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北市選民的候選人評價與投票決定

并列篇名

Candidate Evaluation and Voting Decision: The Case of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1994

DOI

10.6683/TPSR.199812_(3).0004

作者

傅明穎(Mibg-Yin Fu)

关键词

市長選舉 ; 投票行為 ; 候選人形象 ; 政黨認同 ; Mayoral election ; voting behavior ; candidate image ; party identification

期刊名称

台灣政治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期(1998 / 12 / 01)

页次

195 - 2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民國八十三年年底舉行之第一屆省市長選舉,是台灣實施地方自治以來層級最高的地方行政首長選舉,更是牽動隔年第三屆立委選舉與八十六年總統選舉的重要指標,其歷史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由選民的人口結構與以往的投票記錄來看,台北市被視為在野黨最有可能執政的區域,但依往年投票記錄看來,在野黨從未贏得相對多數的政黨支持,因此本次選舉在野黨籍候選人的獲勝,甚難歸諸於政黨支持的增加。另一方面,兩位在野黨的市長候選人均為高知名度立法委員,挑戰首次接受民意洗禮的現任市長,更加升高選戰激烈程度,成為媒體報導關注的重心。本文假設決定此次市長選舉勝負之主因並非選民政黨認同轉移或增加,而是候選人因素影響的結果。本文認為,選民在此次市長選舉中並未大幅改變其政黨認同,但三位候選人評價之差異超越政黨認同,成為影響本次選舉之最重要因素。本文採用台大政治體系與變遷研究小組於一九九五年寒假所進行的實證研究資料,分析選民對候選人特質的認知程度、給予各候選人的相對評價、影響候選人評價的因素以及其與投票決定的關係。結果發現有八成以上的選民,可以認知到三位候選人之特質並給予評價,且候選人評價超越政黨認同,成為決定本次市長選舉最重要的決定因素。除此之外,選民對候選人特質評比能力愈高,候選人評價對投票決定的解釋力也愈高,顯示選民心目中候選人評價圖象愈清晰,對投票決定的影響亦愈大。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tries to uncover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outcome of the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in 1994. The previous research has discovered that the voting decision of the electorate in Taiwan was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d by party affiliation. In addition, the ruling KMT has gained a lions share of partisanship among the electorate. This situation did not change much in the election of 1994. This paper tries to answer how the DPPs candidate was able to win the election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ndidate factor. The candidate factor in elections has seldom been tackled during previous research. The argume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candidate factor, particularly the evaluation of candidates, has surpassed the influence of party affiliation. It was the most decisive factor in voting decision among the Taipei electorate in 1994 mayoral electio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although the balance of party attachment of Taipei electorate remained unchanged, the super evaluation on the DPPs candidate among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electorate helped the latter win the electio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Asher, Herbert B.(1992).Presidential Elections and American Politics: Voter, Candidates, and Campaigns Since 1952.California: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2. Campbell, Angus, Gurin, Gerald, Miller, Warren E.(1954).The Voter Decide.London:William Clowes and Sons.
  3. Converse, P. E.(1966).Elections and the Political Order.NY:John Wiley & Sons Inc..
  4. Dalton, Russell J., Wattenberg, Martin P.(1993).Political Science: Th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II.Washingt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5. Lau, Richard R.(1986).Political Cognition.
  6. Markus, G. B., Converse, P. E.(1979).A Dynamic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of Electoral Choi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4)
  7. Miller, Arthur H., Wattenberg, Martin P., Malanchuk, Okasana(1986).Schematic Assessments of Presidential Candid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0
  8. Page, Banjamin I., Johns, Calvin C.(1979).Reciprocal Effects of Policy Reference Party Loyalities and the Vo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73
  9. Rabinowitz, George G, MacDonald, Stuart E.(1989).A Directional Theory Of Issue Voting.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83(1)
  10. Ranney, A.(1995).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雙葉書廊.
