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墨經」中的科學思想舉隅-以光學與機械學為主的觀察

并列篇名

Mo-jing Examples of Science an Observation on the Optics and Mechanics

DOI

10.29847/JNUU.201206.0008

作者

湯智君(Chih-Chun Tang);林承萱(Cheng-Hsuan Lin)

关键词

墨家 ; 墨經 ; 光學 ; 機械學 ; 科學傳統 ; Moist ; Mo-jing ; Optics ; Mechanics ; Scientific tradition

期刊名称

聯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9卷1期(2012 / 06 / 01)

页次

157 - 1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曾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在公元前一世紀到十五世紀,比西方更善於把人類的自然知識應用在實用的目的,但工業革命、近代科學技術卻沒有在中國發生,令人不解。這個疑問,稱為「李約瑟難題」。在中國先秦時代,墨家學派為手工機械的製作者,墨家典籍「墨經」中記載許多科學知識。由於墨家在秦、漢之後衰微,後世學術重思想、輕技術,中國近代科學文明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或許與此有關。「墨經」中的科學知識涵蓋面甚廣,囿於篇幅,本文擬針對「墨經」中光學與機械學理論舉例,進行初步的探討,藉此管窺墨家在古代文明科學發展上的成果與榮耀。而墨家重視經驗實證的科學思維,鼓勵實踐創新的積極精神,或可為今日教育之參酌。

英文摘要

United Kingdom science historian Joseph Needham raised a question, and China in the First century BC to the 15th century, are better than the West nature of human knowledge in a practical purpose, but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not occurred in China, it is puzzling. This puzzle, known as the ”Needham puzzle”. In China's pre-Qin era, for hand-making machinery of the Mohist school, Mohist classics ”Mo-jing” recorded in a number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ue to the diminished after the Mohist school in the Qin and Han, and later academic thought, light technical, scientific and civilized development lags far behind the West in modern times of China, may be relevant here.”Mo-jing” covers a wide range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due to limited space,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for ”Mo-jing” theory of optics and mechanics, for example, for preliminary discussion, take look at this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in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 of Mohist school and glorious. Mohist school's emphasis on empirical scientific thinking, spirit actively encourage th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r to consider in the light of actual conditions of education tod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湯智君(2007)。前期墨家論證法則之形式、蘊義與影響—以「三表法」為主的觀察。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101-128。
    連結:
  2. 湯智君(2011)。從墨家學派的衰微探論墨與俠的關係。臺北大學中文學報,9,63-98。
    連結:
  3. (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2.呂應鐘。〈中國古代科技成就〉。2012.04.10 上網,網址:http://www.thinkerstar.com/lu/essays/sino/at02.html
  5. 1.西晉‧崔豹著:《古今註》。2012.03.24 上網,維基文庫網址: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F%A4%E4%BB%8A%E6%B3%A8
  6. 3.仿生學。2012.04.18 上網,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B%BF%E7%94%9F%E5%AD%A6
  7. 東漢許愼、清段玉裁注(1979)。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8.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1985)。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9. 秦呂不韋、漢高誘注(1982)。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0. 清孫詒讓(1986)。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
  11.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8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
  12.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87)。新校本漢書集注。臺北:鼎文書局。
  13. 漢趙岐注、孫奭疏(1989)。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漢劉安、漢高誘注(1984)。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15. 方授楚(1979)。墨學源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6. 王讚源(1996)。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7. 史墨卿(2005)。墨子的十大發明與發現—李約瑟《中國之科技與文明》書後。職大學報,3,1-5。
  18. 周富美(1985)。墨辯與墨學。臺大中文學報,1,187-231。
  19. 林麗萍(1995)。墨家思想於科技教育的意義。中華工藝教育,28(12),19-22。
  20. 胡適之(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21.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2003)。中國科技史的新視野。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2. 秦彥士(2005)。墨家12種攻守方式。職大學報,3,6-8。
  23. 高亨晉生(1981)。墨經校詮。臺北:世界書局。
  24. 梁啟超(1985)。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5. 梁啟超(1975)。墨經校釋。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26. 陳其猷(1981)。韓非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27. 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
  28. 湛穗豐、吳洪印(1994)。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典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9. 譚戒甫(1973)。墨辯發微。臺北:宏業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