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灰預測模型評估結構性失業之應用研究

并列篇名

An Application of Grey Forecasting Model in Evaluating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DOI

10.6147/JHRM.2003.0301.06

作者

趙慕芬(Muh-Fen Zhao)

关键词

結構性失業 ; 灰預測模型 ; 發展係數 ;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 Grey Forecasting Model ; development factor

期刊名称

人力資源管理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卷1期(2003 / 03 / 01)

页次

113 - 1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試圖以客觀量化資料,評估各組勞動力結構性失業惡化的程度。研究中所採用的灰預測發展係數,應為一可行指標,日後進行結構性失業惡化程度評估時,除了主觀觀察之外,還可考量此一量化指標。 本研究使用Gordon所提出之方法衡量結構性失業。但評估結構性失業惡化與否為一時間序列的問題,乃利用灰預測中的發展係數進行評估。 研究發現不同年齡層勞動力中,不論男女均為青少年組已發生結構性失業,且在惡化中;而女性青壯年勞動力,雖未發生結構性失業問題,但有迅速惡化跡象,值得注意後續變化。不同教育程度男性勞動力中,基層與中等教育組已發生結構性失業,所幸日有改善;女性均未發生結構性失業;但以惡化程度而言,則以高等教育程度勞動人力的惡化趨勢,較引人注意。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uses the development factors of Grey Forecasting Model to examine the degree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on twenty workforce group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factor could be a valid and object indicator when we try to judge the trend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from a time series data set.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by age: (1) youth workforce continues to grow; (2) female whose age is between 25-44 has grown rapidly. Meanwhil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by education: (1) male who is or less tha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declined slightly; (2) the workforce who is or above university goes up.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社會學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Backhouse, R. E.(1997).The 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and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debat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5(4),2075-2076.
  2. Jain, C. L.(1994).How much data should you use to prepare forecasts?.Journal of Business Forecasting,13(4),2.
  3. 成之約(2000)。加入WTO後,對國內就業市場衝擊之影響。就業與訓練,18(4),30-37。
  4. 吳惠林(1997)。失業率升高,捎來什麼訊息?。主計月報,84(5),26-31。
  5. 吳榮欣(1997)。從西方國家失業原因看臺灣失業問題。貿易周刊,1726,13-17。
  6. 李誠(1996)。評述現階段臺灣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經濟前瞻,45,126-130。
  7. 李誠(2001)。我國失業率上升不能避免。經濟前瞻,74,25-30。
  8. 李漢雄、馬素慧(2001)。探討當前中高齡者就業問題。就業與訓練,19(1),7-11。
  9. 林佩芬(2001)。失業潮下的中年轉業危機。就業與訓練,19(3),68-72。
  10. 林桂碧、狄明德(2002)。從失業現象探討台灣地區發展第三部門就業方案之需要性(上)。勞資關係月刊,20(9),38-48。
  11. 林桂碧、狄明德(2002)。從失業現象探討台灣地區發展第三部門就業方案之需要性(下)。勞資關係月刊,20(10),40-48。
  12. 邱毅(2001)。解決日益惡化失業問題的積極對策。經濟前瞻,74,113-118。
  13. 孫志麟(1996)。高等教育與就業:臺灣現象的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6),129-142。
  14. 張敬學(1996)。當前我國經濟景氣、失業與外勞。今日經濟,344,30-37。
  15. 張聖英(2002)。臺灣地區失業率與經濟變遷之研析。主計月刊,559,102-113。
  16. 陳昭蓉(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研究所。
  17. 陳雯倩(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
  18. 曾仲森(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
  19. 黃偉芳(200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數學研究所。
  20. 趙弘靜(2002)。當前失業問題與因應政策-淺談自然失業率與結構性失業。台灣經濟金融月刊,38(6),33-53。
  21. 劉玉蘭(2001)。我國失業率應能避免持續上升。經濟前瞻,74,20-24。
  22. 鄭斐菁(1998)。臺灣勞工失業問題研究。勞工研究季刊,132,1-27。
被引用次数
  1. 曾敏傑(2009)。我國結構性失業與因應政策之探討:以1996至2000年資料推估。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0,95-137。
  2. 林儀(2005)。應用灰色理論及可拓工程於模具產業技術轉移因素分析。科技管理學刊,10(3),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