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潮惠兩裔客家人分佈比例與新竹枋寮義民祭祀圈之關係

并列篇名

Distribution and Proportion of the Chaozhou and Huizhou Hakka and Their Status within the Ritual Sphere of Yimin Temple, Xinzhu

作者

張正田(Zheng-Tian Zhang)

关键词

潮州裔客家人 ; 惠州裔客家人 ; 嘉應州裔客家人 ; 枋寮義民祭祀圈 ; 客家族群史 ; 歷史地理 ; Chaozhou Hakka descents ; Huizhou Hakka descents ; Jiaying Hakka descents ; Ritual Sphere of Fangliao Yimin Temple ; History of Hakka Ethnic Group ; historical geograph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80期(2013 / 06 / 01)

页次

131 - 1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代枋寮義民祭祀圈有十四大聯庄,然為何其北臨之「南桃園東側北境」之「中壢十三庄輪祀圈」、與南臨之清代中港堡客庄地區的「頭份義民祭祀圈」,乃至清代苗栗堡客庄地區,都未被納入清代竹塹地區枋寮義民祭祀圈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大聯庄?本文將以去清代臺灣時期未遠的1926年日本人調查報告《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以下簡稱《1926年漢籍調查》)中,所得臺灣客家人的「祖籍府州別」資料,來探討清代枋寮義民祭祀圈為何僅限於十四大庄的歷史現象。亦即,清代枋寮義民祭祀圈為何僅限於竹塹城郊外的十四大庄,跟臺灣客家人內部的「祖籍府州別」不同,以致所操主流客語腔調也隨之不同有很大關係。清代枋寮義民祭祀圈十四大庄,主要特色是潮州裔客家人(多口操饒平或大埔腔客語)、與惠州裔(多口操海陸腔客語)客家人比例偏高,而嘉應州裔(多口操四縣腔客語)比例則偏低;而未納入枋寮義民祭祀圈之北臺灣其他客庄,嘉應州裔客家人比例大多偏高。

英文摘要

There were 14 village alliances within the ritual sphere of the Yimin Temple in Fangliao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One wonders why the ritual sphere excluded three other such village alliances, the 13 village alliances of Zhongli to the north, the Toufen Yimin sphere to the south, and the Hakka villages in Miaoli. In this study, I use data from the 1926 ”Survey of Ethnic-Han Taiwanese's Ancestral Registry” conducted b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to investigate why the Fangliao ritual sphere was limited to the 14 village alliances. I will argue that reasons for the limitation lie in the different immigrant groups' ancestral domiciles and their respective Hakka dialects. While Chaozhou (speaking in Raoping or Dapu dialects) and Huizhou Hakka (Hailu dialect) people dominated the Fangliao 14 village alliances, the Jiaying Hakka descents remained a minority within. The three village alliances not included in the Fangliao Yimin Temple's ritual sphere are mainly of Jiaying desc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桃園廳志》。1906。桃園廳編纂。桃園:桃園廳
  2. 〈頭分庄義民廟慶成福醮記〉。1980。
  3.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1926。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
  4. 《新竹街要覽》。1926。新竹街役場編。新竹:新竹街役場
  5. 《新竹州第五統計書》。1927。新竹州編。新竹:新竹州廳
  6. 「中央研究院GIS 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網站(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文化地圖系統》第一版。2003。http://thcts.ascc.net/kernel_ch.htm(擷取日期2003 年9 月)
  7. 「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網站。2009。http://www.nhclac.gov.tw/modules/wap/culture_3.php?id=96(擷取日期2009 年11 月2 日)
  8. 吳學明(198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9.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
  10. 吳學明(2005)。金廣福大隘地區發展史。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
  11. 李文良(2011)。清代南臺灣的移墾與「客家」社會(1680-179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2. 林正慧(2008)。六堆客家與清代屏東平原。臺北:遠流出版社。
  13. 林玉茹(2000)。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路。臺北:聯經出版社。
  14. 林百川(1958)。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5. 張正田(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16. 陳雪娟(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17. 陳朝龍(1962)。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8. 陳運棟編(1980)。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頭份鎮公所。
  19. 黃卓權(2005)。義民廟沿革及聯庄祭典區概述。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
  20. 黃卓權(2002)。清代北臺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第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暨陳國彥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臺灣沿山地帶的區域發展: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文集,臺北:
  21. 黃卓權編輯(2005)。義魄千秋-褒忠亭義民節大隘聯庄祭典專輯,新竹:
  22. 黃鼎松(2007)。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23. 賴澤涵編(2005)。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臺北:南天書局。
  24. 頭份鎮志編纂委員會編、陳運棟編(2002)。(新修)頭份鎮志。苗栗頭份:頭份鎮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