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語言接觸探討「過」用法的變化
|
并列篇名
|
A Study on the Changes in the Functions of "guo (過)" from Language Contact
|
作者
|
鄭思婷(Szu-Ting Cheng);鄭縈(Ying Cheng)
|
关键词
|
語言接觸 ; 台灣華語 ; 過 ; 詞類 ; 時態標記 ; Language contact ; Mandarin Chinese in Taiwan ; guo ; parts of speech ; aspect marker
|
期刊名称
|
聯大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16卷2期(2019 / 12 / 01)
|
页次
|
33
-
4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旨在從共時觀點,比較台灣華語(台華)、台灣閩語(台語)、中國普通話(普通話)之間「過」的詞類變化。而為了清楚區辨「過」的詞類,需採用篇章語法加以分析,因此,語料來源取自三種語言的長、短篇故事。分析結果:就三種語言「過」的詞類部分,在台華、台語皆以動詞所占比例最高(48.8%、79.1%),普通話則以時態標記比例最高(39.8%)。由於「過」的原始義為動詞,時態標記的用法則為從實詞虛化為虛詞的用法,就共時觀點而言,普通話「過」字用法的虛化速度高於台語、台華;其次,時態標記「過」的句法位置在普通話是「V+過+O」,而台華、台語出現「V+O+過」的例子,是存古用法。因此,從語言接觸的角度觀之,我們發現台華「過」所使用的詞類,因受台語接觸的影響,而出現了異於普通話的用法。
|
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arts of speech of 'guo (過)' among Mandarin Chinese in Taiwan (Taihua), Taiwanese, and Mandarin Chinese in China (Putonghu) from a synchronic perspective. In order to clearly distinguish the parts of speech of "guo (過)" , the text grammar is adopted; and the corpora include some long and short stories of the three languages. The results shows, in the parts of speech, verbal "guo" has the highest percentage in both Taihua and Taiwanese (48.8%, 79.1%), while in Putonghua, the aspect marker is the most common (39.8%) , followed by verbs (29.2%).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s,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of 'guo' in Putonghua's is faster than Taiwanese and Taihua. And the syntactic position of aspect marker "guo" is "V+ guo (過)+ O" in Putonghua, but "V+ O + guo (過)"in Taihua and Taiwanese, which is a conservative usage. Therefore, we found that because of language contact, the uses of "guo" in Taihua displays some differences with Putonghua.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高婉瑜(2008)。新興結構「不錯V」。政大中文學,9,213-234。
連結:
-
黃雯君,鄭縈(2017)。從次方言比較看客家話「過了」的詞彙化與語法化歷程。聯大學報,13-28。
連結:
-
鄭縈(2003)。從方言比較看情態詞的歷史演變。台灣語文研究,1,109-145。
連結:
-
鄭縈,游孟庭(2011)。接觸引發閩南語複義時間複詞的詞彙重整與方言的平整化。台灣語文研究,6(1),165-187。
連結:
-
鄭縈,鄭思婷(2015)。閩南語體標記「過」的篇章語法初探。台灣語文研究,10(1),99-118。
連結:
-
鍾榮富(2008)。新加坡華語的特色與文化在教學上的角色。華語文教學研究,5(1),1-28。
連結:
-
(2008).海峡兩岸語言與語言生活研究.
-
Cheng, L. Robert(1985).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Taiwan Mandarin and Peking Mandarin.Language,61(2),352-377.
-
石毓智(2006).語法化的動因與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
-
石毓智,李訥(2001).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形態句法發展的動因和機制.北京大學出版社.
-
何萬順(2009)。台灣華語與本土母語:衝突抑或相容?。海翁台語文學教學季刊,3,26-39。
-
何萬順(2010)。論台灣華語的在地化。澳門語言學刊,35(1),19-29。
-
吳曉菁(2003)。「過」之語法化研究—運動動詞的多義性與語義改變。語言暨語言學,4,857-885。
-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商務印書館.
-
李訥,安珊笛,黃宣範(譯)(2008).漢語語法.文鶴出版社.
-
屈承熹(2006).漢語篇章語法.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
徐兆泉(2009).台灣四縣腔海陸腔客家話詞典.南天書局.
-
張良民(2006)。全球華語學習熱潮與僑務發展。研習資訊,23(2),9-15。
-
曹逢甫(2013)。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4(2),457-484。
-
許慧如(2014)。在族群與語言接觸下形成的台灣華語─從聲學分析的結果看起。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5(5),635-662。
-
連金發(2000)。構詞學問題探析。漢學研究,18,61-78。
-
陳麗君(2012)。台華語語言接觸下的有字句。台灣學誌,5,1-26。
-
湯廷池(1979).國語語法研究論集.
-
楊蕙菁(2004)。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趙玉芳,鄭縈(2005)。台灣華語與閩南語“一定”用法之比較。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6,147-159。
-
齊滬揚,張誼生,陳昌來(2002).現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安徽教育.
-
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
劉堅,曹廣順,吳福祥(1995)。論誘發漢語詞彙語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國語文,3(246),161-169。
-
劉穎(譯),胡海濤(譯),道格拉斯.比伯,蘇珊.康拉德,藍迪.瑞潘(2012).語料庫語言學.北京清華大學.
-
鄭良偉(1997).臺語、華語的結構與動向:臺華語的時空疑問與否定.遠流出版社.
-
鄭思婷(2014)。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華語教學組。
-
鄭縈(2009)。語言接觸與詞彙化─以客家話為例。98 年度四溪計畫期末研討會論文集(一)
-
鄭縈,林啟禎(2016)。從數量/範圍副詞到遞進複句標記。日本中國語學會第64 屆全國年會,日本大阪:
-
鄧云華,石毓智(2006)。從限止到轉折的歷程。語言教學與研究,3,128-138。
-
賴惠玲,李詩敏(2009)。客語「過」構式句法及語意之衍變:跨範疇之觀點。日本中國語學會第 59 回全國大會預稿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