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依情待實,述志為本-《文心雕龍》“情文”探微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Qingwen in Wen Xin Diao Long

DOI

10.29460/SJCS.200705.0003

作者

溫光華(Kuang-Hua Wen)

关键词

劉勰 ; 文心雕龍 ; 情文 ; 立文之道 ; Liu Hsieh ; Wen Xin Diao Long the literary mind and carving of dragons ; Qingwe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3期(2007 / 05 / 01)

页次

51 - 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探究《文心雕龍》的「情文」,先由情文的性質、情文的探索前提出發,再分從《文心雕龍》的著作使命與濟世襟懷、送懷千載的理想與憂慮、為文甘苦的粹煉與分享等方面,探索劉勰情文所透顯的內心世界,從而略見其人其書的人文精神與理想。期能在《文心雕龍》的「形式文采」外,也找到一條「內容文采」的脈絡,為所謂的「立文之道」做一實際的註腳,另也可證驗劉勰情采並重之說在《文心雕龍》書中的具體實踐。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a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qingwen, literary grace displayed from the author's affection and thought, in Liu Xie's Wen Xin Diao Long. First, the basis of qingwen will be searched for. Second, Liu Xie's inner world which qingwen expressed will be further searched through his literary ambition to benefit the world, through his ideal of his work to be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and his anxiety of it, and through the refining of writing and the sharing of the joy and sorrow of it. Thus, the humanism and the literary ideal of Liu Xie's Wen Xin Diao Long are revealed. This aims to find a thread of though of the literary grace of content, besides the literary grace of forms. This thread of though not only annotates the way to establishing literary grace, but also examines the idea that content and form are equally emphasized in Wen Xin Diao Lo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丁福保(1965)。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王利器(1983)。文心雕龍新書。臺北:宏業書局。
  3. 王師更生(1993)。重修增訂文心雕龍導讀。臺北:華正書局。
  4. 王師更生(1996)。劉勰是個什麼家?。北京大學學報,2
  5. 王師更生(1991)。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 王師更生(1989)。文心雕龍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 王開府(1986)。儒家倫理學析論。臺北:三民書局。
  8. 王運熙、顧易生(1981)。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吳聖昔(1992)。劉勰文學思想建構與精髓。臺北:貫雅文化事業。
  10. 李建中(2002)。中國古代文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1. 沈謙(1974)。文心雕龍評述。幼獅月刊,40(1)
  12. 辛剛國(2005)。六朝文采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3. 周振甫(1984)。六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14. 周勛初(1999)。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5. 金民那(1993)。文心雕龍的美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6. 姚永樸(1981)。文學研究法。臺北:廣文書局。
  17. 查屏球(2005)。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8. 洪順隆(1998)。歷代文選-閱讀鑑賞習作。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 范文瀾(1982)。文心雕龍注。臺北:宏業書局。
  20. 袁濟喜(1990)。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1. 涂光社(1999)。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22. 張紅雨(1996)。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
  23. 郭紹虞(1991)。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
  24. 郭紹虞(1992)。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藍燈文化事業。
  25. 郭鵬(2004)。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濟南:齊魯書社。
  26. 陳昌明(1999)。綠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
  27. 陳復興(2003)。《文心雕龍•論說篇》探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1
  28. 童慶炳(2001)。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意義。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黃侃(1973)。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0. 楊明(2001)。劉勰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31. 楊明照(2000)。增訂文心雕龍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2. 劉永濟(1981)。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33. 劉綱紀(1986)。劉勰。臺北:三民書局。
  34. 龍協濤(2004)。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23)。承紹與開來:論《文心雕龍.宗經》建構劉勰文學體系之進路。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43,3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