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經久不衰的「輪祀圈」:閩西山區的一種神明崇拜模式

并列篇名

An Ever Vital "Sacrificial Network": A Pattern of God Worship in the Mountain Area in Minxi

作者

楊彥杰(Yang Yanjie)

关键词

輪祀圈 ; 閩西山區 ; 祖先 ; 神明 ; 崇拜模式 ; 宗族社會 ; rotating sacrificial network ; Minxi mountain region ; ancestors ; gods ; worship pattern ; lineage society

期刊名称

民俗曲藝

卷期/出版年月

206期(2019 / 12 / 01)

页次

81 - 11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閩西客家山區,存在着一種不以廟宇為依託、僅靠一尊(或一組)神明在某個區域內長期輪流祀奉的神明崇拜模式,本文將之稱為「輪祀圈」。這種「輪祀圈」起源於宋元時期客家山區土地開發的歷史進程,是畲、漢互動的產物。經過長達數百年的社會變遷,這種帶有濃厚村社聯盟意識的神明輪祀系統仍然存在。尤其是明中葉以後宗族意識形態在鄉村社會逐漸擴散,「輪祀圈」也隨之出現了相應的變化,但其基本架構和傳統觀念一直沒變。人們仍然按傳統的慣例年復一年地輪祀着神明,參與輪祀的各姓之間是相對平等的,只是在此架構的基礎上隨着社會變遷增加了新內容,使之更加豐富多彩。「輪祀圈」是閩西客家鄉民神明崇拜的一種組織模式。透過對這種山區模式的考察可以讓我們意識到,一個地方社會文化的累積形成有其內在的歷史邏輯可尋。

英文摘要

In the Hakka-inhabited mountain area of Minxi, there is a kind of god worship that is not temple-based but rather relies on a single god (or set of gods) that circulates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throughout a given area. I refer to this as a "rotating sacrificial network." Such sacrificial networks first appeared in the Song and Yuan when the Hakka were opening the mountain area for agriculture, and it wa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She and the Han. Even after centuries of social change, rotating sacrificial networks of this kind, which look very much like village alliances, still exist. Especially after the mid-Ming, when lineage ideology gradually spread through village society, the sacrificial networks underwent adaptive changes, but the basic framework and traditional concepts did not change. People continued to circulate the gods from year to year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rules, and participant lineages remained relatively equal. New content related to social change was simply added to the foundational framework, making it even richer and more varied. The rotating sacrificial network is a mode of organization of the god worship of the rural Hakka of Minxi. By examining this kind of social pattern in the mountain region, we can get a sense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the history of local society's cultural formation by accre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藝術
参考文献
  1. 《 張氏族譜 》 。 約十九世紀末 。 張家營張氏 。 手寫本 。
  2. 《 吳氏族譜 》 。1907 。 培田吳氏 。 光緒三十二年重修刻本 。
  3. 《 臨汀匯考 》 。1878 。 楊瀾撰 。 光緒四年刻本 。
  4. 《 安定伍氏族譜 》 。1940 。 泰寧任伍氏 。 民國庚辰年五修刻本 。
  5. 《 溫泉邱氏族譜 》 。1945 。 寧化邱氏 。 民國三十四年重修刻本 。
  6. (1994)。《 曹氏家譜 》 。1994 。 寧化曹氏 。 重修刻本 。
  7. 《 樓下曹氏族譜 》 。1874 。 連城曹氏 。 同治十三年重修刻本 。
  8. 《 後村先生大全集 》 。 [ 約 1270 ] 1929。 劉克莊撰 。 林希逸成淳六年 ( 1270 ) 序 。 收於 《 四部叢刊初編 》 。 上海 : 商務印書館影印本 。
  9. 方美玲,林美容(2000)。台中縣新社鄉九莊媽的信仰形態。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
  10. 江明修(編),丘昌泰(編)(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1. 孛蘭肹(編),趙萬里(校輯)(1966).元一統志.北京:中華書局.
  12. 杜士晉(修纂)(1997).連城縣志.北京:方志出版社.
  13. 洪邁,何卓(點校)(1981).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
  14. 科大衛,劉志偉(2000)。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歷史研究,3,3-14。
  15. 科大衛, David(2003)。祠堂與家廟-從宋末到明中葉宗族禮儀的演變。歷史人類學刊,1(2),1-20。
  16. 胡太初(修),趙與沐(纂)(1990).臨汀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7. 康豹, Paul R.(2010)。中國帝制晚期以降寺廟儀式在地方社會的功能。中國史新論 : 宗教史分冊,臺北:
  18. 張鴻祥(1998)。長汀縣濯田鎮南安村田野調查。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香港:
  19. 楊彥杰(2009)。英雄祖先與地方保護神-以詔安縣城北關 「 跑貢王 」 爲例。2009 年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
  20. 楊彥杰(2000)。輪祀圈 : 寧化治平的華光大帝崇拜。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宗教 、 語言與音樂,臺北:
  21. 楊彥杰(2003)。閩西東山蕭氏的宗族文化及其特質。國家 、 市場與脈絡化的族群-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 人類學組,臺北:
  22. 楊彥杰(1996)。閩西客家地區的畲族-以上杭官莊藍姓爲例。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
  23. 楊彥杰(2000)。華南民間的祖神崇拜。法國漢學,5,388-399。
  24. 楊彥杰(1996)。珨瑚侯王 : 一個跨宗族的地方土神。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
  25. 楊彥杰(2001)。開善上保的宗族社會與民俗宗教傳統。臺灣宗教研究,1(2),85-118。
  26. 楊彥杰(編)(1998)。清流縣長校村的宗族傳統調查。汀州府的宗族廟會與經濟,香港:
  27. 鄭振滿(1992).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8. 韓森, Valerie,包偉民(譯)(1999).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24)。從祖先到神明:近二十年來一個村落女神的文化建構。民俗曲藝,224,9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