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權力、想像與再現:照相對近代中國宗教團體產生的影響

并列篇名

Power, Imagin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The Impact of Photography on Modern Chinese Religious Groups

作者

范純武(Fan Chun-wu)

关键词

攝影 ; 趙避塵 ; 虛雲 ; 段正元 ; 道德學社 ; photography ; Zhao Bichen ; Xuyun ; Duan Zhengyuan ; Morality Studies Societ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95期(2017 / 03 / 01)

页次

247 - 30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1839年攝影術的出現,不僅僅讓真實世界得到了複寫,人們的記憶則有了新技術的承載。無庸置疑,攝影術傳入中國後在社會與生活各個層面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攝影具有可以大量複製、如歷眼前的實證傳播特性,也讓各種宗教團體的活動記錄和宣傳上產生了新的變化。以1928年於北京新創立的全真千峰派趙避塵為例,他在1933年刊行的《性命法訣明指》特別刊印了祖師傳法和眾多弟子的照片,顯示法脈傳承。民初的佛教界也充分運用了攝影照片這樣的宣傳工具;民初佛教界龍象輩出,其中虛雲以禪修和高壽聞名;1926年他在昆明雲栖寺「枯梅、青菜同開蓮花」的神異照片與傳記文本,塑造起虛雲傳奇一生;藉由照片帶來新的觀覽經驗,伴隨民國佛教刊物的興盛所提供廣大的傳播場域,支撐了各種可能的想像。此外,民初救世團體之中道德學社的師尊段正元也有許多關於照片創新的做法;他常藉由照相來呈現自己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自我形貌。《申集大成》可以視為是段正元的寫真書,內附照片多張,其中還有許多張用後製與多重曝光方式完成的。段正元被弟子們尊為師尊,弟子於朔望兩日,必須齋戒沐浴,向師尊的玉照行跪拜禮;師尊照片在社內的儀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道德學社還行所謂的性功和命功,在行功之前,為了幫助收攝心神,師尊的照片成了最好的憑藉;道德學社還有專屬的攝影機構「大同攝影社」專為段正元的形象進行記錄,大量印製與發送。過去明清民間宗教具有神祕性的祖師,至此開始進入公開的視域。而權力的再現,有了照片這樣的新載體。

