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試論《冷海情深》(1992-1997)時期夏曼‧藍波安的文化策略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f the Influences on Culture and Tradition upon Syman Rapongan Based on "Leng-Hai-Qing-Shen"(1992-1997)

DOI

10.29460/SJCS.200811.0008

作者

楊政源(Jeng-Yuan Yang)

关键词

臺灣文學 ; 原住民文學 ; 現代性 ; 現代化 ; 夏曼‧藍波安 ; 冷海情深 ; Taiwanese literature ; Aboriginal Taiwanese literature ; modernity ; civilization ; Syman Rapongan ; Leng-Hai-Qing-She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08 / 11 / 01)

页次

181 - 2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問題意識在於:臺灣原住民族領導菁英在重建其傳統民族文化之際,如何呼應源源不絕的現代化/性?尤其此間現代化已非單純的現代化,而是纏夾著西化與漢化後的改良品;而傳統文化在此間的現代性中,又該如何定位?職是,原住民族的領導菁英,勢必得在此渾沌的現代性中抽絲剝繭、去蕪存菁,才能在順應時代潮流之下,與臺灣主流文化區隔,完成理想中的烏托邦。 本文試圖以夏曼‧藍波安為例,並以其《冷海情深》為分析場域,探討一位返鄉之初的原住民知青,如何嘗試為母族文化尋找出路?除前言、結語外,主文共分三節,以(1)語言的使用、(2)對現代性物質的取捨,以及(3)「傳統(前現代)」/「現代」觀念的衝突三個角度分析,檢視夏曼‧藍波安對於母族及自身在調和「傳統(前現代)」、「現代」的想法、企圖。

英文摘要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article was to discuss the coh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ivilization faced by those elite leaders of the aboriginal Taiwanese tribes while reestablishing their ethnicity. Furthermore, the progress was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westernization; it was strongly involved with the inferences of the Chinese customs. Thus, the leadership became complicated as maintaining the core of their way of life and separating the main stream Taiwanese cultu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incorporating and balancing of life of a well-educated homecoming aboriginal Taiwanese youngster. Based on ”Leng-Hai-Qing-Shen” wrote by Syman Rapongan, the three sections of this piece of writing analyzed the practice of languages, the choices among the modern objects and the conflicts in order to explore and examinant his view points and the thoughts in relation to tradition, modernity, as well as his mother trib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蘭嶼資訊服務網
  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3. 臺東縣全球資訊網
  4. C.Kerr、黃曉武譯、汪民安主編(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下)。河南:河南大學。
  5. Freud、楊庸一譯(1994)。圖騰與禁忌。臺北:志文。
  6. John H. Goldthirpe、趙英男譯、汪民安等主編(2005)。現代性基本讀本(下)。河南:河南大學。
  7. Patrice Bonnewitz、孫智綺譯(2004)。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臺北:麥田。
  8. 余光弘、董森永(1998)。臺灣原住民史 雅美族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9. 宋澤萊(2007)。夏曼‧藍波安小說《海浪的記憶》中的奇異修辭及其族群指導。臺灣學研究,3,16-33。
  10. 李亦園(1999)。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
  11. 李富美、顏妙桂。文化的邂遘-臺灣蘭嶼島文化觀光問題初探。原住民教育季刊,39,29-56。
  12. 周立民整理(2001)。華文寫作的前景。明報月刊,47-49。
  13. 自由時報(2004)
  14. 邱貴芬、張錦忠、黃錦樹編(2007)。重寫臺灣文學史。臺北:麥田。
  15. 金耀基(1992)。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文化。
  16. 洪馨蘭(2004)。臺灣的菸業。臺北:遠足。
  17. 紀俊龍(2005)。生活的文學-夏曼‧藍波安文學創作中的生活展現。弘光人文社會學報,2,1-21。
  18. 胡家瑜、李明珠主編(2006)。臺灣史十一講。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 夏曼‧藍波安(1992)。八代灣的神話。臺中:晨星。
  20. 夏曼‧藍波安(1997)。冷海情深。臺北:聯合文學。
  21. 夏曼‧藍波安(2007)。航海家的臉。臺北:印刻。
  22. 夏曼‧藍波安(2002)。海浪的記憶。臺北:聯合文學。
  23. 夏曼‧藍波安(2003)。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4. 夏曼‧藍波安(1999)。黑色的翅膀。臺中:晨星。
  25.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
  26. 孫大川(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臺北:印刻。
  27. 孫大川(1994)。久久酒一次。臺北:張老師。
  28. 孫大川(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臺北:印刻。
  29. 孫大川主編(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上)。臺北:印刻。
  30. 新臺灣新聞週刊
  31. 陳孜涵(2006)。夏曼‧藍波安海洋書寫中的惡靈信仰觀。中國現代文學,9,39-59。
  32. 陳宗暉(2006)。國家臺灣文學館主辦「2006 青年文學會議:臺灣作家的地理書寫與文學體驗」宣讀論文。臺北:
  33. 陳芷凡(2004)。魔鬼的形象-試論達悟族anito 神話的漢語詮釋問題。臺北師院語文集刊,9,243-264。
  34. 陳建忠(2003)。部落文化重建與文學生產-以夏曼‧藍波安為例談原住民文學發展。靜宜人文學報,18,193-208。
  35. 楊政源(2008)。試論《海浪的記憶》(2000─2002)時期夏曼‧藍波安的文化策略。真理大學臺灣語言學系主辦「第五屆臺灣文學與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臺南麻豆:
  36. 葉連鵬(2002)。阿尼肚‧上帝‧海洋-從文學作品觀達悟族的宗教信仰。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論文集刊,8,41-54。
  37. 達西烏拉彎‧畢馬(2002)。臺灣的原住民-達悟族。臺北:臺原。
  38. 廖咸浩、孫大川主編(2003)。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上)。臺北:印刻。
  39. 廖瑞銘主編。1987新編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臺北:丹青。
  40. 劉小楓、宋曉霞主編(2006)。‘自覺'與中國的現代性。香港:牛津大學。
  41. 劉紀蕙、馮品佳編(2004)。通識人文十一講。臺北:麥田。
  42.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臺北:中央研究院。
  43. 鄭漢文(2002)。蘭嶼雅美族海洋文化。原住民教育季刊,28,99-111。
  44. 盧幸娟(2002)。達悟族人對蘭嶼自治的看法。原住民教育季刊,27,29-44。
被引用次数
  1. 王國安(2012)。論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海洋書寫的差異。人文社會科學研究,6(4),26-45。
  2. (2023)。夏曼.藍波安《沒有信箱的男人》中達悟族「主體性」與日治時期族群接觸研究。中科大學報,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