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Du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Ming dynasty, a large number of Fujian migrants settled in southern Zhejiang, where they contributed to the growth of that region's soci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One example of this phenomenon may be found in Shicang 石倉 (located in Songyang 松陽 County, Chuzhou 處州 Prefecture), where Hakka migrants from Tingzhou 汀州 Prefecture in Western Fujian became a prominent force in loc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Qing eras. These migrants not only brought in much-needed manpower for the exploitation of mountain resource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hicang'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transmitted numerous cultural traditions from their ancestral homeland, especially the worship of deities and ancestors as well as other ritual activities. This article combines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such as genealogies and ritual texts with data collected during fieldwork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religious traditions and ritual practices of Hakka communities in Shicang since the Qing dynasty, such as the worship of deities and ancestors.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igrant and indigenous religious cultures, as well as the role religion played in the social life of Shicang villagers and processes of migrant localization.
|
参考文献
|
-
洪瑩發(2014)。威顯南邦:馬來西亞馬六甲勇全殿的王醮。民俗曲藝,184,59-103。
連結:
-
張超然(2016)。自我身分、倫理性格與社會象徵:道與法的根本差異與複合現象。華人宗教研究,8,33-64。
連結:
-
《請仙乩法》。抄者和抄寫年代不詳。闕龍興藏。
-
《新鍥秘傳萬法歸宗》。明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
Dean, Kenneth(2011).Spirit Mediums as Global Citizens: Tracing Transnational Ritual Networks from the Village Temples of Shiting (石庭), Putian (莆田) to Southeast Asia.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
-
Dean, Kenneth(1993).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Dean, Kenneth(2020).Religion and the Chinese Diaspora in Southeast Asia.Review of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7(2),220-249.
-
Dean, Kenneth(2012).Daoism, Local Relig ious Movements and Transna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Circulation of Daoist Priests, Three-in-One Self-Cultivators, and Spirit Mediums between Fujian and Southeast Asia.Dao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tween Eternity and Modernity,Berkeley:
-
Dean, Kenneth,Zheng, Zhenman(2010).Ritual Alliances of the Putian Plain.Leiden:Brill.
-
Lagerwey, John(1987).Taoist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and History.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
Lagerwey, John(1998).Dingguang Gufo: Oral and Written Sources in the Study of a Saint.Cahiers d’Extrême-Asie,10,77-129.
-
Lagerwey, John(2001).Popular Ritual Specialists in West Central Fujian.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Schipper, Kristofer(1990).The Cult of Pao-sheng Ta-ti and Its Spreading to Taiwan: A Case Study of Fen-hsiang.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Leiden:
-
Schipper, Kristofer(2007).Le Corps taoïste: Corps physique - corps social.Paris:Le Grand Livre du Mois.
-
Tam, Yik Fai(2005).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
丁荷生, Kenneth(2016)。東南亞華人廟宇網絡與「信用」的生產。農政與發展當代思潮,北京:
-
中共松陽縣委統戰部(編),松陽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編)(2006)。中共松陽縣委統戰部、松陽縣民族宗教事務局編。2006。《松陽縣畲族志》。內部發行。
-
方玲(2007)。趙炳香火的歷史考察。臺灣宗教研究,6(2),1-23。
-
王見川(2007).從僧侶到神明—定光古佛、法主公、普庵之研究.桃園:圓光佛學研究所.
-
《太上解厄送太歲真科五方贖科書》。1892。王法瓊抄。光緒十八年。闕述華藏。
-
王振忠(2011)。明清以來徽州的禮生與儀式。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
-
王馗(2009).佛教香花:歷史變遷中的宗教藝術與地方社會.上海:學林出版社.
