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先天道的尊孔崇道: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善慶洞的源流和變遷

并列篇名

Worshipping Confucius and Promoting the Dao: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uqing Tang and Shanqing Dong of the Xiantiandao's Hong Kong Ethics Society

DOI

10.30157/JCRTF.201109.0004

作者

游子安(Chi-On Yau);危丁明(Ting-Ming Ngai)

关键词

先天道 ; 尊孔運動 ; 福慶堂 ; 善慶洞 ; 扶乩 ; Xiantiandao ; Confucian movements ; Fuqing tang ; Shanqing dong ; spirit-writing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73期(2011 / 09 / 01)

页次

59 - 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有多所道堂在香港創立,包括純陽仙院、從善堂、萬佛堂、藏霞精舍、黃大仙祠等。這些壇堂各有道脈,在數量上言,當以先天道道堂爲顯著。其中香港道德會福慶堂,道脈源自南海紫洞善慶堂,建於1924年,正值先天道在香港建堂的「高峰期」。清末以來,尊孔人士在香港建立多個團體,包括孔聖會、中華聖教總會、三教總學會、孔教學院、嗇色園等,而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則是一個宣揚先天道兼尊孔的團體。香港道德會「承載」了民初尊孔運動的內容,與之同時的廣東道德會、澳門道德會後來無以爲繼,更突顯福慶堂在尊孔團體延續上的重要。同樣地,善慶一脈是先天道派早年主要的一支,道堂遍及省禪港澳,然而省禪澳的成德堂、成慶堂、綿慶堂現已不存,福慶堂及其支洞善慶洞仍薪火相續。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略述先天道進入廣東的經過及發展;第二部分,聚焦於先天道善慶道脈在廣東商業重鎮佛山的創立和發展經過,探討其在進入城市後的基本變化,善慶一脈,早期更以着重扶乩爲特點;第三部分從香港的特殊政治及文化地位出發,以時代爲經緯,着重分析二十世紀初的尊孔運動中,在現代化的強大的文化衝擊下,所產生的尊孔與崇道的獨特變奏;第四部分則從香港道德會福慶堂本身的歷史說明,在適應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其中一個傳統道堂在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方面發生的種種變化。