  11. Stokes, Donald D.(1966).Some Dynamic Element of Contests for the Presidency.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60
  12. Wattenberg, Martin P.(1991).The Rise of Candidate Centered Politics: Presidential Elections of the 1980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 Weisberg, Herbert F., Rusk, Jerrold G.(1970).Dimensions of Candidate Evalua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64
  14. 伊慶春 Yi, Chin-Chun、 楊文山 Yang, Wen-Shan、 蔡瑤玲(1992)。夫妻衝突處理模式的影響因素:丈夫、妻子和夫妻配對樣本的比較。中國社會學刊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16
  15. 胡佛 Hu, Fu、 陳德禹 Chen, Te-Yu、 陳明通 Chen, Ming-Tong、 林佳龍 Lin, Chia-Lung(1980)。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16. 胡佛 Hu, Fu、 陳德禹 Chen, Te-Yu、 陳明通 Chen, Ming-Tong、 林佳龍 Lin, Chia-Lung(1983)。選民的投票行為。台北:中央選舉委員會。
  17. 徐火炎 Shyu, Huo-Yan(1993)。台灣地區社會意向調查資料運用學術研討會
  18. 陳世敏 Chen, Shih-Min(1991)。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一個理論模式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 陳義彥 Chen, Yih-Yan(199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政治學門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
  20. 陳義彥 Chen, Yih-Yan(1993)。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1. 陳義彥 Chen, Yih-Yan、 黃麗秋(1992)。選舉行為與政治發展。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22. 雷飛龍(1987)。轉型期社會中的投票行為-台灣地區選民科技整合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3. 雷飛龍 、 陳義彥 Chen, Yih-Yan、 林邦傑 Lin, Pang-Chieh、 洪永泰 Hung, Yung-Tai、 彭芸 Peng, Bonnie(1991)。台灣地區選民的投票行為-一個理論模式的探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4. 鄭夙芬 Chen, Lu-Huei(1993)。選舉行為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從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Tsai, Chia-Hung(2005).Bayesian Inference in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A Case Study of the 2002 Taipei Mayoral Election.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7(1),103-123.
  2. Wang, Ding-Ming(2001).The Impacts of Policy Issues on Voting Behavior in Taiwan: A Mixed Logit Approach.選舉研究,8(2),95-123.
  3. 蔡佳泓(2012)。選舉課責:以2009年台灣縣市長選舉為例。社會科學論叢,6(2),35-67。
  4. 曹修源,林慶昌,吳采軒,方鄒昭聰(2019)。創新的社群文字探勘方法分析2018台北市市長候選人形象定位。Electronic Commerce Studies,17(4),277-293。
  5. 陳銘薰、李祥銘(2009)。競選廣告可信度對候選人品牌權益及選民投票意願之影響—以正負面競選廣告爲例。商管科技季刊,10(1),29-60。
  6. 戴士展,劉自平,吳重禮(2012)。交叉壓力、意見表達與政黨認同: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19(2),1-36。
  7. 許勝懋(2001)。台北市選民的分裂投票行爲:一九九八年市長選舉分析。選舉研究,8(1),117-158。
  8. 許文賓、吳重禮(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二○○一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爲例。政治科學論叢,18,101-140。
  9. 許玉芬、吳重禮(2005)。選民「垂直式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爲—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2),1-30。
  10. 李世宏、吳重禮(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11. 林明萱、吳重禮(2015)。ECFA政治擴溢效應的實證初探。問題與研究,54(2),125-149。
  12. 劉念夏(2007)。候選人評價的選舉效應—以2004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評論,2,1-37。
  13. 盛治仁、白瑋華(2008)。陳水扁總統首任施政評價影響因素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6(1),1-50。
  14. 譚寅寅、李世宏、吳重禮(2003)。賦權理論與選民投票行爲:以2001年縣市長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爲例。臺灣政治學刊,7(1),91-156。
  15. 蕭怡靖、蔡佳泓(2010)。政治責任與投票—2009年苗栗縣第一選區立法委員補選之探析。臺灣民主季刊,7(2),1-32。
  16. 蕭怡靖、游清鑫(2008)。施政表現與投票抉擇的南北差異—2006年北高市長選舉的探討。臺灣民主季刊,5(2),1-25。
  17. 趙珮如、張佑宗(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臺灣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3(2),1-38。
  18. 鄭夙芬、劉嘉薇、陳陸輝(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2(2),31-70。
  19. 鄭夙芬、劉嘉薇、陳陸輝(2005)。2004年總統選舉中的候選人因素。臺灣民主季刊,2(2),31-70。
  20. (2003)。總統施政表現評價影響因素之分析與比較:以整體施政、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為例。公共行政學報,8,35-73。
  21. (2010)。以品牌權益的觀點探討負面攻擊廣告對候選人之影響。廣告學研究,33,105-138。
  22. (2024)。負面黨性如何影響臺灣民眾選擇地方民意代表?應用網路調查結合聯合實驗設計探索投票行為。選舉研究,31(1),1-47+a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