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民初儒學的宗教化:段正元與道德學社的個案研究

并列篇名

The Religious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Early Republican China: A Case Study of Duan Zhengyuan and the Daode Xueshe

DOI

10.30157/JCRTF.201106.0006

作者

范純武(Chun-Wu Fan)

关键词

道德學社 ; 段正元 ; 扶乩 ; Duan Zhengyuan ; Daode xueshe ; new religions ; Confucianism ; redemptive societies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72期(2011 / 06 / 01)

页次

161 - 2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對於民國初年之國學運動、孔教運動的研究多半偏重在知識階層的探討與思想史脈絡上的分析;做爲「神怪先生的國學」這樣的分類卻彷彿一直不存在於歷史。段正元的道德學社可說是民初儒學宗教化的翹楚。酒井忠夫教授注意到民國初年新興宗教運動和主張道德的復振有密切的關係。段正元(1864-1940),這位來自於四川威遠的道德改良主義者,在1912年春在成都創辦了人倫道德會,以提倡倫理、扶持人道爲宗旨。會中供奉孔子牌位,並公開講解三綱、五倫和八德。1916年北京道德學社成立,其宗旨爲即闡揚孔子大道,實行人道貞義,提倡世界大同,該學社以王聘卿爲社長、段正元爲社師、雷壽榮爲總幹事,其後各地相繼成立分社。段正元的言說受到1920-40年代軍政界與社會群眾廣泛的接受。對於段正元與道德學社的歷史與活動情況,現有的討論明顯不足;本論文企圖重構段正元與道德學社的歷史;並論及道德學社的組織規章與儀軌、教義與思想;最後並討論段正元參與1934年「闡揚孔子大同真義,祈禱世界和平大會」的歷史意義。道德學社是一個擅長透過印刷媒介其思想的宗教團體,段正元的臨壇演講,是以各種編輯成書的方式來傳播。而不強調扶乩,以更貼近民眾道德思維,以及對《大學》與《易經》的創見與改造。這種頗具新意的儒學詮釋做法,在民初眾多的救世團體中可說是獨樹一幟。清末民初是整個知識體系變化相當劇烈的時期,在民初「國故」之學既成的論述外,儒學宗教化,是否可能是另一種理解近世中國儒家發展的脈絡?對段正元和道德學社的討論可能會是其中一個起點。

