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信仰、記憶與建構:談六房媽過爐

并列篇名

Belief, Memory,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Guolu" Ritual of Liufangma

作者

黃漢偉(Han-Wei Huang)

关键词

集體記憶 ; 文化資產 ; 默會知識 ; 六房媽過爐 ; 傳說 ; collective memory ; cultural heritage ; tacit knowledge ; Liufangma "guolu" ; legend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86期(2014 / 12 / 01)

页次

59 - 1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六房媽信仰分佈於雲嘉地區,主要的輪祀範圍位於斗南股、土庫股、五間厝股、大北勢股、過溪股等五股地區。信仰由來有不同的扶鸞傳說,但不脫原為林氏家族神的起源說法,顯示有其共同的集體記憶脈絡可循,當地信徒至今喚作「老姑婆」或者「六房媽姑婆」。隨着信徒對於傳說的詮釋與查證,使得原本的扶鸞說法面臨挑戰,加以近年政府、民間對於文化資產之重視與期待,地方逐漸回應以文史建構,呈現民間信仰中的變遷性格。以無形文化資產的觀念來看,民間信仰與儀式活動本身具有一邊參與一邊學習的特色,既根植於生活養成也形成集體的認同焦點,頗能呼應默會知識的觀察面向。在六房媽過爐儀式中,所有成員學習不同分類、層次的知識,並在儀式過程中彰顯信仰中的潛在智慧,凸顯奠基於儀式實踐中的學習特色。五股的集體記憶影響現代信徒看待六房媽信仰的儀式慶典,衍生追溯信仰起源傳說以及如何重新看待過去的扶鸞內容,更攸關如何維持五股輪祀特色以及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等議題,進而能在傳承信仰之餘維繫在地知識。本論文企圖以六房媽信仰田野現況之調查,觀察信仰作為一項文化資產,成為信徒集體記憶所依附的載體,透過儀式活動的實踐與地方文史的建構,呈現地方形塑信仰的發展過程。