英文摘要

The appearance of photography in 1839 enabled not only the duplic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but also new technological forms of recording human memories. In the case of modern 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exert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many dimensions of social life, including religion. For many religious groups, the ability to produce large numbers of photographic images that were said to exhibit miraculous powers proved an invaluable tool for spreading their beliefs and practices. Accordingly, since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amous religious leaders like the Daoist Zhao Bichen 趙避塵used photos to demonstrate the transmission of their teachings. Buddhism also took full advantage of photography as a means of advertising, especially many renowned Buddhist masters. One example involves Xuyun 虛雲, famous for his Chan practice and longevity, who in 1920 dedicated considerable effort creating a photographic chronicle of his life at the Yunxi Monastey (Yunxi si 雲栖寺) in Kunming. Another instance featured Duan Zhengyuan 段正元 of the Moral Studies Society (Daode xueshe 道德學社), who utilized photography to present stages of his life, while also stipulating that believers worship photos of him on the first and fifteenth days of each lunar month or during specific rituals as a means of enhancing their self-cultivation practices. The Society even established its own studio for processing these photographs. Taken as a whole, the evidenc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photography played a major role in bringing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to a new place in Chinese public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余芳珍(2005)。閱書消永日:良友圖書與近代中國的消閑閱讀習慣。思與言,43(3),191-282。
    連結:
  2. 范純武(2011)。民初儒學的宗教化:段正元與道德學社的個案研究。民俗曲藝,172,161-203。
    連結:
  3. 高萬桑、黃郁璇譯(2006)。近代中國的國家與宗教:宗教政策與學術典範。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集刊,54,169-209。
    連結:
  4. 黃克武(2007)。民國初年上海的靈學研究:以「上海靈學會」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5,99-136。
    連結:
  5. 〈歸元堂通啟〉。1942。道德學社。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6. 《丁丑法語》。1937。段正元(1864–1940)。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7. 《遊學紀略》。1946。北京道德學社編。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8. 《大道源流》。1939。道德學社編。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9. (1994)。新編卍續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0. 《申集大成》。1932。段正元。上、下冊。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11. 《日行紀錄》。1923–1924。段正元。全10 冊。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12. 《師尊為津社奠基說法》。1935。段正元。天津:天津道德研究社。
  13. 《段夫子》。1947。熊斌(1894–1964)。杭州:杭州道德學社。
  14. (2006)。圖像、電影與歷史。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15. 《周一》。1925。段正元。北京:北京道德學社。
  16. Katz, Paul R.(2014).Religion in China & Its Modern Fate.Waltham, MA: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17. Morgan, David(1998).Visual Piety: A History and Theory of Popular Religious Imag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8. Morgan, David(2005).The Sacred Gaze: Religious Visual Culture in Theory and Practi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 Ownby, David(2010).Recent Chinese Scholarship on the History of 'Redemptive Societies'.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44(1-2),3-9.
  20. Ownby, David(Ed.),Goossaert, Vincent(Ed.),Zhe, Ji(Ed.)(2017).Making Saints in Modern China.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Promey, Sally M.(ed.)(2014).Sensational Religion: Sensory Cultures in Material Practice.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
  22. 丁常春(2010)。趙避塵內丹思想初探。中國道教,2010(6),44-47。
  23. 王宏超(2015)。徐班侯靈魂照相事件。書城,2015(7),103-09。
  24. 王志忠(2000)。明清全真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
  25. 王見川(2011)。世界宗教大同會初探:兼談與江希張的關係。臺灣宗教研究通訊,9,107-39。
  26. 王見川(2013)。陸費逵與「盛德壇」、「靈學會」:兼談民初上海的靈學風潮。歷史、藝術與臺灣人文論叢(三):「人物」專輯,臺北:
  27. 王見川(2008)。還虛雲一個本來面目:他的年紀與事蹟新論。圓光佛學報,13,169-88。
  28. 王見川(2012)。虛雲生年與事蹟補論。歷史、藝術與臺灣人文論叢(一):「宗教、民俗」專輯,臺北:
  29. 王春辰(2014)。微觀是另一種激進:談趙露的「覆膜世界」系列繪畫。今藝術ARTCO,8,90-95。
  30. 王榮國(2009)。鼓山傳戒照片年代的重訂昭示:一段閩臺佛教交往的歷史—虛雲與善慧在福州鼓山傳戒照片年代重新斷定及其史實。福建文博,2009(3),36-40。
  31. 何健明(2001)。晚清民國佛教思想史論。高雄:佛光山出版社。
  32. 巫仁恕編、康豹編、林美莉編(2010)。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3. 李孝悌編(2005)。中國的城市生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4. 貝內特、徐婷婷譯(2014)。中國攝影史:中國攝影師,1844-1879。北京:中國攝影出版社。
  35. 武內房司編(2014)。戰爭、災害と近代東アジアの民眾宗教。東京:有志舍。
  36. 段正元(1991)。師道全書。香港:啟明書局出版。
  37. 段正元(1991)。師道全書。香港:啟明書局出版。
  38. 段正元(1991)。師道全書。香港:啟明書局出版。
  39. 紀華傳(2008)。中國近現代曹洞宗法脈傳承管窺。佛學研究,17,312-19。
  40. 約翰•伯格、吳莉君譯、張世倫譯、劉惠媛譯(2016)。攝影的異義。臺北:麥田出版社。
  41. 約翰•哈維、松田何也譯(2009)。心靈寫真。東京:青土社。
  42. 胡國偉(1957)。菩提小品。臺北:國民出版社。
  43. 范純武(2016)。民初道教內丹的視覺化呈現:以龍門衍派北京千峰派為例。首屆國際道教文化前沿論壇,湖南岳陽幕阜山:
  44. 高萬桑、張廣保編、宋學立譯(2013)。1700-1950 年的全真教。多重視野下的西方全真教研究,濟南:
  45. 康豹編、高萬桑編(2015)。改變中國宗教的五十年:1898-1948。臺北:中央研究院。
  46. 康豹、宗樹人、王見川編(2011)。「救世團體與現代中國的新興宗教運動」專輯II。民俗曲藝,173
  47. 康豹、宗樹人、王見川編(2011)。「救世團體與現代中國的新興宗教運動」專輯I。民俗曲藝,172
  48. 張雪松(2011)。晚明以來僧人譜系及名號研究。玄奘佛學研究,15,247-71。
  49. 張華英(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所。
  50. 曹聚仁(2011)。我與我的世界:浮過了生命海 曹聚仁回憶錄。北京:三聯書店。
  51. 曹聚仁(2011)。我與我的世界:浮過了生命海 曹聚仁回憶錄。北京:三聯書店。
  52. 淨慧編(2009)。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3. 淨慧編(2009)。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4. 淨慧編(2009)。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5. 淨慧編(2009)。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6. 淨慧編(2009)。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7. 淨慧編(2009)。虛雲和尚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8. 許鵬飛(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四川社會科學院。
  59. 陳進國(2001)。胡適與《虛雲和尚年譜》的一段公案─以《闢胡說集》為討論中心。臺灣宗教學會通訊,7,65-76。
  60. 陳學聖(2015)。尋回失落的民國攝影。臺北:富凱藝術。
  61. 章光和(2004)。住在巴特、桑塔格、本雅明的照片裡。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62. 傅鳳英(2013)。北京桃源觀千峰派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63. 景安寧(2012)。道教全真派:宮觀、造像與祖師。北京:中華書局。
  64. 黃克武(2014)。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民初知識份子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再思考。思想史2,臺北:
  65. 黃克武編(2003)。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66. 黃夏年編(2006)。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
  67. 黃夏年編(2008)。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北京:中國書店。
  68. 楊惠南(2002)。「實相與「方便」─佛教的「神通觀」。丹道文化,27,95-130。
  69. 葛濤(2013)。照相與確立自我物件化之間的社會關聯─以近代中國個人照與集體照為中心。學術月刊,6
  70. 葛濤、石冬旭(2011)。具像的歷史:照相與清末民初上海社會生活。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71. 董沛文編、席春生編(2011)。千峰老人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72. 董沛文編、席春生編(2011)。千峰老人全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73. 路石(2015)。段正元傳。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74. 蔡迎春(2016)。民國佛教報刊出版特徵與分期。出版發行研究,8,107-09。
  75. 橫手裕(2002)。劉名瑞と趙避塵—近代北京の內丹家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61(1),28-62。
  76. 顧炳權編(1996)。上海洋場竹枝詞。上海:上海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黎秉一(2022)。民初悟善社《靈學要誌》及其靈學論述與實踐。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9(2),115-156。
  2. 李偉呈(2021)。臺灣的「紀念雕塑人像祭拜」儀式-以草屯地區為考察對象。興大歷史學報,35,5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