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清以來徽州的保安善會與「五隅」組織

并列篇名

The Tranquility Festivals and the Five Sectors Organization ofHuizhou since the Ming Dynasty

DOI

10.30157/JCRTF.201112.0001

作者

王振忠(Zhen-Zhong Wang)

关键词

徽州 ; 歙縣 ; 大梅口 ; 保安善會 ; 五隅 ; Huizhou ; Shexian ; Big Meikou Village ; Tranquility Festival ; "five sectors" (wuyu)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74期(2011 / 12 / 01)

页次

17 - 1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保安善會是流行於皖南的一種儺俗,亦稱「瘟舟善會」、「大年會」和「保安會」,簡稱則作「善會」。在徽州的一府六縣中,歙縣、績溪和休寧均有保安善會的做法。本文利用各類文書資料,力圖復原1941年歙縣大梅口保安善會的細節過程,並勾稽「五隅」的不同形態,指出:「五隅」的劃分城鄉皆有,可大可小,具有相當的靈活性。「五隅」既是一種民間約定俗成的地理劃分,又是一個迎神賽會的組織機構,並由此衍化而為處理超越單個家族公共事務之基層組織,在一些地方,它實際上與後來的文會組織之作用頗相類似。不過,五隅組織與文會又有所不同,其間的區別可能在於各地文化水準之差異。一般說來,文會係由有功名(或至少有文化)的讀書人所組成,而五隅組織之參加者則重在有見識、能代表本隅利益者即可勝任。因此,在一些文風不競的地區,五隅組織便起着類似於文會那樣的作用,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議事機構。另外,從地方基層組織發展的一般趨勢來看,為處理一定地域範圍內的社區公共事務,五隅組織可能較早出現。此後,隨着各地文風的興盛,文人達到一定的規模,文會組織開始出現,逐漸取代了五隅組織,成為地方上最為重要的議事機構。換言之,由徽州社會發展的基本軌跡推測,除了宗族、文會之外,五隅反映了地方基層組織較為原始的型態,而這則是既往的徽州研究所不曾涉及的重要問題。