-
王媛(2011)。「香火堂」:血緣的依附與獨立—石倉闕盛宗家族1710–1850 年的住屋史。史林,5,85-94。
-
王媛,曹樹基(2014)。《回閩路程》:香火堂與移民先祖之祭。近代史研究,4,152-159。
-
王圓珍(2002)。長汀婦女調查。長汀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香港:
-
光緒《上杭才溪太原王氏宗譜》。1898。王槐政等修。光緒二十四年刻本。
-
丘國珍(2012)。畲族女神信仰初探—以閩浙地區為考察中心。麗水學院學報,6,1-8。
-
《九樓科書》。1883。包法欽抄。光緒九年。闕述華藏。
-
光緒《東海徐氏宗譜》。1900。石倉社處後徐姓修。光緒二十六年刻本。
-
吳正芳(2011).徽州傳統村落社會—白楊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吳真(2012).為神性加註:唐宋葉法善崇拜的造成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呂永昇(2014)。法術的庇佑:湘中冷水江蘇姓村落的儀式與地理空間。中國鄉村與墟鎮神聖空間的建構,北京:
-
民國《松陽縣志》。1925。呂耀鈐等修。民國十四年刻本。
-
宋星漢(1986)。松陽歲時記。松陽文史資料,2,102-112。
-
巫能昌(2019)。閩西道教法師傳統和法師崇拜考。宗教學研究,1,52-59。
-
巫能昌(2019).儀式、神明與地方社會:閩西靈應堂法師傳統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李鳳勤(2015)。溫州大學。
-
李豐楙(1994)。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移民社會:一個宗教、民俗史的考察。臺灣經驗(二)社會文化篇,臺北:
-
李豐楙(2001)。鹿港道壇與泉籍聚落。臺灣文獻,52(2),11-28。
-
李豐楙(2018).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李豐楙(2011)。道法二門:臺灣中、北部的道、法複合。中國地方宗教儀式論集,香港:
-
李豐楙(1998)。臺灣中部紅頭司與客屬聚落的醮儀行事。民俗曲藝,116,143-173。
-
李豐楙(2000)。中部山線道士行業圈:陳、李兩個道壇的合作與傳承。道教文化的精華,嘉義:
-
李豐楙(2012)。凶死與解除:三個臺灣地方祭典的死亡關懷。華人學術處境中的宗教研究:本土方法的探索,香港:
-
杜樹海(2020)。從廣西左江上游地區民間宗教儀式看中國文化統一性。民族研究,1,56-67。
-
周越,孫非寒(譯)(2009)。「做宗教」的模式。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5),18-27。
-
林振源。福建詔安的香花僧。民間佛教研究,北京:
-
波特, Jack M.,彭澤安(譯),邵鐵峰(譯)(2014)。廣東的薩滿信仰。中國社會中的宗教與儀式,南京:
-
侯沖(2017)。誰的普庵教?—以科儀文獻為中心。普陀學刊,5,237-262。
-
施振民(1973)。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
胡敦桃(2006)。永寧鎮的婦女傳統習俗。銅鼓縣的傳統經濟與民俗文化,香港:
-
徐小晴,李揚(2021)。從地理形態到文化符號:浙西南地名「坦」的歷史演變。中國農史,4,105-116。
-
袁圓(2012)。浙江師範大學。
-
高延, J. J. M.,芮傳明(譯)(2018).中國的宗教體系及其古代形式、變遷、歷史及現狀.廣州:花城出版社.
-
張小坡(2014)。明清以來績溪縣竹里信仰空間的建構與民眾祭祀生活。中國鄉村與墟鎮神聖空間的建構,北京:
-
張金濤(編)(2000).中國龍虎山天師道.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民國《坑口賴氏宗譜》。1912。張銘、賴國源等修,民國元年刻本。賴奠應藏複印本。
-
張鴻祥(2003).長汀城關傳統社會研究.香港:國家客家學會.
