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生成-書信:張愛玲的創作-演出

并列篇名

Becoming Eileen Chang-Her Letters: A Writing, or a Performance

DOI

10.29460/SJCS.200911.0010

作者

蘇偉貞(Wei-Chen Su)

关键词

張愛玲 ; 生成 ; 書信 ; 事件 ; 路徑 ; Eileen Chang ; Becoming ; letter ; happening ; paths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09 / 11 / 01)

页次

213 - 24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張愛玲是在一九五五年赴美至一九九五年辭世,長期過著封閉隔絕甚至居無定所的日子,她逝後,生前所寫大量書信陸續披露,然檢視歷來張學研究,對此課題的研究並不多見,促發了本文展開初步探討。張的書信絕多作為敘事手段,歸納敘事內容,便看出書信背後的事件是導致寫信極重要的驅力,影響至深的事件有二,一是跳蚤事件、二是任職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詞語事件」。前者對張愛玲造成心理困擾,成為她長期不斷移動遊牧的元兇,後者則是啟動她離開舊金山搬到洛杉磯進入移動境遇的關鍵。本文嘗試先分析「跳蚤事件」始末,再探究「詞語事件」原委,但我們不能忽略,張愛玲在新大陸經常改變發信地點,涉及了以何種身分上路?移民、流浪、逃亡還是遊牧?無論何者,都指出張不斷移動的創發與重要性,根據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瓜塔里(Félix Guattari)「生成是一個運動過程」的移動主張,提供本文論證的依循根據,所謂移動即運動生成即書信敘事的創作生成,而邊走邊寫信則畫出一條路徑。本文有意證明如果釐清張愛玲書信中重要事件經緯,就能找到張愛玲小說-書信-人生相關的詰問與答案。

