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詩經》興取義析論

并列篇名

Analysis of "Metaphor Meaning" of "the Book of Odes"

DOI

10.29460/SJCS.200405.0001

作者

朱孟庭(Meng-Ting Chu)

关键词

詩經 ; 興義 ; 取義 ; 興象 ; 比興 ; 興 ; The Book of Odes ; Metaphor Arising ; Using Metaphor Image ; Exciting Image ; Contrast and Imagination ; Exciting Imaginatio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0期(2004 / 05 / 01)

页次

1 - 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熹認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然「他物」與「所詠之辭」之間,究竟有沒有意義上的關係,歷來學者們有多種不同的看法,有認為全取義者,有認為全不取義者,有認為兼取義與不取義者,今人似以贊成後者為多。本文透過層層的剖析,從全取義者之不可信、兼取義與不取義者之可懷疑,及由興的特質來駁斥興不取義的論點。進而從興義的源流、興的創思過程,以及一些實際作品的考察,來推論興皆取義說是可以成立的。然興本隱微,再加上時過境遷等種種因素,後人欲求得其所興之義,本非易事,須待吾人努力探求,方能體會《詩》中的真味。蓋興之作用,或氣氛之醞釀,或主體之烘托,或事物之興起,或情意之象徵,不一而足,皆是取義的。

英文摘要

Chu-Hsi(1130-1200 A.D.), one of the greatest scholars of Sung Dynasty, thought that ”The Metaphor of 'the Book of Odes' means using another things to enhance the major subject expression. There is an ”another subject” associated with the ”major subject expression”, is it a meaning in the poem or not, many scholars have had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Some scholars used all-inclusive meaning, some of them used exclusive meaning, and some used both all- inclusive and exclusive meaning. Currently people approved more the latter opinion than the former opinion. In this analysis shows many different point of views to reveal that all-inclusive is unbelievable, both all- inclusive and all-exclusive is doubtful, as well as, with the feature of metaphor of the ”Book of Odes”, some scholars reject all-exclusive view. In addition, in arising image and arising creativeness process, we can observe some poems in the ”Book of Odes” and find that all metaphor expression has its own meaning is available accordingly. In spite of metaphor meaning is hidden and concealed, things have changed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people of future generations have desire to get the metaphor image of the writers, which is undecided, all modern people makes efforts to explore and to get the truth. The function of metaphor finds atmosphere exciting, subject emphasizing, things stirring up, feels expressing, all- expressive, are meaningfu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十三經注疏本:周禮注疏。台北:藍燈。
  2. 十三經注疏本:毛詩正義。台北:藍燈。
  3. 十三經注疏本:論語正義。台北:藍燈。
  4. (1993)。古史辨。台北:藍燈。
  5. (1985)。鄭百因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6. 元朱公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詩經義疏會通
  7. 宋朱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儀禮經傳通解
  8. 宋朱熹(1974)。詩經集註。台北:華正。
  9. 宋朱熹(1958)。論語集註。台北:中華書局。
  10. 宋呂祖謙。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呂氏家塾讀詩記
  11. 宋李樗、黃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毛詩集解
  12. 宋范處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詩補傳
  13. 宋鄭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通志
  14. 宋鄭樵。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六經奧論
  15. 宋黎靖德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朱子語類
  16. 宋嚴粲(1960)。詩緝。台北:廣文。
  17. 宋蘇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鑾城應詔集·詩論
  18. 明徐渭(1968)。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
  19. 明章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圖書編
  20. 清方玉潤(1960)。詩經原始。台北:藝文。
  21. 清姚際恆(1993)。詩經通論。台北縣:廣文。
  22. 清胡承珙、郭全芝校點(1999)。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
  23. 清馬瑞辰(1964)。毛詩傳箋通釋。台北:藝文。
  24. 清陳啟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毛詩稽古編
  25. 清黃侃(1965)。文心雕龍札記。台北:文星書店。
  26. 清戴震(1974)。戴震文集。台北:華正。
  27. 清嚴虞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讀詩質疑
  28. 文幸福(1996)。孔子詩學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29. 王更生(1991)。《文心雕龍讀本》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0. 王健(1982)。詩經中的興與人和自然的對應。復旦學報,4
  31. 王靖獻著、謝謙譯(1990)。鐘與鼓―詩經的套語及其創作方式。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32. 王靜芝(1973)。詩經通釋。台北縣:輔仁大學文學院。
  33. 左松超(1983)。詩經興義探原。香港浸會學院學報,10
  34. 朱孟庭(2003)。孔子論《詩》可以興的義涵與後世論興的義界述微。東吳大學中文學報,9
  35. 朱東潤(1984)。詩三百篇探故。台北:漢京文化事業。
  36. 余培林(1995)。《詩經正詁》(上、下)。台北:三民書局。
  37. 余培林(2001)。毛傳標興之商兌。玄奘學報,4
  38. 李辰冬(1974)。詩經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39. 周英雄(1983)。結構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東大圖書。
  40. 周振甫(1999)。周振甫文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41. 周滿江(1991)。詩經。台北:群玉堂。
  42.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台北:聯經。
  43. 林尹(1972)。訓詁學概要。台北:正中書局。
  44. 林奉仙(199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研所。
  45. 林奉仙、中國詩經學會編(2001)。詩經興詩研究。詩經研究叢刊
  46. 胡念貽(1985)。先秦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7. 夏傳才(1990)。詩經語言藝術。台北縣:雲龍出版社。
  48. 徐復觀(2001)。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49. 袁行霈(1996)。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50. 袁寶泉、陳智賢(1987)。詩經探微。廣東:花城出版社。
  51. 崔濤(1999)。淺析詩經國風中意象的原型意義。社科縱橫,4
  52. 許清雲(1984)。皎然詩式輯校新編。台北:文史哲。
  53. 陳世驤(1972)。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出版社。
  54. 湯力偉(1995)。詩經興論-對“全不取義”的一點看法。湘潭師範學院學報,5
  55. 楊濱(1995)。論詩經中“興”的“起情”作用。唐都學刊,11(6)
  56. 翟相君(1993)。詩經新解。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57. 聞一多(2000)。《聞一多全集》(一)。台北:里仁。
  58. 裴普賢(1977)。詩經研究指導。台北:東大。
  59. 趙沛霖(1989)。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台北:明鏡文化。
  60. 趙制陽(1974)。詩經賦比興綜論。新竹:楓城出版社。
  61. 龍宇純(1991)。也談詩經的興。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
被引用次数
  1. 傅含章(2010)。論《詩經》行役詩及其因物起興之運用。實踐博雅學報,13,25-54。
  2. 張鴻愷(2007)。從經學到詩學看「興」義內涵之轉變。華梵人文學報,8,89-119。
  3. 朱孟庭(2006)。姚際恆《詩經通論》的文學闡釋-修辭論與結構論。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3,169-206。
  4. 朱孟庭(2007)。姚際恆《詩經通論》的文學闡釋—趁韻論與章法論。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7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