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邵雍的觀物思想

并列篇名

SaoYong's thought of Enjoing the Sight All the World

DOI

10.29460/SJCS.200905.0006

作者

許志信(Zhi-Xin Xu)

关键词

邵雍 ; 觀物 ; 孔顏之樂 ; 理學 ; 皇極經世 ; 莊子 ; SaoYong ; ZhuangZhi ; thought of enjoing the sight all the world ; happiness of Confusion ; Confusion philosophical school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y ; ZhuangZhi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09 / 05 / 01)

页次

107 - 1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邵雍是一位瀟灑了脫的理學家,沒有其他理學家的嚴肅氣象,他的思想來源比較雜,甚至於更為博學,他的《皇極經世》簡直將宇宙繁複的內容都涵蓋進來了,卻能不離其宗。歸根究柢就是邵雍有一種「觀物思想」,邵雍喜讀莊子,他的觀物思想與莊子息息相關。由此突顯一種孔顏之樂,也就是精神之樂,這種「樂」何來之有?就是由觀物產生的,邵雍主張銷解一己的主觀意識,反對人後天的造作,與人對於萬物的主宰控制,以此來觀物,就可以將宇宙間的一切障礙都消解了,但邵雍畢竟不是道家,他的思想不陷入虛無主義,邵雍是認為人有可能認識萬物的,他不像莊子、佛教將認識都當作一種虛妄,要人取消這種認識的行為,邵雍認為認識是有可能的。於是邵雍觀物就有較多的「人文化」,邵雍認為「心」若是能夠擺脫感官認識,認識的境界就會提升,因為感官認識受制於慾望,容易被慾望蒙蔽,不能得觀物之極至。況且「心」可以去顯示其生命的價值,但也可以限制一己的視野,若是此「心」為情感所拘,此心有了「我」的觀念,就是「情」,不是「理」,就不具有本體意義,這是比較標準的理學主張。就理學所突顯的時代精神而言,邵雍確實有儒家的這種傾向。

英文摘要

SaoYong is a philosophical scholar。 SaoYong is a Confusion philosophical school that developed during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y。 But he is not serious in attitude。 His theory is come from many school of thought。 Everyone thinks SaoYong's knowledge is complex。 His Confusion knowledge mix together all the branch of Confusion。 SaoYong have a thought of enjoing the sight all the world。 This theory is near with ZhuangZhi。 It emphasizes a happiness of Confusion。 Where come from?Sao Yong think that we will be oblivious ourself so we feel what is happy。 Enjoing the sight can know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So SaoYong is a Confusion school, not a Taoist school。 He do not ignore nothingness。 SaoYong thinks the basic meaning is pure heart。If pure heart was not polluted by our sense organ, we can know everything and everyone。 And SaoYong effected his dynasty and other philosphi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5)。大方廣佛華嚴經。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2. 方以智(1975)。藥地炮莊。臺北:廣文書局。
  3. 方以智著、龐樸注(2001)。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4. 王夫之(1995)。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
  5. 王弻、樓宇烈校釋(1992)。王弻集校釋:周易略例。臺北:華正書局。
  6. 田憲成(1996)。析邵雍一分為二思想。學習論壇
  7. 朱熹著、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8. 呂澂(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9. 杜甫(1974)。杜少陵集詳注。香港:中華書局。
  10. 林希逸(1997)。莊子虞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邵雍(2003)。伊川擊壤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12. 邵雍(2004)。梅花易數。北京:九州出版社。
  13. 邵雍(1987)。伊川擊壤集。臺北:廣文書局。
  14. 邵雍(2004)。皇極經世。北京:九州出版社。
  15. 侯外廬(1984)。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6. 孫奇逢(1967)。理學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徐剛(1997)。邵雍自然哲學思想對朱熹的影響。孔子研究,3
  18. 曹端(2000)。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
  19. 郭沫若(1986)。十批判書。臺北:丹楓書局。
  20. 郭象注(2000)。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郭慶藩(1988)。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22. 陸九淵(1966)。象山全集。臺北:中華書局。
  23. 程頤(1988)。易程傳。臺北:源興書局。
  24. 程顥、程頤(2006)。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25. 蒙培元(1989)。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
  26. 劉立夫(1995)。邵雍元會運世說之實質。衡陽師專學報
  27. 蔡方鹿(2007)。論邵雍經學的義理化傾向及其歷史地位。中州學刊,2
  28. 錢澄之(1998)。莊屈合詁。合肥:黃山書社。
  29. 錢穆(1990)。莊老通辨。臺北:東大書局。
  30. 錢穆(1987)。宋明理學史。臺北:學生書局。
  31. 蘇軾(1993)。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蘇軾(2002)。東坡易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33. 覺浪道盛(1968)。中華大藏經:天界覺浪盛禪師全錄。臺北:修定中華大藏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