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墨家義勇風範與任俠文化傳統

并列篇名

Volunteer Spirit of Mohist School and Rurral Cultural Tradition

作者

湯智君(Chih-Chun Tang)

关键词

墨家 ; 義勇 ; 任俠 ; 文化傳統 ; Mohist School ; voluntary ; assume ; culture

期刊名称

聯大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卷2期(2013 / 12 / 01)

页次

1 - 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墨家學派是先秦之際的顯學,墨家理想在「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追求兼愛天下、階級平等的社會,具有以強力、財物急人所急,不惜犧牲個人利益,扶持正義,剷除邪惡,所謂「任」的精神。墨家反對社會掠奪,堅持是非與公平,能夠扶危濟弱,此種人格典型隱然具備了「俠」的雛形。墨家有領袖、組織、規範,本於愛利眾生的理想積極入世,又具有士志於道為義不憚犧牲的堅持,因此俠義事蹟甚夥。墨家集團原是一群具有知識願為理想獻身的勇士,秦、漢之後漸趨衰微而銷聲匿跡,墨家「從事」一科的墨者極可能消隱為俠,他們是後代游俠的先驅;而墨家的義勇精神風範,遂形成我中華「任俠」文化傳統,源遠而流長。

英文摘要

Is the occasion of the pre-Qin dynasty important school of the Mohist school. Mohist ideals bring good to and remove all evil, the pursuit of love, class and equal in the world community, so-called ”” the spirit of Mohist against social plundering of Mohist school, to help those in distress relief is weak, such typical hidden personality with the Chevalier, prototype. Mohist school leaders, organizations, norms, the ideal of love benefit sentient beings actively the accession, but also has interest in adherence to the road are just afraid to sacrifice, so volunteer story guy. Mohist school's group was a group of warriors with knowledge is willing to die for my beliefs, gradually decrease and disappear after the Qin, Han, Mohist ”engaged” section of the Mohist may fade, they were pioneers of offspring Ranger and volunteer spirit of Mohist school demeanor, then formed the China ”rurral” cultural tradition, source for far to lo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吳進安(2009)。墨家天人關係論探析。哲學與文化,36(12),107-128。
    連結:
  2. (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02.6.29 上網)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55^2098756336^22^^^1@@1526656501。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c/hanjiquery?@55^2098756336^22^^^1@@1526656501
  4. (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5.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79)。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6. 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1985)。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7. 秦呂不韋、漢高誘注(1982)。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8. 秦孫詒讓(1986)。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
  9.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8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
  10. 漢董仲舒、清凌曙注(1975)。春秋繁露注。臺北:世界書局。
  11. 漢劉安、漢高誘注(1984)。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12. 王毅注譯、黃俊郎校閱(1995)。新譯新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13. 李紹崑(1989)。墨子:偉大的教育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4. 周富美(2008)。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
  15. 周富美(1963)。墨子的實學。臺大文史哲學報,22,89-170。
  16. 胡適之(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17. 梁啟超(1985)。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8. 梁啟超(1971)。子墨子學說。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 陳奇猷(1981)。韓非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20. 陳鼓應註譯(1974)。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1. 陳鼓應註譯(1989)。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2. 湯智君(2004)。先秦墨子喪葬思想初探。興大中文學報,16,323-352。
  23. 湯智君(2004)。韓非子法治思想述評。文與哲,5,115-154。
  24. 湯智君(2003)。墨家義利相容論。聯合學報,22,19-38。
  25. 錢穆(2002)。先秦諸子繫年(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6. 龔鵬程(2007)。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27. 龔鵬程編、林保淳編(1995)。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匯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