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閩客通婚與家戶社經地位關係之研究(1905-1945):以福爾摩沙歷史職業與社會分層資料庫分析

并列篇名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usehold Economic Status and Ethnic Intermarriage, 1905-1945: Formosa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Database (Formosa HISCO)

作者

林嘉琪(Lin Chia-chi);楊文山(Yang Wen-shan);褚齡霙(Chuu Ling-in);黃湘楨(Huang Hsiang-chen);郭曜軒(Kuo Yao-hsuan)

关键词

客家婦女 ; 通婚 ; 福爾摩沙歷史職業與社會分層資料庫 ; 歷史人口學 ; Hakka women ; intermarriage ; Formosa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 historical demograph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197期(2017 / 09 / 01)

页次

135 - 1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回應武雅士(Arthur P. Wolf)教授,對於臺灣歷史人口學研究缺乏「經濟變項」做為分析依據的待努力項目,因而進行「福爾摩沙歷史職業與社會分層資料庫」的建置,並以武雅士長期研究的婚姻類型做一結合分析:探討閩客通婚型態中,客家婦女的家戶經濟型態、婚姻類型與閩南夫婿原居所的分布。「福爾摩沙歷史職業與社會分層資料庫」將臺灣的歷史職業項目與國際標準職業分類做結合,希望有助於歐亞歷史人口的比較研究。本文以臺北(淡水、大稻埕、艋舺)與新竹(竹北、峨眉、北埔)做為研究分析點,藉由研究點內閩客的族群比例、閩客通婚的婚姻類型、第一次婚的平均年齡與家戶社經地位等變項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區域內的族群比例並未真正影響通婚的決定,家庭需求才是造成客家女性與閩南男性結親的主要因素,其中家庭需求包括勞動力需求與家戶世系延續等兩大因素。當我們以客家女性為主題,觀察通婚現象時,發現不論農村地區或城市地區,其通婚類型並無明顯偏好。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we respond to Professor Arthur P. Wolf's suggestion to establish "economic variables" as the basis for the analysis of Taiwan's historical demography. We have set up a database "Formosa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Occupations" (Formosa HISCO). We further apply this Formosa HISCO to Wolf's longterm study of marriage patterns to make a combined analysis: a discussion of Hokkien and Hakka intermarriage patterns, Hakka women's household economic types, marriage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Hokkien husband's original residence. In Formosa HISCO, we link Taiwanese historical occupation items to HISCO in order to facilitate comparative studies with Eurasian historical demography. We select 6 regions in Northern Taiwan as our research sites: Tamsui, Dadaocheng, Mengjia, Zhubei, Beipu and Emei. With ethnic proportion, marriage types of in termarriage, average age at first marriage and household social economic status under analysis, we find that the propor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the regions did not really affect the intermarriage decision. "Family needs" which include the production of offsprings and the demand for labor force, were the main factor to push the Hakka and Hokkien to a marriag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張維安、王雯君(2005)。客家意象:解構「嫁夫莫嫁客家郎」。思與言,43(2),43-76。
    連結:
  2. 許世融(2014)。20 世紀上半臺中地區閩客族群的分布—幾種日治時期種族祖籍調查的分析比較。興大人文學報,52,49-91。
    連結:
  3. 許如婷、羅原廷(2014)。客家女人、生命故事與族群認同的自敘與書寫。藝術學報,94,57-85。
    連結:
  4. 《(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淡水郡)》。1932。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5. 《(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州臺北市)》。1932。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6. 《(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新竹州竹東郡)》。1932。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7. 《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職業名字彙》。1917。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大正4 年第二次調查,大正6 年刊行。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8. 《(昭和五年)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新竹州新竹郡)》。1932。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9. Barclay, George W.(1954).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New York:Kennikat Press.
  10. Chuang, Ying-chang,Wolf, Arthur P.(1995).Marriage in Taiwan, 1881-1905: An Example of Regional Diversity.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4(3),781-95.
