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臺灣客家研究中的東南亞視野
|
并列篇名
|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n Hakka Studies in Taiwan
|
作者
|
劉堉珊(Liu Yu-shan)
|
关键词
|
臺灣客家研究 ; 東南亞客家 ; 客家族群性 ; 族群意識 ; Hakka studies in Taiwan ; the Southeast Asian Hakka ; Hakka ethnicity ; ethnic identity
|
期刊名称
|
民俗曲藝
|
卷期/出版年月
|
194期(2016 / 12 / 01)
|
页次
|
155
-
20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的目的,在理解臺灣的客家研究,是在何時開始將東南亞客家相關的議題納入學術討論的視野,並依其出現的脈絡與研究者的關注議題,探討東南亞客家研究至今(以2015 年為限)在臺灣發展的樣貌。有鑑於「研討會」在臺灣東南亞客家研究的發展過程中,具有引領、催化與宣示重要議題與研究進度的特殊位置,本文在第一部分以臺灣舉辦的客家相關國際研討會為軸線,從研討會的規劃、發表論文與參與發表者,思考東南亞客家議題在臺灣客家視野中出現到逐漸受到重視的過程。本文第二部分則從東南亞客家研究的成果(包括專書、專書論文、期刊文章、研討會論文與碩博士論文),分析研究者在觀看東南亞客家時,關注的議題、研究角度,以及兩者的變化與意義,從中呈現東南亞客家研究在臺灣學術界的獨特視野,也期待本文成果能作為進一步跨域視野比較的基礎。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Asian Hakka studies in Taiwan.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by the Taiwan scholars, including their selection of topics and the changes of research interest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ways in which the Hakka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are presented in Taiwan. The discussions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Hakk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held in Taiw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n and how the scholars in Taiwan developed interest in the Hakka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In the second part, the article look through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book, book chapters, journal articles, conference papers, and dissertations) on Southeast Asian Hakka studies. By examining their approaches, methodology, and most importantly, the issues of interest, the discussion aims to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ast Asian Hakka studies in Taiwan. It is conten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 ethnic identity in Taiwan ha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forming the ways in which the researchers approach and understand the Hakka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藝術
|
参考文献
|
-
Hsiao, Hsin-Huang Michael,Lim, Khay-Thiong(2007).The Formation and Limita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Southeast Asia.Taiw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4(1),3-28.
連結:
-
Lim, Khay-Thiong,Hsiao, Hsin-Huang Michael(2009).Is There a Transnational Hakka Identity?: Examining Hakka Youth Ethnic Consciousness in Malaysia.Taiwa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6(1),49-80.
連結:
-
張翰璧、張維安(2005)。東南亞客家族群認同與族群關係:以中央大學馬來西亞客籍僑生為例。臺灣東南亞學刊,2(1),149-82。
連結:
-
劉宏、張慧梅(2006)。原生性認同、祖籍地聯繫與跨國網絡的建構:二次世界大戰後新馬客家人與潮州人社群之比較研究。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臺北:
連結:
-
Brubaker, Rogers(2002).Ethnicity without Groups.Archives Européennes de Sociologie,XLIII(2),163-89.
-
Lagerwey, John(1998).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kkaology,Taipei:
-
安煥然(2008)。客家人認同的多重與想像: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社群認同探析。第二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
-
利亮時(2013)。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成果報告書客家委員會補助大學校院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成果報告書,未出版
-
利亮時(2011)。錫、礦家與會館:以雪蘭莪嘉應會館和檳城嘉應會館為例。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
-
吳龍雲(2008)。福幫與客籍互動:1919 年的檳城事例。第二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新竹:
-
李偉權(2013)。國內外政策干預下之族群產業:越南胡志明市客家產業經營困境之初探。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林育建(2011)。客家族群商業網絡的形成與變遷:以馬來西亞太平中藥業為例。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
-
林開忠(2013)。從「客幫」到「客屬」:以越南胡志明市崇正會館為例。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林開忠(1998)。砂勞越的一般概況。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4,32-38。
-
林開忠(2011)。日常生活中的客家家庭:砂拉越石山與沙巴丹南客家家庭與日常生活。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
-
林開忠、林坊玲(2008)。臺灣東南亞研究:局限與展望。2008 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臺中:
-
林開忠、蕭新煌(2008)。家庭、食物與客家認同:以馬來西亞客家後生人為例。第十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柯朝欽(2015)。馬來西亞的族群政治與客家想像。社會創新與設計學術研討會,竹北:
-