英文摘要

The Tranquility Festival (Bao'an shanhui) is an exorcist festival prevalent in southern Anhui, also known as Wenzhou (pestilence boat) Tranquility Festival or Danian (great annual) Festival, Bao'an Festival, or in short, Well-being Festival (shanhui). The Tranquility Festival has existed,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of Huizhou, in Shexian, Jixi and Xiuning. In this article, I employ various documents to reconstruct details of the Tranquility Festival in Big Meikou, Shexian. I will also describe different forms of wuyu (”five sectors”), their distribution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ir very flexible scopes. The ”five sectors” is a conventional geographical division and a network for temple fairs. It evolved into a fundamental local unit that handled public affairs beyond that of a single clan. In certain places, its functions we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literati association wenhui. However, the ”five sectors” organization differs from the wenhui, mostly in their levels of literacy. In general, wenhui was organized by degree-holding (or at least educated) intellectuals. The ”five sectors,” on the other hand, was composed of people who were sensible and capable of pursuing interests for their locality. Therefore, in poorly educated areas, the ”five sectors” networkalso functioned like wenhui and serv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uncil institution. According to the usual evolution stages of local network, in order to handle public community affairs, the ”five sectors” network most likely appeared first. Later, when literacy and education reached a certain level, the wenhui started to appear and gradually replaced ”five sectors” to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council institution. Other than lineages and wenhui, the ”five sectors” represented an original form of local fundamental network. This is an issue which previous studies on Huizhou have never touched 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書啟》1冊,清代徽州民間日用類書抄本,有明確紀年的最晚資料為咸豐三年(1853)。
  2. 《歙縣三十都八圖金村日用類書》1冊。晚清徽州抄本。
  3. 《獻廷公酬世文墨遺稿》1冊,1909年抄本。
  4. 《據帖雜集論說》1冊,抄本。
  5. 《休寧縣都圖字號大小鄉村地名便覽》抄本1冊。
  6. 《繼福公清明簿》1冊。1946年抄本。
  7. 黃山旅遊電子商務網。2007。(績溪龍川胡氏宗族溯源)。http://www.tourmart.cn/marketing/Content.do?topid=1063 (取日期2010年6月15日)。
  8. 《歙南雄村的「保安善會」》。稿藏歙縣地方志辦公室。
  9. 萬曆《歙志》。1609。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10. 《休寧縣僧會司科儀書》1冊,佚名無題抄本,書末倒裝頁書有「休寧縣僧會司」字樣。
  11. 《春在堂詩編》。1886。俞樾。光緒十二年刻本。
  12. (2009)。荊州遺韻
  13. 《安徽省歙縣地名錄》。歙縣地名委員辦公室編印,後記為 1982年,印刷為1987年,內部資料。
  14. 《簽名冊(附會議錄)》1冊,1941年7月抄本。
  15. 《歙縣都圖地名及各圖字號大小》1冊。
  16. 《保安會人丁草簿》1冊,有「宣統三年正月吉立,中班」字樣。
  17. 曹誠英。1929。(安徽績溪旺川農村概況)。《農學雜誌》5–6:225–34。
  18. 《應星日記》1冊,民國抄本,。
  19. (1992)。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20. 《改用收租管年總登》1冊,正倫堂光緒元年(1875)正月吉立。
  21. 《貨源》1冊,民國三十五年(1946)抄本。
  22. 《佚名無題科儀抄本》1冊。
  23. 《徽州歙縣訴訟案卷集成》3冊,原抄本無題,據內容暫擬。
  24. 《清明祭祀支丁簿》1冊,正倫堂正倫堂民國丙寅年(1926)立。
  25. 《匯議》1冊,汪敦義堂民國十六年(1927)八月新立。
  26. 《聯句總集》1冊。徽州文書抄本。
  27. (登程船引),民國抄件。
  28. 《龍山楹聯匯稿》。1917。鮑鴻。擁經讀畫居鋟版,藏歙縣檔案館。筆者藏書抄本。
  29. 《日用類書抄本》1冊,民國何蓮塘抄錄。
  30. 《石潭吳氏宗譜》,民國十九年(1930)春暉堂木活字本,上海圖書館藏。
  31. 《保安善會五隅科錢簿》1冊,民國歙縣文書抄本,封面除書名外,題作「西隅前門司賬╱民國三拾年五月吉立」。
  32. 《道光十年—同治十二年太子神會簿》,南京大學歷史系資料室藏,編號000115。
  33. 《豁然如見》1冊。1919年後抄本,封面除書名外另題有「周熾昌識」字樣。
  34. 《中班保安人丁譜》1 冊,有「民國拾九年三月 立,西山下中班訂」字樣。
  35. (1992)。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
  36. 《泰山召帥》1冊。1935年。
  37. 《印雪軒隨筆》。1847。俞鴻漸(1781–1846)著。道光二十七年刻本,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
  38. 《新安歙邑都圖式》1冊。題作「宏農浮夢樵記」抄錄,清乾隆後抄本。
  39. 《閤村保安會開會記錄》1冊,民國歙縣文書抄本。封面除書名外,另有「值事西隅 前門管賬╱民國卅年辛巳四月五立」字樣。
  40. 《芳義明錄》抄本1冊。
  41. 《績溪縣城市坊村經理風俗》1冊,清(乾隆後)抄本,藏績溪縣圖書館。
  42. 《許村「六月一」廟會情況簡介》。許九益,歙縣地方志辦公室卷宗40。
  43. 《要目摘錄》1冊,休寧文書抄本。
  44. 《胡埠口保安善會法事》,歙縣文書散件,文載書於「乙亥年」,當為光緒元年(1875)或民國二十四年(1935)。
  45. 丁廷楗修、趙起士纂(1975)。康熙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46. 孔煜華編注、孔煜宸編注(2008)。江西竹枝詞。北京:學苑出版社。
  47. 王振忠(2006)。從〈應星日記〉看晚明清初的徽州鄉土社會。社會科學,12,121-32。
  48. 王振忠(2008)。少年胡適及其短篇小說《真如島》。讀書,11,115-24。
  49. 王振忠(2004)。樸學大師俞樾眼中的徽州風俗。徽州文化研究,合肥:
  50. 石谷風(2005)。徽州木版年畫。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51. 石國柱修、許承堯纂(1975)。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52. 江淇編、楊正泰校注(1992)。天下路程圖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53. 呂龍光編(1954)。酬世彙編
  54. 汪尚甯纂修(1985)。徽州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55. 汪慶元(2002)。徽學研究要籍敘錄。徽學,合肥:
  56. 政協屯溪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1996)。屯溪文史。屯溪:政協屯溪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57. 張佩芳修、劉大櫆纂(1975)。歙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58. 清愷修、席存泰纂(1985)。績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59. 陳錫修、趙繼序纂(1985)。績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60. 詹鳴鐸、王振忠整理校注、朱紅整理校注(2008)。(新發現的徽商小說)我之小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61. 劉汝驥(1997)。官箴書集成。合肥:黃山書社。
  62. 歐陽發編、洪鋼編(1993)。安徽竹枝詞。合肥:黃山書社。
  63. 徽州文獻課題組(2001)。徽州文獻與《徽人著述敘錄》的編撰。徽學,合肥:
  64. 績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1998)。績溪縣志。合肥:黃山書社。
被引用次数
  1. Berezkin, Rostislav(2013).On the Connection of the Cults of Historical Persons and Baojuan Storytelling: with Baojuan of the Small King of Thousand Sages of the Changshu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興大人文學報,50,265-294.
  2. John Lagerwey(2023)。Xucun, a Brief History。民俗曲藝,222,19-61。
  3. 勞格文(2019).The Emergence of a Temple-Centric Society.民俗曲藝,205,2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