英文摘要

The cult of Liufangma (Mother from the sixth branch) spreads within Yunlin and Jiayi counties, its major rotating sacrifice covering Dounan, Tuku, Wujiancuo, Dabeishi, and Guoxi areas. There are several versions of the origins of the cult in spirit-writing. Nearly all of them point to a Lin family who brought this deity to Taiwan from their hometown in China. Originally worshipped within the Lin clan, till this day, followers from these areas still call this goddess "grandaunt" or "grandaunt from the sixth branch," indicating a shared collective memory. However, some followers' interpretation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the legend challenged previous spirit-writing vers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government and non-governmental sectors have placed much attention on the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the locals responded with their own constructed history. Together they revealed to the changeable nature of popular relig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opular religion and ritual activities carry a feature of learning by participation. This kind of learning is rooted in life experiences and forms a focus of collective identity. In the Liufangma "guolu" ("handing over the incense burner") ritual, all members acquire knowledge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and levels. During the process, they manifest the latent wisdom of this cult and the features of learning embedded in ritual practice.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five shares influences modern followers in their view of this ritual festivity. Consequently, some followers trace the origin of the legend and re-examine versions in the spirit-writing from the past. The upholding of this rotating worship system, the preservation and acti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ll hinge on the collective memory. More than simply passing on the belief itself, local knowledge also relies on this collective memory to perpetuat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current circumstances of the Liufangma cult, to observe religious belief as a cultural heritage, a vehicle to which the follower's collective memory is attached.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ritual activities and construction of local history, I present the process of how a cult serves to shape a local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林崇熙(2010)。文化資產的價值營造。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3,41-56。
    連結:
  2. 林蕙玟(2010)。關於猶太浩劫之痛苦過去的「回想」與「遺忘」:歷史現場作為創傷文化遺產的省思。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3,5-18。
    連結:
  3. 孫慶忠(2010)。廟會、香會與村落記憶:都市村民的生活經驗。應用心理研究,45,127-48。
    連結:
  4. 梅慧玉(2006)。社會記憶的書寫與實踐:一個地方版廟誌的產生。民俗曲藝,154,77-131。
    連結:
  5. 陳逸君(2011)。神聖的侷限:論噶瑪蘭族儀式祭典文化資產保存之困境。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6,47-60。
    連結:
  6. 傅寶玉(2011)。水利空間與地域建構:社子溪流域的水圳、祭典與儀式社群。民俗曲藝,174,357-416。
    連結:
  7. 戴寶村(2004)。B29 與媽祖:臺灣人的戰爭記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2,223-75。
    連結:
  8. 莊亞築。2008。〈符咒沉入水 死屍浮上來〉。《聯合報》3 月19 日A11 版
  9. 中華民國六房媽會。2012。〈六房隨香—六房媽宗教民俗與文化論壇〉會議手冊。未出版。
  10. 陳寬永謹印。1964。〈六房天上聖母寶像之歷史及靈感〉。影本。
  11. 許素惠。2010。〈60 年前老履歷 助日僧後代尋根〉。《聯合報》3 月7 日A8 版
  12. 陳興洲。1997。〈偉哉六房天上聖母〉。影本。
  13. 〈繹思堂錄金帳(林氏)附「乙卯年二月十五日祭祖簿」暨「迎請六房天上聖母有關事項彙編」〉。日期不詳。國家圖書館藏,藏品編號:m00512936,微卷光碟版。
  14. 六房天上聖母祭祠管理委員會。2006。〈六房媽誌〉。未出版。
  15. 土庫順天宮管理委員會。2006。〈土庫順天宮沿革史略〉。未出版。
  16. 中華民國六房媽會。2007。〈中華民國六房媽會章程〉。未出版。
  17. 六房天上聖母祭祠管理委員會。2007。〈六房媽誌〉。未出版。
  18. 陳興洲。1997。〈過港六房天上聖母之由來〉。手稿。
  19. 陳榮俊。1985。〈天上聖母原是六房安定力量〉。《聯合報》7 月26 日雲林版第6 版
  20. 不著撰者。2006。〈六房天上聖母史蹟〉。未出版。
  21. 趙容萱。2011。〈全省六房媽祖 烏日遶境祈福〉。《聯合報》10 月10日B1 大臺中版
  22. 斗南訊。1985。〈流浪三百餘年,如今棲身有地〉。《聯合報》7 月2日雲林版第6 版
  23. 地方訊。2011。〈日法師訪順天宮 尋父親身影〉。《人間福報》1 月19 日9 版
  24. 謝進盛。2003。〈六房媽祖遶境 信徒祈求抗煞〉。《聯合報》5 月16日B2 版
  25. 黃治龍。1995。〈選六房媽爐主,作業透明化〉。《中國時報》3 月14日雲林縣新聞14 版
  26. 臺北南天宮。1992。〈六房天上聖母史蹟〉。未出版。
  27. 六房媽全球資訊網。2012。http://ssm.yunlin.gov.tw(擷取日期2012年10 月13 日)
  28. Ciosáin, Niall(2004).Approaching a Folklore Archive: The Irish Folklore Commission and the Memory of the Great Famine.Folklore,115,222-32.
  29. Halbwachs, Maurice,Coser, Lewis A.(Trans. Ed.)(1992).On Collective Memor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0. Olick, Jeffrey K.(1999).Collective Memory: The Two Cultures.Sociological Theory,17(3),333-48.
  31.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0)。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臺北:里仁書局。
  32. 片岡巖(1983)。臺灣風俗誌。東京:青史社。
  33. 吳密察(2008)。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臺灣文化狀況。臺北:播種者。
  34. 周益民(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
  35. 周揚珊(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36. 林茂賢(2012)。臺中新社九庄媽遊庄過爐儀式之研究。2012 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37. 林開世(2009)。移動的身體—一個繞境儀式的分析。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之意象、實踐與社會的生產,臺北:
  38. 相良吉哉編(2002)。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縣永和市:大通書局。
  39. 胡萬川編、陳益源編(1999)。閩南語故事集(三)。雲林縣斗六市:雲林文化。
  40. 徐雨村(1993)。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41. 徐雨村(1997)。雲林縣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臺灣文獻,48(1),97-139。
  42. 徐雨村(1996)。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2(2),175-98。
  43. 翁安雄(1999)。傳說、歷史與集體記憶:文化史的側寫—從澎湖七美故事及其地名談起。臺灣風物,49,95-125。
  44. 莊孔韶(2009)。行旅悟道:人類學的思路與表現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5. 莊曉菁(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46. 陳華(1999)。集體記憶與社區歷史的建構—對北港、西螺、大廍村、虎尾全國文藝季活動的探討。臺灣風物,49(3),127-55。
  47. 陳瑞樺(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48. 陳緯華(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49. 程美蓉(2001)。臺灣民間社會人群的結合—以雲林縣跨鄉鎮祭典組織為例。臺灣風物,51(4),127-42。
  50. 黃萍瑛(2008)。臺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社會史的考察。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51. 黃漢偉(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52. 蔡金蓉(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53. 盧胡彬(2004)。宜蘭境內國姓爺祀廟及其信仰。白沙人文社會學報,3,241-63。
  54. 賴銘鼎編、葉乃靜編(2007)。默會知識研究。臺北:文華圖書館管理。
被引用次数
  1. 謝貴文(2016)。神明的標準化—從老二媽、玉二媽、六房媽的傳說談起。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2,7-47。
  2. 徐雨村(2016)。「民俗及有關文物」登錄指定與地方實踐:以「雲林六房媽過爐」為例。民俗曲藝,193,22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