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戰爭、傳說與地方社會之信仰重構:以淡水清水祖師信仰為論述中心

并列篇名

War, Legend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Cult in Local Society: A Discourse on the Qingshui Zushi Cult of Tamsui

作者

王怡茹(I-Ju Wang)

关键词

淡水 ; 清法戰爭 ; 傳說 ; 清水祖師 ; 集體記憶 ; Tamsui ; Sino-French War ; legend ; Master Clear Water (Qingshui Zushi) ; collective memor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80期(2013 / 06 / 01)

页次

165 - 2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淡水位居淡水河下游右岸,因其位居河流出海口之區位因素,自十七世紀起,即是北臺灣重要的港口市鎮。清乾隆年間,淡水市街逐漸形成以漢人為主體的聚落型態,隨着市街聚落發展,各籍移民亦陸續在市街內興建廟宇,地方社會呈現以福佑宮為市街各族群最主要、最大之信仰中心,其他信仰多元並立的信仰模式。然而,這樣的情況卻在清法戰爭後產生轉變。清光緒年間,淡水港因其經濟與戰略地位,被法軍納入攻佔臺灣的主要戰場。由於淡水地方社會在過去未曾受過大規模軍事攻擊,且清法戰爭的戰爭型態有別於傳統,再加上淡水之役後法軍長時間封鎖臺灣海岸,使得地方社會民眾無論在日常生活、經濟活動都受到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民間信仰神祇成為民眾重要的精神寄託。因而,地方民眾透過口耳相傳,結合部分史實,逐漸建構神祇在地方「助戰有功」之傳說,其中又以清水祖師信仰地位的提升最屬特別。臺灣「神明助戰」傳說,自清初以來即帶有官方維護政權正統之色彩,尤其在光緒皇帝賜匾事件後,更對原本的地方傳說增添傳奇性。本文主要從淡水地方社會流傳許久之「祖師落鼻」、「祖師助戰」傳說之論述脈絡及其意涵,探究清水祖師信仰在淡水之發展,以及造成清末淡水地方社會信仰重構之原因。

英文摘要

Located at the right bank of downstream Tamsui River, Tamsui has been an important port town in northern Taiwan since the 17th century. During the Qianlong reign, ethnic-Han settlements dominated downtown Tamsui.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s and streets, immigrant group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established their separate temples. The Fuyou Temple became the largest and most important cult center. Circumstances changed after the Sino-French War. During the war, French troops took the economically and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amsui as the major battleground. In this local society, which had rarely been attacked by large-scale military force before, the new ways of battle-fighting and the French marine's siege of Taiwan Strait affected the residents' daily lives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To cope with these circumstances, residents found their solace in popular belief. The locals constructed oral legends mixed with historical facts that attribute success of battles to the help of certain deities. A particularly notable example is the elevated status of Master Clear Water (Qingshui Zushi). Legends that feature deities who helped with military actions since early Qing dynasty indicate the regime's intention to defend its legitimacy. The imperial plaque bestowed by Emperor Guangxu, in particular, enhanced the marvelous aspect of local legends. In this study, I analyze the narratives regarding Master Clear Water's dropping his nose and his help with various battles, and investig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ster Clear Water's cult, as well as the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 in late Qing Tamsui local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夏春祥(1998)。文化象徵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臺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談起。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1,59-60。
    連結:
  2. 張志強(2005)。孫開華於淡水之役獲勝之原因。歷史月刊,205,68-69。
    連結:
  3. 《臺北廳社寺廟宇ニ關スル調查》。1915。臺北廳。臺北:臺北廳
  4. 《臺灣舊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1934。鈴木清一郎。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5. 〈淡水祖師廟 興工建廟〉。《臺灣日日新報》。1931 年10 月1 日
  6. 〈淡水街祖師 遶境續報〉。《臺灣日日報》。1936 年6 月16 日8 版
  7. 〈落葉繽紛╱落鼻〉。《漢文臺灣日日報》。1905 年8 月22 日6 版
  8. 小烱、鄭順德譯(2004)。孤拔元帥的小水手。臺北:中央研究院臺史所。
  9.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
  10. 文平強(2005)。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鄭和的集體記憶。馬來西亞華人研究學刊,8,85-97。
  11.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91,10-11。
  12. 白長川(1983)。為臺茶尋根-談安溪與臺灣人和華僑的血緣關係。臺北文獻,直字65,192-93。
  13.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出版社。
  14. 余光弘(1983)。臺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寺廟調查料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380。
  15. 吳勝雄(1978)。北門鎖鑰。臺北:作者自印。
  16. 李乾朗(1994)。艋舺清水巖調查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
  17. 林國平、彭文宇(1993)。福建民間信仰。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8. 林渭洲(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
  19. 柯恩、宋光宇譯(1987)。權力結構與象徵符號。臺北:金風出版社。
  20. 胡萬川(2010)。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里仁書局。
  21. 徐致祥(1987)。清代起居注冊(光緒朝)。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
  22. 婁子匡(1971)。清水祖師的來龍去脈。臺灣文獻,22(4),51。
  23. 張建隆(1996)。尋找老淡水。臺北:北縣文化。
  24. 張建隆(2004)。看見老臺灣•續編。臺北:玉山社。
  25. 張建隆(2000)。淡水史初探。漢學通訊,19(2),182。
  26. 淡水清水巖管理委員會(2011)。淡水清水巖:淡水清水巖建廟八十週年紀念刊。臺北:淡水清水巖管理委員會。
  27. 淡水清水巖管理委員會(2010)。2010 淡水清水巖-活動紀念特刊。臺北:淡水清水巖管理委員會。
  28. 許雪姬(1985)。抗法名將孫開華事蹟考。臺灣文獻,36(3),244。
  29. 許雪姬策畫(2004)。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
  30. 許毓良(2004)。「西仔反」在臺灣:清法戰爭的基隆、淡水、澎湖之役。臺北文獻,直字150,319。
  31. 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2. 陶德、陳政三譯(2007)。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臺灣外記。臺北:臺灣書房。
  33. 彭美琴(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
  34. 曾永義(2002)。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
  35. 辜神徹(2009)。臺灣清水祖師信仰:落鼻祖師的歷史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
  36. 楊浚輯(2004)。清水岩志略。揚州:廣陵書社。
  37. 蓋諾特、黎烈文譯(1960)。法軍侵臺始末。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8. 齊偉先(2011)。臺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臺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臺灣社會學刊,46,72-75。
  39. 劉銘傳(1958)。劉壯肅公奏議。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0. 戴文鋒(2005)。臺灣媽祖「抱接砲彈」神蹟傳說試探。南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39(2),45-60。
  41. 譚偉倫編(2007)。民間佛教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2024)。清代嘉道年間淡水砲城興廢與街市發展。臺大歷史學報,73,15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