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傳仔戲」論臺灣亂彈戲裡的活戲演出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 in Taiwanese Luantan (Beiguan) Theater of "Tuan-a-hi"

作者

簡秀珍(Hsiu-Jen Jian)

关键词

演員 ; 臺灣亂彈戲 ; 活戲 ; 傳仔戲 ; 劇目 ; performer ; Taiwan luantan theater ;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 ; tuān-á-hì ; repertor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81期(2013 / 09 / 01)

页次

49 - 9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從學者的研究與北管藝人的口述資料,均顯示在臺灣亂彈戲(北管戲)的發展過程中,曾出現活戲(幕表戲)的表演型態,相較於有總綱的正本戲(tsiànn-pún-hi),多被稱為傳仔戲(tuān-á-hì)。本文從現有研究成果、藝人觀點重新審視「傳仔戲」的定義,並探討演員的養成與北管傳仔戲演出的關係,再從實際搬演時前後場的配合了解他們如何掌握「活戲」的表演技巧。觀眾喜好、表演場合、演員學習背景的差異影響「傳仔戲」的呈現。早年亂彈班在臺灣西部內臺戲院或長期連續酬神的環境中,將傳仔戲與正本戲接續,演出故事完整的連臺本戲。但在以廟宇酬神為主的宜蘭地區,上演檔期多半僅一、兩天,沒有刻意挑選連臺劇目的習慣。分析「漢陽北管劇團」班主莊進才組團後參與的北管傳仔戲劇目,可知1970年代以降宜蘭地區「日演北管」,造成傳仔戲大量增加。其因在於出身亂彈戲班的成員有限,只得依賴其他劇種的演員說戲,演出混合四平、京劇、北管多種亂彈聲腔的戲曲,擴大「北管」原有的內容。從北管傳仔戲變遷的歷史脈絡裡,可以看到劇種在內外在環境改變下,力求生存的努力。