英文摘要

The turbul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setting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an era provided religion an opportunity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Early Republican China can be viewed as another peak for religious development, in which the most prominent phenomenon is the extreme prosperity of redemptive societies. Whether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groups, the social power that each group had, or the effects they exerted on the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religious movements was unprecedented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However, this aspect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by historians, with today's historiography too often overemphasizing new cultural history, history of mentalities, etc., with the study of popular religions remaining a minor stream within the vast flow of historical and social studies. This demands further exploration.Sakai Tadao has noted the intimate relation between the flourishing religious move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backlash of moralism, especially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codes. This study shows how Duan Zhengyuan (1864-1940), a moral reformist from Wenyuan County (Sichuan), founded the Renlun daodehui (Society of Ethics and Morality), whose creed was to promote moral codes and maintain humanism. In 1916, the Daode xueshe (Moral Studies Society) was founded in Beijing. The creeds of this society were to promote Confucian philosophy, practice humanism, promote world equality, and ensure world peace. These goals were widely accepted by the military, political, and social spheres. Moreover, the Wanguo daodedui (Universal Morality Society), founded in 1918, also worked on social didacticism, fre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tc., gaining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 in northern China. This essay intends to further explore these organizations and to tease out their creeds, practices, and implications, using discussions on Duan Zhengyuan and the Daode xueshe as a starting point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nfucianism in modern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高萬桑、黃郁璇譯(2006)。近代中國的國家與宗教:宗教政策與學術典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54,169-210。
    連結:
  2. 《瀛洲詩集》。1933。黃贊鈞。臺北:光明社。
  3. 《申集大成》。1932。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4. 《三次大法綱要》。1926。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5. 《師道撮要錄》。1925。汪秉乾。北京:道德學社。
  6. 〈歸元堂通啟聯字第一號〉。1935年6月1日。
  7. 〈祈禱文〉。1942。道德學社單張文件。
  8. 《大同真諦》。1923。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9. 《師道為文化之本元》。刊刻年不詳。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10. 《黃中通理》。1926。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11. 〈歸元堂通啟聯字第五號〉。1945年7月26日。
  12. 《道德學志》。1916。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13. 《萬教丹經》。1919。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14. 《道德和平》。1923。段正元。北京:道德學社。
  15. 王汎森(2001)。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河北:河北教育。
  16. 王見川主編、李世偉主編、高致華主編、闞正宗主編、范純武主編(2009)。民間私藏 臺灣宗教資料彙編:民間信仰•民間文化。臺北:博揚文化。
  17. 末光高義(1974)。支那の祕密結社と慈善結社。臺北:古亭書屋。
  18. 孚中(1998)。一貫道歷史。板橋:正一善書出版社。
  19. 巫仁恕主編、康豹主編、林美莉主編(2010)。從城市看中國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 李世凱(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蘭州大學。
  21. 宗樹人(2009)。Chinese Redemptive Societies: Historical Phenomenon or Sociological Category?。「民間儒教與救世團體」學術研討會,宜蘭:
  22. 邵雍(1997)。中國會道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3. 范純武(2009)。以道德為奮鬥:黃贊鈞、覺修宮與段正元思想在臺灣的流傳。民間儒教與救世團體國際學術研討會,宜蘭:
  24. 徐雁平(2000)。20世紀20年代的國學推薦書目及其文化解讀。學術研究,10,200-02。
  25. 秦寶琦(2004)。清末民初祕密社會的蛻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6. 酒井忠夫、張淑娥譯(1995)。民國初期之新興宗教運動與新時代潮流。民間宗教,1,22-25。
  27. 張頌之(2008)。民國諸文化保守派眼中的孔教運動。齊魯學刊,5,29-35。
  28. 張衛波(2003)。民國初期尊孔思潮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9. 曹聚仁(1983)。我與我的世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0. 陳永森(2004)。告別臣民的嘗試—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識與公民行為。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1. 陸仲偉(2002)。中國祕密社會 第五卷•民國會道門。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2. 馮小青(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蘭州大學。
  33. 黃克武(1984)。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1913-191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2,197-224。
  34. 黃夏年主編(2008)。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北京:中國書店。
  35. 楊子彬主編(1998)。國學論衡。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36. 劉文星(2001)。李玉階先生年譜長編。南投:帝教出版社。
  37. 衛禮賢、王宇潔譯(1998)。中國心靈。北京:國際文化出版。
  38. 鞠曦主編(2003)。段正元語要。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39. 韓星(2008)。段正元孔教思想與實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58-62。
  40. 韓星(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四川大學。
  41. 韓紹正(2003)。道德為體 禮樂為用—論段正元道德思想之體用。恒道,2
  42. 羅志田(2003)。國家與學術:清季民初關於國學的思想論爭。北京:三聯書店。
  43. 羅志田(2002)。國學不是學:西方學術分類與民初國學定位的困惑。社會科學研究,1,117-20。
  44. 羅榮渠(2006)。北大歲月。北京:商務印書館。
  45. 釋太虛(1970)。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太虛大師全書影印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范純武(2017)。權力、想像與再現:照相對近代中國宗教團體產生的影響。民俗曲藝,195,247-306。
  2. 李世偉(2012)。戰後國民政府與儒教團體之互動。臺灣宗教研究,11(2),71-105。
  3. 林彥廷(2019)。民國以來劉沅與劉門之研究概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9(1),55-72。
  4. 盧啟明(2015)。書評:Katz, Paul R., "Religion in China & Its Modern Fate"。漢學研究,33(4),345-351。
  5. 楊弘任(2020)。「五教同源」論述的社會建構:從民初救世團體到當代一貫道。中國大陸研究,6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