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In the past, survey data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ain how people decide their voting choices in local elections, together with qualitative methods including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historical accounts. One of the main themes in the three-in-one local elections in 2005 was the extent to which voting choices in the three elections were correlated. This paper combines survey data and field interviews of local factions in order to explore voting behavior in Loh Tsui County. According to the TEDS 2005M data, we find that voters' decisions regarding the magistrate were only influenced by their views on the councilors and their party identification. Field interviews, however, indicate that the candidates for magistrate, councilor and mayor did not cooperate in this election, which partly confirmed the findings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Loh-Tsui County was chosen because there is ample qualitative data of a high level of party competi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studies may be mutually supportive of each other and blaze a new trail in local politics.
|
参考文献
|
-
王金壽(2004)。瓦解中的地方派系:以屏東為例。台灣社會學,7,177-207。
連結:
-
王金壽(2004)。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學刊,8(1),99-146。
連結:
-
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科學論叢,21,189-216。
連結:
-
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12(1),69-115。
連結:
-
吳重禮、徐英豪、李世宏(2004)。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21,75-115。
連結:
-
吳重禮、許玉芬(2005)。選民「垂直式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2(2),1-30。
連結:
-
林長志、黃紀(2006)。不同層級選舉中之一致與分裂投票:2005年台北縣之分析。「台灣選舉與民主化2006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連結:
-
高永光(2001)。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鄉鎮市調解委員會互動關係之實證研究。選舉研究,7(2),1-36。
連結:
-
高永光(2004)。台北縣地方派系與黑道互動模式之研究。選舉研究,11(1),33-72。
連結:
-
游清鑫(2004)。賦權理論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1年縣市長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8(1),47-98。
連結:
-
游清鑫(1999)。競選策略的個案研究:1998年民進黨台北市南區立法委員選舉的觀察。選舉研究,6(2),163-190。
連結:
-
廖達琪、洪澄琳(2004)。反對黨獨大下的分立政府:高雄縣府會關係的個案研究(1985-2003)。台灣政治學刊,8(2),5-50。
連結:
-
趙永茂(2004)。地方派系依侍結構的演變與特質:高雄縣內門鄉的個案分析。台灣民主季刊,1(1),85-117。
連結:
-
Bryman, Alan(1984).The Debate about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A Question of Method or Epistemolog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35(1),75-92.
-
Dahl, Robert A.(1961).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
Howard, Marc Morje,Philip G. Roessler(2006).Liberalizing Electoral Outcomes in Competitive Authoritarian Regimes.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50(2),365-381.
-
Jason Seawright,Henry E. Brady,David Collier (eds.)(2004).Rethinking Social Inquiry: Diverse Tools, Shared Standards.Lanham, MD:Rowman & Littlefield.
-
Jorgensen, Danny L.(1989).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 Methodology for Human Studies.Newbury Park:Sage.
-
King, Gary,Robert O. Keohane,Sidney Verba(1994).Designing Social Inquiry.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Liu, I-Chou,Bernard Grofman,Sung-Chull Lee,Edwin A. Winckler,Brian Woodall (eds.)(1999).Elections in Japan, Korea, and Taiwan under the Single-Nontransferable Vote: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an Embedded Institution.Ann Arbor, MI: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Putnam, Robert D.,Robert Leonardi,Raffaella Y. Nanetti(1993).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Scott C. Flanagan (ed.)(1991).The Japanese Voter.New Haven and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
Sylvan, David J.(1991).The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Distinction in Political Science.Poetics Today,12(2),267-286.
-
Tashakkori, Abbas,Charles Teddlie(1998).Mixed Metholodogy: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Thousands Oaks:Sage.
-
丁彥致(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王金壽(1997)。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台灣政治學刊,2,3-62。
-
王業立(1998)。選舉、民主化與地方派系。選舉研究,5(1),77-94。
-
王鼎銘(2005)。負面競選對2002年高雄市長選舉影響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20,83-114。
-
包正豪(1998)。新黨平均配票策略交界之研究:以八十四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選舉研究,5(1),95-138。
-
朱雲漢(1991)。七十八年大選選舉過程中的政黨因素。政治學報,19,27-53。
-
何金銘(1994)。賄選現象與賄選效果:高雄市第二屆立委的個案分析。政治科學論叢,6,109-144。
-
李世宏、吳重禮(2004)。政府施政表現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17(2),1-24。
-
杜慶承(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
林佳龍、陳明通、鄭永年主編(1998)。兩岸基層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
洪永泰(1995)。分裂投票:八十三年臺北市選舉之實證分析。選舉研究,2(1),119-145。
-
徐火炎(2003)。台灣政治轉型中的政治疏離感。「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高永光(1998)。「城鄉差距」與「地方派系影響力」之研究:1998年台北縣縣議員與鄉鎮市長選舉的個案分析。選舉研究,7(1),53-85。
-
張佑宗(2003)。負面競選資訊與選舉結果:民國九十一年高雄市長選舉的分析。「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盛治仁(2003)。從北高選舉看競選過程影響與選民結構。「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許勝懋(2003)。台北市民具有制衡觀嗎?一九九八及二○○二市長選舉之比較研究。「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陳文俊、陳枚君(2003)。高雄市選民的一致與分裂投票行為之研究:2002年高雄市長與市議員選舉個案。「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
陳明通(1995)。社會關係網路與投票取向:民國八十二年台中市長選舉的分析。「國科會政治學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發表」研討會,台北:
-
陳明通、林繼文、鄭永年主編(1998)。兩岸基層與政治社會變遷。台北:月旦出版社。
-
陳俊明、莊天憐(2003)。91年高雄市長選舉選民的政治態度、選舉動員與投票決定。「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陳陸輝(1994)。中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輔選效果分析。選舉研究,1(2),53-96。
-
陳陸輝、耿曙(2003)。分立政府下的政治賦權:以2002北高市長選舉為例。「200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
游清鑫(1996)。選舉制度、選舉競爭與選舉策略:八十四年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策略之個案研究。選舉研究,2(1),137-177。
-
黃秀端(1994)。選區服務:立法委員心目中連任之基礎。台北:唐山出版社。
-
聯合報(2006/12/08)
-
黃德福(1991)。台灣地區七十八年底選舉分裂投票之初探研究:以台北縣雲林縣與高雄縣為個案。政治學報,19,55-78。
-
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臺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4(1),153-182。
-
趙永茂、黃瓊文(2000)。臺灣威權體制轉型前後農會派系特質變遷之研究:雲林縣水林鄉農會一九七○及一九九○年代為例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13(2),165-200。
-
劉義周(1992)。國民黨責任區輔選活動之參與觀察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4,209-223。
-
蔡佳泓(1995)。社會網路位置類型分析:以七十八年台北市南區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究,2(2),171-203。
-
蔡佳泓(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所。
-
蘇俊豪(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