-
曹樹基(編)(2011).《石倉契約》(共五輯 40 冊).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章毅(2011)。祀神與借貸:清代浙南定光會研究—以石倉《定光古佛壽誕會簿》為中心。史林,6,66-77。
-
章毅(2009)。清代中前期浙南移民的國家化與本地化—以石倉祠廟為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0-88。
-
章毅,冉婷婷(2011)。公共性的尋求:清代石倉契約中的會社組織。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77-85。
-
章毅,李婉琨(2013)。受限制的市場化:近代浙南五穀會研究。社會科學,9,138-148。
-
勞格文, John(1997)。福建客家人的道教信仰。贛南地區的廟會與宗族,香港:
-
勞格文, John,范麗珠(譯)(1999)。中國宗教的合理性。法國漢學,北京:
-
勞格文, John,譚偉倫(譯)(2002)。詞彙的問題—我們應如何討論中國宗教?。法國漢學,北京:
-
曾玲(2007)。社群邊界內的「神明」:移民時代的新加坡媽祖信仰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0-74。
-
曾玲(2008)。移民社群整合與華人社團建構的制度化—新加坡福德祠綠野亭(1824–1927)研究。史學理論研究,3,21-32。
-
曾玲(2006)。社群整合的歷史記憶與「祖籍認同」象徵:新加坡華人的祖神崇拜。文史哲,1,14-21。
-
曾玲(2003)。新加坡華人的龍牌崇拜初探—兼與祖先崇拜比較。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78-85。
-
曾玲(2003)。陰陽之間—新加坡華人祖先崇拜的田野調查。世界宗教研究,2,115-126。
-
曾玲(2007)。墳山崇拜與 19 世紀新加坡華人移民之整合。思想戰線,2,83-90。
-
覃延佳(2015).儀式傳統與地方文化建構:廣西上林師公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陽春(2016)。信仰與控制:宋代汀州定光佛信仰研究。中國史研究,2,133-144。
-
楊永俊(2007)。南泉普祖門下的客家香花和尚—江西萬載。民間佛教研究,北京:
-
葉明生(2000)。閩西北普庵清微等派調查。閩西北的民俗宗教與社會,香港:
-
葉明生(2007)。福建泰寧的普庵教追修科儀及與瑜伽教關係考。民間佛教研究,北京:
-
慵訥居士,陶勇(標點)(2005).咫聞錄.重慶:重慶出版社.
-
劉永華(2019).禮儀下鄉:明代以降閩西四保的禮儀變革與社會轉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劉永華(2007)。道教傳統、士大夫文化與地方社會:宋明以來閩西四保鄒公崇拜研究。歷史研究,3,72-87。
-
劉永華(2020).帝國縮影:明清時期的里社壇與鄉厲壇.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
劉枝萬(1967).臺北松山祈安建醮祭典:臺灣祈安醮祭習俗研究之一.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劉勁峰(2000).贛南宗族社會與道教文化研究.香港:國家客家學會.
-
劉勁峰(2014)。村落的空間建構:江西寧都東龍村個案研究。中國鄉村與墟鎮神聖空間的建構,北京:
-
劉勁峰(編),賴文峰(編)(2006).鼓縣的傳統經濟與民俗文化.香港:國家客家學會.
-
潘英海(2001)。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迷思。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
-
潘英海(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
-
鄭莉(2019)。東南亞華人乩童儀式傳統—以新加坡興化人「壇班」為例。世界宗教研究,5,122-135。
-
鄭莉(2016)。明清時期海外移民的廟宇網絡。學術月刊,1,38-48。
-
光緒《濟陽蔡氏族譜》。1897。賴廷岳等修。光緒二十三年序刊本。
-
賴建(2002)。長汀三太祖師神明信仰。長汀縣的宗族、經濟與民俗,香港:
-
鍾晉蘭(2017).寧化縣的普庵教與地方宗教儀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鍾德盛(1997)。武平縣城關的廟會與醮會。閩西的城鄉廟會與村落文化,香港:
-
《祝文簿》。闕姓禮生抄,時間不詳。闕龍興藏。
-
道光《下邳闕氏族譜》。1845。闕芳遙等修。道光二十五年刻本。
-
光緒《下邳闕氏族譜》。1896。闕維翰等修。光緒二十二年刻本。
-
民國《下邳闕氏族譜》。1928。闕翰養等修。民國十七年刻本。
-
譚偉倫(2007)。印肅普庵(1115–1169)祖師的研究之初探。民間佛教研究,北京:
-
譚翼輝(2007)。粵東的香花和尚與香花佛事科儀傳統。民間佛教研究,北京:
-
麗水市和諧寺觀教堂概覽編委會(編)(2016)。麗水市和諧寺觀教堂概覽編委會編。2016。《麗水市和諧寺觀教堂概覽》。內部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