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動力結構、產業制度轉型與台灣節慶活動發展

并列篇名

The Dynamic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s in Taiwan(superscript +)

DOI

10.29847/JNUU.200806.0005

作者

許興家(Derek Hsu);曾聖文(Sheng-Wen Tseng);柳金財(Hin-Tsai Liu)

关键词

動力結構 ; 產業制度轉型 ; 地方文化產業 ; 節慶活動 ; Dynamic Structure ;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 ;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 Festivals

期刊名称

聯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卷1期(2008 / 06 / 01)

页次

77 - 9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兩個台灣節慶活動發展的相關議題:其一,台灣各縣市蓬勃發展的大型節慶活動中,其背後有哪些驅動因素?其二,而這些驅動因素又使得地方文化產業、地方特色產業、或地方特色商圈以何種轉型模式發展為大型節慶活動?本研究以整合動力結構與產業制度轉型矩陣的分析架構,分析台灣大型新興節慶活動發展的動力結構與產業制度轉型模式。本研究有以下研究發現:(一)文化政策與產業政策會影響到台灣節慶活動的舉辦、地方商圈的形成、地方特色產業與地方文化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二)台灣節慶活動發展的動力結構包括:政治動力、經濟動力、社群動力、文化動力與專業動力等,其中影響節慶活動最多的是政治動力、其次是經濟動力;(三)台灣節慶活動的產業制度轉型模式包括:未轉型、一次轉型和多次(二次以上)轉型模式等三種,其中多次(二次以上)轉型模式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二次轉型模式、三次轉型模式及同步分開轉型模式等三種模式;(四)本研究發現未經轉型直接由政府推動的節慶活動,因為缺乏地方文化、商業及產業的發展基礎,很容易因為失去政府(政治動力)的支持與資助而終止節慶活動的舉辦,從地方文化產業、特色產業與特色商圈中轉型而來的節慶活動,因具有文化及經濟基礎等多種驅動力量,較容易持續擴大活動規模,發展成為全國性/國際性節慶活動。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wo related issues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stivals in Taiwan. The first question is what kind of dynamic structure (motivating forces) that breeds Taiwan's Festivals. The second is how motivating forces transform local specific industry, local specific commercial circles, and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into festivals. We adopts an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the structure of force and transformation matrix of industrial system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newly festivals in Taiwan.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firstly, the formation of local specific industry, local specific commercial circles, loc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festival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state's cultur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Secondly,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Taiwan's festivals consists of political force, economic force, community force, cultural force, and professional force. Thirdly, there are tree models of transitions of industrial system as follows, untransformed, one-time transformed, and multiple-transformed (above two times). The multiple-transformed model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ree sub-models as well as two-times model, tree-times model, and separated-proceed-together model. Finally, festivals, without transformed process and sponsored directly by government, are easily terminated if political forces (like state's sponsor) are interrupted. Contrarily, festivals, with transformed process and based on cultural and economic forces, are usually held sustainable and even expanded to large-international festiv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廖淑容、周志龍、古宜靈(2000)。文化產業生根與地方發展。都市與計劃,27(3),117-139。
    連結:
  2. Hsu, Derek, Tseng,Sheng-Wen,Lin, Yi-Chun,C. C. Huang(2006).The Relationship among Cultural Policy, Local Culture Industries, and Festival Events in Taiwan.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ourism and Festivals,Taiwan:
  3. Lewin, Kurt(1951).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New York:Harper & Row.
  4. 工業技術研究院(2003)。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報告,未出版
  5. 王振寰(2007)。創新模式研究成果之政策意涵及策略建議。ITIS論壇:科技產業創新模式研究研討會,台北市:
  6. 王舜皇(2001)。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
  7. 古宜靈(2000)。台北縣,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8. 白河鎮公所(1999)。1999 年白河蓮花節成果專輯。台南:白河鎮公所。
  9. 吳秋田(2001)。高雄市,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10. 李宜霖(2004)。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11. 李榮宗(1999)。蓮花話蓮:白河鎮蓮鄉產業文化風貌營造計畫。台南:白河鎮公所。
  12. 阮亞純(2003)。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
  13. 林怡君(2004)。嘉義縣,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
  14. 徐瑞穗(2003)。台中縣,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15. 張永青(2004)。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16. 張德慶(2003)。台中縣,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17. 許興家、楊雯如、曾聖文(2006)。文化節慶活動遊客滿意度、重遊意願與順便效應之研究-以「2004苗栗國際假面藝術節」為例。2006行銷與流通管理論壇學術暨實務研討會,苗栗:
  18. 郭百修(2000)。台北縣,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19. 陳柏洲、簡如邠(2004)。台灣的地方新節慶。台北:遠足出版社。
  20. 黃輝銘(2004)。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21. 楊小玲(2004)。彰化縣,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22. 楊敏芝(2002)。台北縣,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23. 楊敏芝、辛晚教(2001)。文化產業與都市發展互動意涵。亞太四城發展論壇研討會,台北市:
  24. 葉欣偉(2005)。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
  25. 葉碧華(1998)。台北市,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
  26. 詹宗憲(2004)。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
  27. 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200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165-197。
  28. 劉旭龍(2004)。高雄市,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觀光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29. 鄭晃二(2003)。攜手造家園-社區+學習手冊。台北:秋雨文化。
  30. 鄭凱方(2002)。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如何帶動經濟繁榮?。經濟前瞻,83,52-56。
  31. 蕭偉良(2003)。新竹市,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32. 羅孝吉(2004)。屏東縣,屏東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
  33. 蘇佳鈴(2002)。嘉義縣,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
  34. 蘇明如(2004)。解構文化產業。台北:春暉出版社。
  35. 蘇美齡(2005)。台北縣,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慧玲,吳英偉(2019)。從永續觀點探討節慶行銷對地方產業發展之應用。中國地理學會會刊,63,33-54。
  2. 陳仙玫、張宏政(2012)。農業產業文化新興節慶活動之意義與影響─以苗栗縣大湖鄉草莓文化季為例。嶺東學報,32,133-154。
  3. 張弘遠、林莉雯、王思文(2016)。喧鬧後的平靜-從文化行銷看地方觀光價值之延續:節慶活動的個案分析。島嶼觀光研究,9(2),33-58。
  4. 張弘遠、王思文(2010)。地方新興節慶活動對於地方觀光發展效益探討─以參觀遊客滿意度進行分析。島嶼觀光研究,3(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