  11. Hauley, Susan B.(ed.),Wolf, Arthur P.(ed.)(1985).Family and Population in East Asian Histor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Lin, Xing-chen Chia-chi,Yang, Wen-shan,Chuang, Ying-chang(2014).Another Marriage Choice: A Study of Uxorilocal Marriage in Taiwan,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aipei (Urban) and Xinchu (Rural), 1906-1944.Journal of Family History,39(4),388-403.
  13. Van Leeuwen, Marco H.D.,Maas, Ineke(2011).HISCLASS: A Historical International Social Class Scheme.Leuven: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4. Van Leeuwen, Marco H.D.,Maas, Ineke(2010).Historical Studies of Social Mobility and Stratification.Annual Review Sociology,36,429-51.
  15. Wolf, Arthur P.(1966).Childhood Association, Sexual Attraction, and the Incest Taboo: A Chinese Case.American Anthropologist,68(4),883-98.
  16. Wolf, Arthur P.,Huang, Chieh-shan(1980).Marriage and Adoption in China, 1845-194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7. 王和安(2008)。日治時期高雄甲仙、六龜的新竹州移民與樟腦經營。新竹文獻,35,92-126。
  18. 王郭章(2014)。峨眉鄉志。新竹縣峨眉鄉:新竹縣峨眉鄉公所。
  19. 吳育臻(2000)。大隘地區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20. 吳學明(2000)。金廣福墾隘研究。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21. 李玉珍(2010)。齋姑、齋教與宗教─日治新竹州的女齋堂。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22. 林秀昭(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23. 林淑鈴(2010)。異族通婚與跨族收養:百年來內埔與萬巒地區族群互動之軌跡。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24. 花松村(1996)。台灣鄉土全誌。臺北:中一出版社。
  25. 邱顯明(2007)。富興茶廠一甲子歲月。新竹文獻,27,72-83。
  26. 洪伯溫(1983)。艋舺地區鄉土教材研究專輯。臺北:臺北市萬華國中。
  27. 范明煥(2007)。新竹地區茶葉百年回顧史。新竹文獻,27,39-61。
  28. 張孟珠、楊文山、莊英章(2011)。日治時期妾婚現象的歷史人口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3(2),117-58。
  29. 梁宇元(2000)。清末北埔客家聚落之構成。竹北:新竹縣文化局。
  30. 莊英章(2015)。帝國晚期竹塹地區的豪紳、社群與婚姻模式:北埔姜家的歷史人口學研究。族群、社會與歷史:莊英章教授榮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新竹:
  31. 莊英章(2004)。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201,31-40。
  32. 莊英章(2004)。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33. 莊英章、張孟珠、楊文山(2013)。日治時期新竹地區招贅現象的歷史人口學分析。新史學,24(3),1-51。
  34. 許世融(2012)。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35. 連瑞枝(2010)。被送出去的女人:母女關係、家庭勞動力與歷史記憶。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36. 陳信木(2003)。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37. 陳紹馨(2004)。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8. 陳麗華(2010)。清代臺灣六堆地區的節婦與地方社會。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39. 陶德、陳政三譯(2002)。北台封鎖記。臺北:原民文化。
  40. 曾立維(2013)。日治時期新竹地區的農會與柑橘推廣。臺灣文獻,64(3),185-232。
  41. 曾純純(2010)。「鉶夫命」與「二婚親」:客家婦女的再嫁與改嫁。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42. 黃洸州(2005)。北埔鄉志。新竹縣北埔鄉:新竹縣北埔鄉公所。
  43. 黃富三(2004)。十九世紀之外來挑戰與台灣新商業。歷史月刊,201,60-73。
  44. 黃繁光編(2013)。淡水鎮志。新北市:淡水區公所。
  45.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8)。臺北市志。臺北:臺北市政府。
  46. 臺灣慣習研究會(1969)。臺灣慣習記事。臺北:古亭書屋。
  47. 潘美玲、黃怡菁(2010)。茶鄉客家婦女的勞動—峨眉採茶班員的勞動圖像。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48. 鄭政誠(2007)。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49. 蕭新煌編(2011)。臺灣全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0. 賴玉玲(2005)。客家族群的遷徙與經濟發展—以關西與美濃地區為例。臺灣史學雜誌,1,186-225。
  51. 謝穎慧、莊英章(2005)。出生序、社經地位、婚姻與生育:日治時期竹山、峨眉,和竹北等四個閩客社區的例子。人口學刊,31,41-68。
  52. 鍾秀梅、宋長青(2013)。臺灣客家婦女研究:以美濃地區鍾、宋兩屋家族婦女生命史為例。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3. 簡美玲、吳宓蓉(2010)。客庄阿婆的沒閒(mo han):山歌經驗敘事裡的女人勞動。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54. 魏捷茲(2010)。帝國、文人與婚姻:清末竹塹文人家庭中的客家女性婚姻形式初探。客家•女性與邊陲性,臺北:
  55. 羅慶士(2007)。淺談新竹地區(桃、竹、苗)之紅茶發展過程—兼論客家族群與台灣茶葉之互動。新竹文獻,27,28-38。
被引用次数
  1. (2021)。移民族群史研究的回顧(2017-2019)與近 16 年(2004-2019)研究趨勢的觀察和展望。臺灣史研究,28(3),23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