英文摘要

Eileen Chang lived in an isolated life as a wanderer since 1955 she left for America, and her private letters were revealed after her death in 1995, however, it didn't attract too much attention in studies, which should not be ignored. According to her letters, I found out that most of her letters are a specific narrative of her life. In other words, what happened to her leads her to write into letters.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events that she suffered a lot. First of all, the ”flea” event, then, second, the glossary event happened when she worked i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The Former troubles Eileen psychologically, and results in her capricious life as a wanderer; Also, the latter is a turning point that made her leave San Francisco for Los Angels and started her moving life. This essay seeks to figure out the truth of both flea event and glossary event. Besides, since she always changes her place, her identity is hard to definite. For instance, an immigrant, a wanderer, a fugitive, or a nomad seems couldn’t best described her situation. To sum up, no matter which identity she is, it all indicates the fact that she kept roaming around.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they claimed that becoming is a movement's procedure. Therefore, Elieen's changing place is equal to this kind of movement which leads to her writing and specific narrative in her letters. To summarize, her letters draws the paths which implied her journey in real life. In conclusion, this essay tries to improve the great connection between her letters and reality, by doing this, we can further understand Eileen Chang, about her novels, letters, and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胡錦媛(2000)。戀人對語·女人獨語:(葡萄牙修女的情書》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176。
    連結:
  2. 劉亮雅詞語、劉亮雅(2008)。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77。
    連結:
  3. 劉亮雅詞語、劉亮雅(2008)。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77。
    連結:
  4. 聯合報(1996/11/26)
  5. 聯合報(1995/09/11)
  6. 水晶。張愛玲病了
  7. 水晶(1973)。張愛玲的小說藝術。臺北:大地出版社。
  8. 水晶(1996)。張愛玲未完。臺北:大地出版社。
  9. 王德威(1998)。如何現代,怎樣文學。臺北:麥田。
  10. 王德威、劉紹銘編、梁秉鈞編、許子東編(2002)。再讀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11. 司馬新(1996)。張愛玲與賴雅。臺北:大地出版社。
  12. 司馬新。張愛玲與賴雅
  13. 司馬新、蘇偉貞主編。魚雁往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14. 史書美(1994)。張愛玲的慾望街車:重讀《傳奇》。二十一世紀,127-134。
  15. 伊塔洛·卡爾維諾。美國講稿
  16. 伊塔洛·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2008)。《美國講稿》Lezionl Americane。南京:譯林出版社。
  17.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費利克斯·瓜塔里、Félix Guattari著、陳永國編譯(2003)。遊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8. 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遊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
  19. 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遊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
  20. 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遊牧思想-吉爾·德勒茲、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
  21. 朱天文。花憶前身:回憶張愛玲和胡蘭成
  22. 宋以朗。《小團圓》前言。
  23. 林式同、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
  24. 林式同、蘇偉貞主編。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25. 林式同、蘇偉貞主編(2007)。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26. 林式同、蘇偉貞主編。魚往雁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27. 北京新浪網
  28. 姜宇輝(2008)。「女性」(femme):從「影像」(simulacra)到「生成」(devenir):以肖瓦爾特為例闡釋德勒茲的「生成-女性」的概念。南京人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29. 柯靈、陳子善編(1995)。私語張愛玲。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30. 胡適、張愛玲註釋。海上花開
  31. 胡蘭成(1990)。今生今世。臺北:三三出版社。
  32. 胡蘭成、唐文標編(1982)。張愛玲卷。臺北:遠景出版社。
  33. 夏志情。超人才華,絕世淒涼
  34. 夏志清(1998)。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十一)。聯合文學,166,74。
  35. 夏志清(2002)。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十二)。聯合文學,213,155。
  36. 夏志清。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
  37. 夏志清(1997)。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五)。聯合文學,155,78。
  38. 夏志清(1998)。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九)。聯合文學,163,92。
  39. 夏志清(1997)。張愛玲給我的信件(六)。聯合文學,158
  40. 夏志清(1997)。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二)。聯合文學,151,57。
  41. 夏志清(1998)。張愛玲給我的信件(七)。聯合文學,159
  42. 夏志清、蘇偉貞主編。魚雁往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43. 殷允芃、蔡鳳儀編(1996)。華麗與蒼涼:張愛玲紀念文集。臺北:皇冠出版社。
  44. 張愛玲。流言
  45. 聯合報(1979/02/26)
  46. 張愛玲(1992)。回顧展I-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出版社。
  47. 張愛玲(1991)。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
  48. 張愛玲。流言
  49. 張愛玲。回顧展I-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
  50. 張愛玲(1992)。海上花落。臺北:皇冠出版社。
  51.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52. 張愛玲。張看
  53. 張愛玲。對照記-看老照相簿
  54. 張愛玲。回顧展I―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
  55. 張愛玲(1993)。對照記―看老照相簿。臺北:皇冠出版社。
  56. 張愛玲(2009)。小團圓。臺北:皇冠出版社。
  57. 張愛玲(1992)。張愛玲文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58. 莊信正(2008)。張愛玲來信箋註。臺北:印刻出版公司。
  59. 莊信正。張愛玲來信箋註
  60. 陳子善、蘇偉貞主編。魚雁往返-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61. 陳思和(2004)。文本細讀在當代的意義及其方法。河北學刊,24(2),109-116。
  62. 彭樹君。瑰美的傳奇·永恆的停格-訪平鑫濤談張愛玲著作出版。
  63. 彭樹君、蔡鳳儀編。華麗與蒼涼
  64. 中央日報(1994/07/11)
  65. 董邁可、Mary Ann Doamc著、葉月瑜譯、許采齡譯(2008)。影像的所在:現代性中影像投映與比例。中外文學,193-220。
  66. 雷諾·柏格。德勒茲論文學
  67. 雷諾·柏格。德勒茲論文學
  68. 雷諾·柏格、Ronald Bouge著、李育霖譯(2006)。《德勒茲論文學》Deleuze on Literature。臺北:麥田。
  69. 德勒茲。電影Ⅱ:時間-影像
  70. 德勒茲。電影Ⅱ:時間―影像
  71. 德勒茲Gilles Deleuzc著、黃建宏譯(2003)。《電影Ⅰ:運數-影像》Cinéma I: L'image-mouvement。台北:遠流出版社。
  72. 蘇偉貞(2004)。張愛玲與名詞荒-一個關於(文革的結束)與(知青下放)的故事。印刻文學生活誌,9,71-77。
  73. 聯合報(1995/09/10)
  74. 蘇偉貞主編。張愛玲的書信因緣
被引用次数
  1. 蘇偉貞、蘇偉貞(2012)。私語雷峯塔:張愛玲的家庭劇場及家庭運動。淡江中文學報,27,11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