英文摘要

Judging from extant studies and the oral information given by the performers of the Taiwanese luantan (beiguan) theater, it has been held that the improvisational performance used to exist in Taiwanese luantan theater. This type of performance is frequently known as ”tuān-á-hì,” which was based on a scenario chart and was opposed to ”tsiànn-pún-hi,” per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an oral-derived text. In the paper, I review extant scholarship and collect more performers' opinions to redefine the term ”tuān-á-hì.” At the same time, I try to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training background and their performance on stage. I also analyze how the actors cooperate with the orchestra and handle the techniques of the improvisational acting.The differences of the audiences' tastes, the venues for the performances, the actors' training background all influenced the performances of ”tuān-á-hì.”Before the 1970s, in the west part of Taiwan, the troupes of luantan theater played in indoor theaters or temples for more than 10 days each time, so they frequently connected some episodes from both ”tuān-á-hì” and ”tsiànn-pún-hi” to compose a long play which was performed in series. However, in the region of Yilan, the troupes didn't link the two types of drama because the duration of a performance was generally less than three days and the performances accompanied the celebrations held at temples.Having analyzed the matinee's repertory of the Hanyang Beiguan Troupe in Yilan since 1974, we find that the chance to perform ”tuān-á-hì” increases after the 1970s. The traditional troupes playing in Yilan used to ”perform the beiguan theater for matinee,” but, at that time, few actors were trained by luantan troupes. As a result, most of the actors had to come from other theatrical troupes, and sometimes these actors even added new types of drama to enrich the repertory of ”Hanyang.” In this case, the ”beiguan theater” probably contained the music of siping theater, Peking opera and beiguan theater in one play.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ān-á-hì” of beiguan theater, we can find how the Taiwanese luantan theater made efforts to survive in a changing wor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鶴宜(2012)。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與劇目創作參與。民俗曲藝,175,107-75。
    連結:
  2. 胡萬川(2010)。民間文學口傳性特質之研究─以臺灣民間文學為例。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199-220。
    連結:
  3. 曾永義(2008)。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1,1-82。
    連結:
  4. 簡秀珍(2011)。北管婚變戲《三官(關)堂》抄本的口語傳統套式運用與敘事結構。戲劇研究,7,65-106。
    連結:
  5. 簡秀珍(2010)。臺灣亂彈戲《打登州》中的地方特色。戲劇學刊,11,195-225。
    連結:
  6. 游丙丁。1991/12/01。宜蘭市游丙丁宅訪。
  7.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臺監製,尖端公司製作。2005。〈臺灣北管見證者:葉美景〉。《臺灣生命記憶》13 集(VCD)。臺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8. 蔡振家。1996。1 月 29 日訪問王金鳳的記錄。《蔡振家臺灣亂彈戲田野日誌》http://xiqu.tripod.com/fw.htm。
  9. 《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2012。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擷取日期 2012 年 7 月 30 日)。
  10. 李阿質。2012/07/13。羅東李阿質宅訪。
  11. 民權歌劇團。2012。http://www.minkuan.org.tw/index.php/works/show/p13(擷取日期 2012 年 7 月 30 日)。
  12. 莊進才、李阿質。2012/08/08。羅東莊進才宅訪。
  13. 林松輝。1994/12/03。員山林松輝宅訪。
  14. 莊進才、李阿質。2012/08/17。羅東莊進才宅訪。
  15. 莊進才。2012/05/10。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訪。
  16. Boyer, Pascal. 2012. “Orale Tradition.” Encyclopaedia Universalis, http://www.universalis.fr/encyclopedie/tradition-orale
  17. 施穎彬。2012。〈黑四門〉。《臺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2311(擷取日期 2012 年 6 月 30 日)。
  18. 劉玉鶯。2012/05/22。木柵臺灣戲曲學院訪。
  19. 王慶芳。2012/12/10。苗栗後龍王慶芳宅(蔡晏榕訪)。
  20. 《客家音樂戲劇人才資料庫》。2012。http://musicdrama.hakka.gov.tw/Top/ ViewDetail.aspx?TID。http://musicdrama.hakka.gov.tw/Top/ ViewDetail.aspx?TID=76
  21. 彭繡靜。2011/04/30。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後臺訪。
  22. 李三江。1995/05/03。羅東福蘭社館訪。
  23. 林增華。2012/07/13。羅東李阿質宅訪。
  24. 彭繡靜。2012/04/08。苗栗往新竹的自強號上訪。
  25. 游振池。1992/09/28。宜蘭文化中心訪。
  26. 片岡巖。1921。《臺灣風俗誌》。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27. Bauman, Richard(1977).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Massachusett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28. Foley, John Miles(1990).Traditional Oral Epic: The Odyssey, Beowulf, and the Serbo­Croatian Return Son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9. 呂錘寬(2005)。北管藝師葉美景、王宋來、林水金生命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30. 呂錘寬(2011)。北管音樂。臺中:晨星出版社。
  31. 李文政(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
  32. 林良哲採訪整理(1995)。呂仁愛女士訪談錄─宜蘭庶民生活口述史料系列之六:北管藝人。宜蘭文獻,15,58-77。
  33. 林良哲採訪整理(1997)。「浮浮沉的戲臺人生」─北管藝人莊進才先生訪談錄。宜蘭文獻,25,61-96。
  34. 林曉英(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5. 林曉英、蘇秀婷(2011)。兩臺人生大戲:劉玉鶯與曾先枝。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36. 邱火榮編、邱昭文編(2000)。北管排子音樂曲集。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37. 邱坤良(1983)。現代社會的民俗曲藝。臺北:遠流出版社。
  38. 邱坤良主持(1991)。,未出版
  39. 邱昭文(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
  40. 范揚坤編纂、陳運棟編纂(2007)。重修苗栗縣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41. 陳秀芳編(1980)。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2. 陳秀芳編(1980)。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3. 陳秀芳編(1980)。臺灣所見的北管手抄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4. 陳健銘(1991)。從大榮陞戲班到楊麗花。民俗曲藝,74,45-53。
  45. 陶君起(1982)。平劇劇目初探。臺北:明文出版社。
  46. 游永傅監修、游榮華修、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纂(2002)。羅東鎮志。羅東:羅東鎮公所。
  47. 葉宣貝(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
  48. 蔡振家(1997)。臺灣亂彈小戲音樂初探。民俗曲藝,106,1-29。
  49. 鄭榮興(2000)。苗栗地區客家八音音樂發展史:田野日誌。苗栗:苗縣文化。
  50. 薛宗明(2003)。臺灣音樂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蘇秀婷(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被引用次数
  1. 簡秀珍(2015)。北管家庭戲的敘事及其展現的群體心態―以《藥茶記》、《雙貴圖》、《合銀牌》、《鐵板記》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2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