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新舊變革與文學典律-張我軍與胡適的文學革命行動

并列篇名

The Change of New-Old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Canon: Wo-Chun Chang and the Literature Revolution by Hu Shi

DOI

10.29460/SJCS.201011.0008

作者

王文仁(Wen-Jen Wang)

关键词

張我軍 ; 胡適 ; 新舊文學論戰 ; 文學進化史觀 ; 文學典律 ; Wo-Chun Chang ; Hu Shi ; New-Old Literatures Debate ; the historical view of literature evolution ; literature cano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0 / 11 / 01)

页次

191 - 2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作為1920年代文化啟蒙重要之一環,新舊文學論戰的發起,交織在民族主義情緒的亢奮、殖民者統治聲音的抵制、舊文學書寫樣態的陳腐與新式知識份子的革新意欲上。作為論戰發起者的張我軍,其邊緣知識份子與《臺灣民報》編輯的身份,使他在前人既有提倡白話文的基礎上,仿效中國新文學運動,對當時的文壇拋出巨大的震撼彈。他蹈襲胡適、陳獨秀地透過「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態度,援引文學進化史觀,強調白話詩文變革之必要,進而從形式而內容的建立起異於殖民者與舊士人的文學典律,儘管留下諸多值得爭議之處,但已為臺灣文學的發展打開令人意想不到的局面。