柯朝欽(2014)。社會契約〔的不平等〕與族群想像:馬來西亞華人意識下的客家想像。第三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竹北:
-
徐正光(2000)。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徐正光(2000)。歷史與社會經濟—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徐正光(2000)。宗教、語言與音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徐正光編(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徐雨村(2015)。沙巴丹南客家人的經濟變遷與族群分工。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
-
張容嘉(2013)。失落的客家男人身影探究。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張容嘉、張翰璧(2015)。馬來西亞新村客家婦女初探:以沙登新村為。全球客家研究,5,193-215。
-
張維安(2012)。從石扇堡到東萬律:羅芳伯金山夢尋蹤。族群遷移與宗教轉化:福德正神與大伯公的跨國研究,新竹:
-
張維安(2007)。誰是大伯公及誰的大伯公:馬來西亞檳城海珠嶼大伯公的族群議題。2007 年臺灣社會學會年會,臺北:
-
張維安編(2013)。東南亞客家及其周邊。臺北:遠流出版社。
-
張維安、邱淑如(2010)。東南亞客家會館與當代社會。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第七屆國際會議,新加坡:
-
張維安、張容嘉(2009)。客家人的大伯公:蘭芳共和國的羅芳伯及其事業。客家研究,3(1),57-89。
-
張維安、張容嘉(2011)。蘭芳共和國的創建與經營:華人烏托邦的想像。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新加坡:
-
張維安、張容嘉(2011)。馬來西亞客家族群信仰。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
-
張維安、張翰璧(2011)。馬來西亞砂拉越大伯公節意義初探。福德正神研究國際研討會,馬來西亞砂拉越詩巫:
-
張維安、張翰璧、柯瓊芳、廖經庭(2007)。印尼客家社會探析:以桃園地區客語印尼配偶為例。2007 年山山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高雄:
-
張翰璧(2013)。族群內部的祖籍分工:以泰國皮革業為例。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張翰璧(2009)。新馬客家族群經濟:以典當業與中藥業為例。2009 年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華人族群關係與區域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加坡:
-
張翰璧(2010)。客家族群產業的網絡與信任:新馬的典當業。東南亞客家的變貌國際研討會,臺北:
-
張翰璧(2011)。族群政策與客家產業:以新馬地區的典當業與中醫藥產業為例。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
-
張翰璧、張維安(2011)。馬來西亞浮羅山背(Balik Pulau)的客家族群分析。族群、歷史與文化:跨域研究東南亞和東亞,新加坡:
-
張翰璧、張維安(2009)。大山背的客家人: 馬來西亞浮羅山背(BalikPulau)的客家族群分析。2009 年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臺北:
-
張翰璧、張維安、利亮時(2014)。神的信仰、人的關係與社會的組織:檳城海珠嶼大伯公及其祭祀組織。全球客家研究,3,111-38。
-
張翰璧、張維安、黃子堅(2015)。巴色教會與客家女子教育的發展。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
-
陳松沾(1998)。東南亞客家研究回顧。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
-
陳美華(2011)。馬來西亞雪蘭莪烏魯冷岳客家聚落。東南亞客家的變貌:新加坡與馬來西亞,臺北:
-
陳湘琳、辜秋瑩(2015)。馬六甲新村客家群體的口語使用、語言態度與方言群認同。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
-
陳運棟(1998)。臺灣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
-
陳鴻瑜(1996)。臺灣的東南亞研究:回顧與展望。東南亞季刊,1(2),66-74。
-
彭婉菁(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
-
黃子堅(2015).Hakka Dialect Identity versus Chinese Identity in the Face of Government Policy in Malaysia.客家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苗栗:
-
黃子堅(2014)。馬來西亞巴色基督教會與沙巴客家特質的認同。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臺北:
-
黃子堅、張維安、張翰璧(2015)。一個消失的社群:砂拉越的巴色會客家基督徒。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
-
黃賢強編(2007)。新加坡客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黃賢強、賴郁如(2013)。新加坡客家:研究機構和近年研究綜述。全球客家研究,1,185-214。
-
楊建成編(1983)。中華民國各大學研究所有關東南亞研究博碩士論文摘要匯編。臺北:中華學術院研究所。
-
劉堉珊(2015)。當代臺灣客家族群經驗對東南亞客家論述發展的可能影響。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
-
劉瑞超(2013)。沙巴「客家」華人的形成:以教會與公會做為一種理解的可能。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蔡芬芳(2015)。「命」—印尼山口洋客家華人宇宙觀初探。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桃園:
-
蕭新煌(2013)。從臺灣客家經驗論東南亞客家研究的比較視野。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蕭新煌編(2000)。東南亞的變貌。臺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
-
蕭新煌、王宏仁(1999)。形成中的東南亞中產階級初探。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研討會,臺北:
-
蕭新煌、張維安(2005)。東南亞的客家會館:歷史與功能的探討。亞太研究論壇,28,185-219。
-
謝劍(1999)。文化融合抑文化內衍?以吉隆坡客家社團的發展為例。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研討會,臺北:
-
謝劍(1998)。香港地區客家研究及其影響。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臺北:
-
簡美玲、邱星崴(2013)。日常、儀式與經濟:布賴女性的移動敘事與在地認同(1960-2011)。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羅烈師(2015)。以悲劇英雄之名:砂拉越新堯灣的落童儀式。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會議論文集(下),新竹:
-
羅烈師(2014)。新堯灣:多元族群裡的馬來西亞砂拉越客庄。全球客家研究,3,355-72。
-
羅烈師(2013)。砂拉越新堯灣跨種族地方社會的探討:一個瑟冷布文化遺產活化計畫的視角。第六屆「砂拉越華族文化研討會:多元族群視角下的砂拉越華族文化」,馬來西亞詩巫:
-
羅素玫(2013)。印尼峇里島華人族群現象:以客家社團組織為核心的探討。客居他鄉:東南亞客家族群的生活與文化,苗栗:
|
被引用次数
|
-
劉堉珊(2020)。未被書寫的歷史:Mary Somers Heidhues歷史民族誌對當代印尼客家研究的啟發。臺灣東南亞學刊,15(2),155-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