英文摘要

Numerous Daoist halls (daotang) were founded in Hong Kong betwee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including the Chunyang xianyuan, Congshan tang, Wanfo tang, Cangxia jingshe, and Wong Tai Sin Temple, with most of these belonging to the Xiantiandao. The Fuqing tang of the Hong Kong Ethics Society, for instance, originated from the Zidong shanqing tang in Nanhai, and was established in Hong Kong in 1924 during the heyday of the Xiantiandao. An organization that worshipped both the Xiantiandao and Confucianism, the Hong Kong Ethics Society might not sound unique given the Confucian movements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era. However, as the Guangdong Ethics Society and Macau Ethics Society became defunct, the Hong Kong Ethics Society became all the more important. Similarly, the Shanqing branch of the Xiantiandao also used to flourish, but as its Shanqing associations in Guangzhou, Foshan and Macau declined one after the other, the Fuqing tang and its branch, the Shanqing dong, still managed to operate in Hong Kong.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ores how the Xiantiandao penetrated into and flourished in Guangdong. The second chooses Foshan as an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Xiantiandao in an urban context, and points out that ”spirit-writing” was 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Shanqing branch. The third discusses the unique conditions of Hong Kong that the Xiantiandao could exploit in its favor. The fourth uses the Fuqing tang of the Hong Kong Ethics Society as a case to explore the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a Daoist association vis-à-vis the dynamics of modern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道德真言》卷十三。1941。紫洞善慶堂、香港道德會、屯門善慶洞、九龍龍慶堂合刊。香港道德會藏。
  2. 《八友修真圖》。1873。廣德堂刊。香港道德會藏。
  3. 《八友蘭譜》。1949。香港道德會藏。
  4. (1987)。獨秀文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5. 《儒門鐘鼓二文》。1849。彭浩然。香港道德會藏。
  6. 《大道至孝歌、先天道常識合編》。1946。梁少伋。香港:九龍龍慶堂。
  7. 《飛霞洞二十二周年孔聖誕紀念特刊》。1933。清遠:飛霞洞。
  8. 《香港道德會增訂會規草章》。1933。香港道德會藏。
  9. 《息戰》。1926。江希張。香港:香港道德會。
  10. (2000)。二五五一年孔聖誕環球慶祝大典暨孔教學院七十周年院慶特刊。香港:孔教學院。
  11. 《飛霞洞誌》。1931。何廷璋輯著。清遠:飛霞洞。
  12. 《史中先覺小傳》。1984。游信溢。香港道德會藏手抄本。
  13. 《丁卯年道德會同人總簿錄》。1927。香港道德會藏。
  14. 《道緣摘錦》。1933。彭能源輯。香港道德會藏。
  15. (1959)。明道寶箴。佛山:成善堂。
  16. 《賓霞叢錄》。1949。賓霞洞編。香港:賓霞洞。
  17. 〈香港道德會史略〉(未刊稿)。2009。香港道德會麥森董事提供。
  18. 《道德真言》卷三。1926。香港道德會藏。
  19. 《慶祝表文》。1894。張東初。羅浮山:朝元洞藏板。
  20. 《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編纂委員會編(2004)。中國會道門史料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王見川(2010)。青蓮教道脈源流新論。清史研究,1,20-26+36。
  22. 王見川主編、林萬傳主編(2006)。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3. 田邵邨(1982)。道脈總源流正本。香港:桃源洞。
  24. 危丁明(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25. 危丁明(2007)。香港傳統宗教管理初探—從《文武廟條例》到《華人廟宇條例》。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49,35-44。
  26. 朴基水(2005)。清代佛山鎮的城市發展和手工業、商業行會。中國社會歷史評論,2,119-144。
  27. 江慧光編(1959)。泰國先天佛教傳玄集。曼谷:泰國先天佛教編輯委員會。
  28. 佛山市宗教事務局編(1990)。佛山市宗教志
  29. 伯子(2001)。辛亥革命後前清遺老在香港的活動。文史資料選輯,北京:
  30. 吳灞陵編(1955)。港澳尊孔運動全貌。香港:香港中國文化學院。
  31. 李世偉(2000)。香港孔教學院考察側記。臺灣宗教研究通訊,創刊號,63-73。
  32. 林萬傳編(1986)。先天大道系統研究。臺南:?巨書局。
  33. 武內房司、神奈川大學中国語學科編(1998)。中国民衆史への視座。東京:東方書店。
  34. 洪正心(1957)。先天道教回顧與前瞻。大道,2,4-9。
  35. 香港保良局董事局編纂(1978)。香港保良局百年史略。香港:香港保良局。
  36. 香港道德會善慶洞編(1971)。善慶洞創立四十週年紀念特刊。香港:香港道德會善慶洞。
  37. 秦寶琦(1999)。清代青蓮教源流考。清史研究,4,1-10。
  38. 馬西沙、韓秉方(1992)。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9. 區志堅(2006)。闡揚聖道,息邪距詖—香港尊孔活動初探(1909─今)。儒教儒學儒商對人類的貢獻:第二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40. 梁德華主編(2011)。利物濟世—香港道教慈善事業總覽。香港:香港道教聯合會。
  41. 淺井紀(1990)。明清時代民間宗教結社の研究。東京:研文出版。
  42. 清遠市地方志編纂辦公室主編(1995)。清遠縣志。清遠:清遠市地方志編纂。
  43. 莊吉發(2002)。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祕密宗教史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4. 陳進國(2008)。隔岸觀火:泛臺海區域的信仰生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45. 彭浩然(1959)。雜用表文。香港:萬安堂存版。
  46. 彭浩然。破迷宗旨。香港:香港道德會。
  47. 游子安(2005)。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施善與教化。北京:中華書局。
  48. 游子安(2007)。香港早期道堂素描:香港道德會福慶堂及其碑記解說。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通訊,7,4-7。
  49. 游子安(2011)。二十世紀上葉軒轅黃帝崇奉、三教總學會與香港扶鸞結社。臺灣宗教研究通訊,9,141-167。
  50. 游子安(2000)。香港早期道堂概述—以先天道為例說明。臺灣宗教學會通訊,5,98-109。
  51. 游子安主編(2002)。道風百年。香港:蓬瀛仙館道教文化資料庫。
  52. 游子安主編、危丁明撰文(2006)。香江顯跡。香港:嗇色園。
  53. 游子安、湯恩佳主編(2006)。二十世紀前期先賢往事—朱汝珍與孔教學院。儒教儒學儒商對人類的貢獻:第二屆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54. 湯志鈞編(1981)。康有為政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55. 新竹太和堂輯(1971)。祖派根源。新竹:太和堂。
  56. 溫至中(1950)。靝然真義寶筏。香港:天真佛堂。
  57. 鄧雲生(2008)。創會四十年觀感。道心,31,52。
  58. 黎志添主編(2005)。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59. 羅一星(1994)。明清佛山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戚常卉(2019)。隱形的無生老母:新加坡先天道宗教網絡與變遷。民俗曲藝,205,215-264。
  2. 鍾雲鶯(2022)。先天道在越南的傳承與發展:以明師道南雅堂的文獻為考察核心。民俗曲藝,217,20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