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奠基歌仔戲活戲養分的「真本歌仔」《山伯英臺》

并列篇名

On the Foundation of Improvisation in Taiwanese Koa-á Opera: "Genuine Koa-á," Shanbo and Yintai

作者

蔡欣欣(Hsin-Hsin Tsai)

关键词

真本歌仔 ; 《山伯英臺》 ; 插曲 ; (斬手)頭 ; 作活戲 ; "genuine koa-á" ; Shanbo and Yintai ; chhah khek (episodic aria) ; cham thâu (performance routines) ; improvisation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81期(2013 / 09 / 01)

页次

97 - 16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部分資深歌仔戲藝人,提及在啟蒙學戲階段,由師傅以代代相傳的「真本歌仔」,作為訓練唸白、作韻、唱腔、作表等表演技藝的基礎教材,通過記誦熟背與模仿演練,成為奠定「腹內」功底與即興「作活戲」的養分。這類「真本歌仔」源自於「歌子冊」說唱文本,繼承傳統民間歌謠「四句聯唱念」形式,在藝人加工錘鍊與舞臺實踐演出後,逐漸形成劇情固定、段落分明、唱詞定型的文本,以「文戲」與「古路戲」為主;而二戰後競爭激烈的內台歌子戲劇壇,更發展出由演員靠腹內自編自演,或特邀編劇來構思編排,以「八句聯對答」為訴求的「真本歌子戲」。本文中以「真本歌仔」《山伯英臺》為具體研究對象,分析戲齣中如〈嘆五更〉、〈思君歌〉、〈哭尪歌〉、〈買菜歌〉與〈十二碗菜〉等「插曲」唱段,其可由藝人自行發揮應用,或純就豐富表演與調劑情需要穿插在戲齣中;然亦可以搭配特定情節或場景,展示抒情或敘事的功能性,甚至可作為表演套路的特定唱段,發展出如〈草橋結拜〉、〈學堂拜先生〉〈遊西湖賞花〉、〈英臺病相思請醫〉、〈山伯病相思開藥方〉、〈王婆開店〉、〈英臺刺繡〉與〈安童哥買菜〉等各類「(斬手)頭」,通過習藝模仿到「刻模子」定型,可套用或活用到相關戲齣情節中。

英文摘要

When senior performers of Taiwanese Koa-á Opera recalled their early years of apprenticeship, they often mentioned a manuscript of ”genuine koa-á,” which was passed down in their troupes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enuine koa-á had to be memorized by heart and practiced constantly. It was regarded as the essential training for theatrical competence (such as reciting, rhyming, singing, and acting) that nourished a performer's virtuosity and artistry to improvise. The ”genuine koa-á” originated from ”koa-á chheh” (a booklet of koa-á verses used for acting and singing), with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form of ”sì-kù-liân” (the ”four verse stanza” for singing and reciting). It was integrated with the performers' artistry and expertise and gradually became texts with fixed plots, accompanying music and lyrics. Among these texts, the ”kóo lōo” repertoire (historical drama and stories of heroes) and the ”bûn” repertoire (lyrical drama) are the more important ones. With the keen competition within the ”indoor stage” Taiwanese Folk Opera after WWII, the troupes further developed a new type of ”genuine koa-á” that featured eight-verse stanzas, composed by the performers themselves or professional playwrights.This study analyzes several episodic arias (chhah khek) from the ”genuine koa-á” Shanbo and Yintai. The performers make use of these episodic arias when circumstances call for refined acting or humorous effect. Alternatively, the episodic arias serve to complement certain scenario or specific type-scene. Either lyrical or narrative, they become components of performance formulas (cham thâu). When a performer masters the content of cham thâu and has them imprinted mentally, he or she can apply them onto related or similar drama plo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鶴宜(2013)。中西即興戲劇脈絡中的歌仔戲「做活戲」:藝術定位、研究視野與劇場運用。民俗曲藝,179,123-84。
    連結:
  2. 林鶴宜(2011)。東方即興劇場: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機制和養成訓練。戲劇學刊,13,65-101。
    連結:
  3. 林鶴宜(2012)。臺灣歌仔戲「做活戲」的演員即興表演與劇目創作參與。民俗曲藝,175,107-75。
    連結:
  4. 林鶴宜(2008)。「做活戲」的幕後推手:臺灣歌仔戲知名講戲人及其專長。戲劇研究,1,221-51。
    連結:
  5. 蔡欣欣(2008)。戀戀國風╱博物樂府─歌仔唱本《六十條手巾歌》析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7,273-315。
    連結:
  6. 《三伯英臺賞百花歌》第 812 冊。1935。嘉義:玉珍書局。
  7. (2001)。傳統歌仔戲輯錄,歌仔戲卷,拱樂社劇本。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8. 呂福祿口述,廖秀容記錄整理的〈花穴戲〉,刊登於《臺灣時報•臺灣文學》「見錄歌仔戲」2010年11月24、25日。http://tw.myblog.yahoo.com/leufwuluh/article?mid=1467&prev=1491&next=1459&l=f&fid=18(擷取日期2013年7月2日)。
  9. (1997)。歌仔戲四大齣。宜蘭:宜蘭縣文化局。
  10. 呂福祿口述,廖秀容記錄整理:〈說內臺戲班「過班」演員的薪禾金〉,刊登於《臺灣時報.臺灣文學》「見錄歌仔戲」,2011 年 4 月 1 日。http://tw.myblog.yahoo.com/leufwuluh/article?mid=-2&next=1496&l=a&fid=18( 擷取日期 2013 年 7 月 5 日 )。
  11. 任二北(1953)。敦煌曲初探。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12. 吳明德(2005)。霹靂布袋戲劇本營構初探─以《霹靂異數之龍圖霸業》為例。臺灣布袋戲與傳統文化創意產業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13. 沈富雄(1990)。增補彙音寶鑑。臺南:亞洲美術印刷廠。
  14. 林永昌(2011)。觀眾視野下的臺灣歌仔戲發展史。臺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
  15. 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唱片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16. 林曉英(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
  17. 林鶴宜(2007)。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成大中文學報,16,171-200。
  18. 林鶴宜(2007)。從田野出發─歷史視角下的臺灣戲曲。板橋:稻鄉出版社。
  19. 林鶴宜(2009)。歌仔戲「活戲」劇目研究:以田野隨機取樣為分析對象。紀念俞大綱先生百歲誕辰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
  20. 林鶴宜(2008)。淬煉─陳勝的演藝風華和她的時代。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21. 約翰•邁爾斯•弗里、朝戈金譯(2008)。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2. 徐麗紗、林良哲(2007)。從日治時期看臺灣歌仔戲。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3. 理查德•鮑曼(2008)。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4. 莊曙綺(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戲劇所。
  25. 陳耕、曾學文(1995)。百年坎坷歌仔戲。臺北:幼獅文化事業。
  26. 陳健銘(1989)。野臺鑼鼓。板橋:稻鄉出版社。
  27. 陳智堯(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
  28. 陳進傳(2000)。,宜蘭:國立傳統藝 術中心籌備處。
  29. 曾永義主持(1995)。,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30. 曾學文(2008)。跨兩岸─歌仔戲的歷史、文化與審美。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31. 劉南芳(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
  32. 劉南芳(2012)。臺灣內臺歌仔戲劇本中「套路段子」的應用。2012 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33. 劉懷堂(2009)。正字戲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4. 羅時芳(1995)。歌仔戲資料匯編。廈門:光明日報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楊玉君(2014)。「歌仔」的飲食主題與修辭。成大中文學報,45,33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