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經典詮釋融入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從道家思維看現代世界

并列篇名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s Interpretation to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Taoist Perspective of the Modern World

DOI

10.29847/JNUU.200912.0011

作者

高瑞惠(Ruey-Huey Kao)

关键词

大學通識教育課程 ; 經典詮釋 ; 道家思維 ; 現代世界 ;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s ; Taoist thought ; the modern world

期刊名称

聯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卷2期(2009 / 12 / 01)

页次

231 - 25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大學通識課程中推動經典教育,近年來蔚為風潮,其必要性與可實施性成為學者關心的課題。本文試圖在大學通識課程詮釋經典,以「從道家思維看現代世界」為例,解說:老、莊是先秦哲學家,思想創見卓然獨存,前者以無為-自然-道為宗,後者以心齋-齊物-逍遙為旨,喻示理想的生命境界,可說是永恆哲學,給予每個時代讀者,不同的理解與心靈世界建構。 教學方式,首先,師生一起參與經典中的時代、思想世界,將經典的價值理念與讀者的生活情境、體驗相印證。其次以角色扮演方式,重現經典的思想世界與人物行誼,體知其中苦與樂,以磨練生存能力,培養覺悟的契機。再分析現代的文化模式及社會現象,可歸結為:其一,商品主導大眾文化,其二,虛擬現實的意境,其三,迷茫、享樂及多元化。 若以老、莊觀點來看,每一種模式中的現象,隱然是其思想或寓言所指陳的生活現實,而後對此模式所產生的問題進行分析,以老、莊的觀點予以評論、提其盲點。至於現代人因其生活世界、及社會現象的弊端,略從老、莊的觀點反思,以顯其利弊或不透徹之處,並對現代人生命深刻省思,作為迷茫疏離時代的身心安頓之道。

英文摘要

The prevalent teach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s in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recently becomes Taiwanese scholars' primary concern. This article aims to elucidate Lao-zi's and Zhuang-zi's notable and creative thoughts in Pre-Qin period through a Taoist perspective. Lao-zi's thought of ”governing-by-noninterference” and ”being-natural” as well as Zhuang-zi's notion of ”Oneness” and ”leisure-without-restraint” present an ideal state of life-a perpetual and persistent philosophy-which endows all-time readers with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nd perceptions of their spiritual world. As to the teaching method, first of all, a teacher-student corporate participating (for example, drama performanc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s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ey can demonstrate contemporary cultural value and ideation by these classical texts. Then, student can experience effort or happiness and further cultivate an insight into their life experience, representing the world of Chinese classical texts through the role-playing in a theatrical performance. Analyzing modern cultural mode, we can find that the social reality is dominated by a rising of social phenomena, including a trend of popular culture resulting from fashionable commodity, a virtual reality circumstance, and a disorienting, epicurean, yet diversified culture. Seen in Lao-zi's and Zhuang-zi's light, we can realize that their thinking modes and fables implicate an observation of a daily life reality. If we analyze these phenomena with Lao-zi's and Zhuang-zi's viewpoint, we can discern the ambivalence and conflict in our daily life and social reality. Their thoughts actually provide a retrospective thinking of the ambiguity and confusion in our society and life. Most important, they pacify the disturbance and perplexity of our mental min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林立樹(2006)。臺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
    連結:
  2. (2007)。紙上深度論壇:通識教育與經典教育。通識教育學會《通識在線》,13
  3.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2001)。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5. Chris Jenks、俞智敏、陳光達、王淑燕(1998)。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6. Joanne Wielabd-Burston、宋偉航(1999)。孤獨世紀末。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7. 方東美(1979)。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8. 王世宗(2003)。現代世界的形成-文明終極意義的探求。臺北:三民書局。
  9. 王志楣(2006)。術以載道-論《莊子》中的道、術關係。政治大學中文系第13屆系所友學術研討會,臺北:
  10. 王師初慶(1983)。論春秋的亂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2
  11. 王師金凌(2008)。論《道德經》的虛靜世界。輔仁國文學報,26
  12. 王煜(1979)。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3. 司馬遷(1997)。二十四史.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14. 伍至學(2005)。老莊之自然現象學。現象與人文科學,2
  15.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梁永安(2000)。超越後現代心靈。臺北:立緒文化公司公司。
  16. 池田知久、黃華珍(2001)。《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臺北:國立編譯館。
  17. 吳怡(2000)。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
  18. 李英明(2001)。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臺北:臺灣書店。
  19. 沈清松(2006)。高雄,昶景文化公司。
  20. 辛旗(2002)。百年的沈思:回顧二十世紀主導人類發展的文化觀念。臺北:生智文化公司。
  21. 金觀濤、劉青峰(1994)。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22. 孫邦金(2006)。《莊子》的「自然」概念及其意義。《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6)
  23.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馬克思、韋伯著、于曉、陳維綱(199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唐山出版社。
  25. 高亨(1981)。重訂老子正詁。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6. 高柏園(2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張德勝(1998)。儒家倫理與秩序情結-中國思想的社會學詮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8. 郭慶藩、王孝魚(1982)。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29. 陳鼓應(1994)。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陸揚(2002)。大眾文化理論。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31. 勞思光(1980)。中國哲學史.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32. 費斯克、王曉玨、宋偉杰(2001)。理解大眾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33. 黃俊傑(2007)。大學通識教育中經典教育的挑戰與因應。通識教育學會《通識在線》,13
  34. 黃師湘陽(1994)。《莊子.養生主》「澤雉」義辨。《輔仁國文學報》第十集
  35. 楊家駱(1983)。新編諸子集成。臺北:世界書局。
  36. 葉海煙(2000)。假作真時真亦假-網路、出路與活路。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6
  37. 劉明(199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9. 謝政諭(1993)。道家思想與後現代社會環境倫理。東吳政治學報,2
  40. 嚴靈峰(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