英文摘要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in the cultur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in 1920, the New-Old Literatures debate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excitement of patriotism,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colonizers, the outdated writing format of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s well as the new generation intellectuals’ desire to change. As the initiator of the debate, a marginalized intellectual, and the editor of the Taiwan Minpao, based on the previous advocate of vernacular Chinese (白話文), Wo-Chun Chang was able to imitate the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in China and enormously arouse the concurrent literary arena in Taiwan. He imitated the attitude of ”Reevaluate the value of everything” by Hu Shi and Du-Xiu Chen, borrowed the historical view of literature evolution, 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ransforming the classic poetry and prose into vernacular Chinese. Through this method, from the literature format to content, he created the literature canon different from the colonizers and traditional scholars. Even though he still left much controversy behind, he has opened an unexpected prosp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上海文藝.
  2. (1956)。臺北市詩社座談會。臺北文物,4(4)
  3. (2005).20 世紀中國知識份子史論.北京:新星出版社.
  4. (2003).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上海文藝.
  5. Michael, G.(Ed.)(1982).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New York:metheum.
  6. 王文仁(2008)。胡適「歷史的文學觀念論」析論。應華學報,3
  7. 王文仁(2007)。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
  8. 卡爾‧曼海姆,黎鳴(譯),李書崇(譯)(2000).意識型態與烏托邦.北京:商務印書館.
  9. 甘文芳:〈實社會と文學〉,《臺灣青年》第 3 卷第 3 號(1921 年 9 月 )。
  10. 田建民(2006).張我軍評傳.北京:作家出版社.
  11. 余英時(1995).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臺北:東大書局.
  12. 余英時(2004).重尋胡適歷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吳文星(2008).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出版社.
  14. 李南衡(編)(1979).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 5 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出版社.
  15. 林淇漾(2001).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16. 林瑞明(1987)。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新文學運動──文學結社及其精神。文訊,29
  17. 林瑞明(2001).臺灣文學的歷史考察.臺北:允晨出版社.
  18. 林載爵(1979)。五四與臺灣新文化運動。五四研究論文集,臺北:
  19. 洪炎秋(1976)。懷才不遇的張我軍兄。傳記文學,28(4)
  20. 胡適(2000).留學日記.湖南:岳麓書社.
  21. 胡適(1998).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孫世揚:〈文學管窺〉,《臺灣詩薈》第 5 號 (1924 年 6 月 )。
  23. 秦賢次(1989)。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張我軍。傳記文學,55(6)
  24. 秦賢次(1989)。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奠基者──張我軍。傳記文學,55(6)
  25. 翁聖峰(2007).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探析.臺北:五南出版社.
  26. 翁聖峰(1993)。論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之研究不宜偏廢。臺灣文學觀察雜誌,8
  27. 張光正(編)(2002).張我軍全集.臺北:人間出版社.
  28. 張我軍:〈絕無僅有的擊缽吟的意義〉,《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2 號(1925年 1 月 1 日 )。
  29. 張我軍:〈新文學運動的意義〉,《臺灣民報》第 67 號 (1925 年 8 月26 日 )。
  30. 張我軍:〈揭破悶葫蘆〉,《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3 號 (1925 年 1 月 21日 )。
  31.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12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32. 張我軍:〈詩體的解放〉,《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7、8、9 號 (1925 年3 月 1 日-21 日 )。
  33.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63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34. 張我軍:〈復鄭我軍書(1925 年 2 月 3 日 )〉,《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6號 (1925 年 2 月 3 日 )。
  35. 張我軍:〈糟糕的臺灣文學界〉,《臺灣民報》第 2 卷第 24 號(1924 年11 月 21 日 )
  36.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18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37.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59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38.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6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39.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5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40.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65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41. 張我軍:〈復鄭我軍書〉,《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6 號 (1925 年 2 月 21日 )。
  42.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7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43.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10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44.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8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45. 張我軍:〈文學革命運動以來〉,《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8 號 (1925 年3 月 11 日 )。
  46. 張我軍:〈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 於《臺灣民報》第3 卷第 1 號 (1915 年 1 月 1 日 )。
  47. 張我軍:〈隨感錄〉,《臺灣民報》第 3 卷第 94號(1925 年 2 月 11 日-1926 年 2 月 28 日 )。
  48. 張我軍:〈為臺灣的文學界一哭〉,《臺灣民報》第 2 卷第 26 號 (1924年 12 月 11 日 )。
  49. 張深切:〈「臺灣文藝」的使命〉,《臺灣文藝》第 2 卷第 5 號(1935 年10 月 )
  50. 張深切(1965).我與我的思想.自印.
  51. 連雅堂:〈餘墨〉,《臺灣詩薈》第 3 號 (1924 年 4 月 )。
  52. 連雅堂:〈臺灣詠史‧跋〉,《臺灣詩薈》第 10 號 (1924 年 11 月 )。
  53. 連雅堂:〈餘墨〉,《臺灣詩薈》第 17 號 (1925 年 5 月 )。
  54. 陳明柔(1996)。新與舊的變革:「祖國意象」內在意涵的轉化──試以張我軍文學理論為中心的探索。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55. 陳炘:〈文學與職務〉,《臺灣青年》第 1 卷第 1 號 (1920 年 7 月 )。
  56. 陳福全〈白話文適用於臺灣否〉,《臺南新報》(1925 年 8 月 15 日 )。
  57. 陳端明:〈日用文鼓吹論〉《臺灣青年》第 4 卷第 1 號(1921 年 12 月 )。
  58. 彭小妍(1996)。文學典律、種族階級與鄉土書寫──張我軍與臺灣新文學的起源。漂泊與鄉土:張我軍逝世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
  59. 悶葫蘆生:〈新文學之商榷〉,《臺灣日日新報》(1925 年 1 月 5 日 )。
  60. 逸民:〈對在臺灣研究白話文的我見〉《臺灣民報》第2卷第4號(1924年 3 月 11 日 )。
  61. 雲萍:〈無題錄(二)〉,《人人》第 2 卷 (1925 年 12 月 )。
  62. 黃乃江(2008)。張我軍的處女作及其在廈門之文學活動新考。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63. 黃呈聰:〈論普及白話文的新使命〉《臺灣》第 4 年第 1 號 (1923 年 1月 )。
  64.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
  65. 楊肇嘉(2004).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
  66. 葉寄民=葉笛(1988)。張我軍及其詩集《亂都之戀》──日治時代文學道上的清道夫。臺灣學術研究會誌,3
  67. 潤徽生:〈談文學〉,《臺灣民報》第 1 卷第 14 號(1923 年 12 月 21)。
  68. 蔡培火(1971).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出版社.
  69. 鄭軍我:〈致張我軍一郎書〉,《臺南新報》(1925 年 1 月 29 日 )。
  70. 戴國輝(1981)。日本の植民地支配と臺湾籍民。臺灣近代史研究,3
  71. 薩依德,單德興(譯)(1997).知識份子論.臺北:麥田出版社.
  72. 懶雲:〈漢學復興之前驅〉,《臺灣民報》第 2 卷第 1 號(1924年1月)。
  73. 懶雲:〈讀臺日紙的「新舊文學之比較」〉,《臺灣民報》第 89 號(1926年 1 月 24)。
  74. 蘇維霖:〈二十年來的中國古文學及文學革命的略述〉,《臺灣民報》第 2 卷第 10 號 (1924 年 6 月 11 日 )。
被引用次数
  1. 賴衍宏(2014)。張我軍與正岡子規。台灣日本語文學報,36,427-452。
  2. 羅詩雲(2021)。島嶼的離返:戰後張我軍的歸返敘事與北京再現。東華漢學,34,221-262。
  3. 王文仁(2012)。張星建及其文藝之道─以《南音》、《臺灣文藝》為考察中心。東吳中文學報,23,32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