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韓非關於用與美的矛盾與合作關係

并列篇名

Opposition and Mutuality between Utility and Beauty in Han Fei

DOI

10.6683/TPSR.201006.14(1).201-250

作者

詹康(Kang Chan)

关键词

法家 ; 自爲心 ; 美學 ; 道德 ; Legalism ; acting for one's own sake ; aesthetics ; morality

期刊名称

台灣政治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4卷1期(2010 / 06 / 01)

页次

201 - 25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韓非認爲用與美有兩種相反關係:一種是兩者相矛盾,故用應取代美;另一種是以用來界定美,使美不但與用一致,且還有助於用。用與美的兩種相反關係如何構成韓非政治哲學的主要成份,即本文的研究對象。 韓非政治哲學的基礎之一是托克維爾所說的個人主義,也就是在小團體內追求實用之利。由於他認爲普通人民不能理解社會或國家這些抽象實體,所以需要法律來延伸人的經濟理性,讓人民經常將公共福祉當做自己的最佳利益。 大用或全民的大利會因人受到美的吸引而削弱,故韓非排斥美的事物。由於仁義是美的,他所排斥的可以稱爲社會美學。然而除了這種敵意,他也看到美學爲國家效力的可能性,而願意容納美學,這就是他的國家美學,也就是將國家提倡的價值和使用的工具視爲美的。

英文摘要

Contrary relations between utility and beauty are conceived by Han Fei: one is that the two are incompatible and utility should take the place of beauty, while the other has to do with redefining beauty in light of utility, and thus not only making the two compatible, but also having the former provide support to the latter. How these contrasting relations between utility and beauty constitute a major portion of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the concern of this study. Han Fei's political philosophy rests on, among other things, what Tocqueville called individualism, or the pursuit of utility in a small or intimate group. Since he did not believe that common folk could envision the abstract entity of a society or nation, laws were necessary to extend human economic rationality so that people would always regard common welfare as being in their best private interests. The greater utility or common welfare will, however, be hindered if people are diverted toward beautiful things, hence Han Fei's condemnation of the beautiful. As far as moral things are beautiful, he condemns what can be properly be referred to as social aesthetics. Yet, despite the hostility, he still accommodates aesthetics when he sees the possibility of bringing it to the service of the state. That would be state aesthetics, i.e., the doctrine that all values and instruments installed by the state are beautiful.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参考文献
  1. 詹康(2008)。韓非論人新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6,1-57。
    連結:
  2. 林欣誼,2009,〈郭力昕:我們需要維持反省的力量〉,《中國時報》,9 月13 日
  3. 陳世欽,2005,〈現代管理學之父 杜拉克辭世〉,《聯合報》,11 月13 日
  4. 山間行草,2004,〈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王國維之死〉,《聯合報》,12 月13 日
  5. 劉屏,2009,〈弄反阿甘話 阿扁罵自己〉,《中國時報》,10月17 日
  6. 廖玉蕙,2009,〈不過是醜些罷了!〉,《聯合報》,6 月3 日
  7. 吳典蓉,2009,〈高雄不一樣〉,《中國時報》,7 月20 日
  8. Baldwin, Thomas(ed.)(2003).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 1870-1945.Cambridge,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Mansfield, Harvey C.(Tran.),Winthrop, Delba(Tran.),de Tocqueville, Alexis(2000).Democracy in America.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0.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1. 司馬遷(1959)。史記。北京:中華。
  12. 左丘明(1980)。國語。台北:宏業。
  13. 吳承恩(1982)。西遊記。台北:名家。
  14. 李生龍(1996)。新譯墨子讀本。台北:三民。
  15. 李滌生(1979)。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
  16. 李增(2001)。先秦法家哲學思想:先秦法家法理、政治、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
  17. 李澤厚主編、劉綱紀主編(1986)。中國美學史:先秦兩漢編。台北:里仁。
  18. 谷方(1996)。韓非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19. 林金龍(1996)。韓非美學思想探析。哲學與文化,23(10),3073-3089。
  20. 林義正(1990)。先秦法家人性論之研究。中國人性論,台北:
  21. 林耀福(1999)。三民英漢大辭典。台北:三民。
  22. 河上公(1993)。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
  23. 洪興祖(1983)。楚辭補注。北京:中華。
  24.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弌。台北:台灣學生。
  25. 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
  26. 秦修明譯、湯新楣譯、李宜培譯、de Tocqueville, Alexis(2000)。民主在美國。台北:貓頭鷹。
  27. 張純、王曉波(1983)。韓非思想的歷史研究。台北:聯經。
  28. 許雅棠(2005)。民本治理學。台北:台灣商務。
  29. 郭靜雲(2008)。論「(山兀)」、「[難字,請見原文]」、「微」、「媺」、「美」字的關係。古文字學論稿,合肥:
  30. 陳奇猷(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陳拱(2008)。韓非思想衡論。台北:台灣商務。
  32. 傅玲玲(2007)。「不以善惡論之」—韓非人性論之討論。哲學論集,40,79-96。
  33. 富金壁(2005)。訓詁散筆。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34. 焦循(1987)。孟子正義。北京:中華。
  35. 賀凌虛(1987)。商君書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36.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二冊。台北:藍燈。
  37. 楊伯峻(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
  38. 董果良譯、de Tocqueville, Alexis(1955)。論美國的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劉光義(1987)。先秦思想積說。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40. 樓宇烈(1980)。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
  41. 盧元駿(1988)。說苑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
  42. 蕭公權(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
  43. 錢穆(1963)。論語新解。台北:錢穆。
  44. 繆文遠(1987)。戰國策新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45. 嚴靈峰主編(1980)。無求備齋韓非子集成第三十八冊。台北: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