祖靈的民族賽德克人。臺北:海翁出版社。
  19. 依婉貝林(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20. 林益仁、賴俊銘、蕭惠中(2006)。行動中的理解: 宜蘭泰雅族Pyanan部落的發展與生態研究研究初探與反省。宜蘭文獻叢刊,27,191-242。
  21. 邱韻芳(2004)。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2. 邱韻芳(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3. 春陽社區發展協會(2005)。,南投:春陽社區發展協會。
  24. 胡幼慧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文化。
  25. 張國賓(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26. 張藝鴻(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27. 曹秋琴(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28. 黃長興(2000)。東賽德克群的狩獵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資料彙編,15,1-104。
  29. 黃國超(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30. 黃應貴(2006)。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出版社。
  31. 黑帶巴彥(2002)。生活形態探源:一個泰雅人的現身說法。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32. 葉漢明(1999)。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33. 廖守臣(1998)。泰雅族的社會組織。花蓮:慈濟大學。
  34. 謝世忠(2000)。傳統與新傳統的現身:當代原住民的工藝體現。宜蘭文獻,44,7-40。
  35. 謝世忠(2007)。界定狩獵:泰雅與太魯閣族的山林行走。臺灣風物,58(2),69-94。
  36. 謝世忠(1989)。原住民運動生成與發展理論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139-177。
  37.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
  38. 謝世忠(1992)。觀光活動、文化傳統的塑模、族群意識:烏來泰雅族Daiyan認同的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8,113-129。
  39. 簡鴻模(2002)。祖靈與天主:眉溪天主堂傳教史初探。臺北:輔仁大學。
  40. 簡鴻模編(2003)。Alang Tongan(眉溪)口述歷史與文化。臺北:輔仁大學。
  41. 藤崎濟之助(1930)。臺灣蕃族。東京:安久社。
被引用次数
  1. 郭憲偉(2016)。生命的敘說─職業雜技演員的自我認同。運動文化研究,29,61-86。
  2. 潘思錡,賈秉靜,胡太山,林海萍(2021)。探討南投東埔部落知識建構與產業空間演進。規劃學報,39(1),33-59。
  3. (2023)。流動與超越:太魯閣族工藝家生命史與工藝知識。臺灣人類學刊,2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