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樂曲與南戲北劇承傳之探討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Heritage of Nanxi and Beiju for the Songs of Song Dynasty

作者

侯淑娟(Shu-Chuan Hou)

关键词

說唱 ; 轉調 ; 宋金元 ; 詞曲文學 ; 戲曲音樂 ; Jiang chang ; Zhuan diao ; Zhu gong diao ; Ci Qu ti ; the music of Xi Qu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5期(2013 / 05 / 01)

页次

77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古代無留存音樂的科技,屬於時間藝術的講唱音樂難以聲音傳世,但在戲曲的詞曲體文學中,吸收講唱文學牌調,得以文字考察其轉變。時至今日,雖然諸宮調的聲音難以追尋,但因其來自宋詞音樂與文學,又在說唱階段變化形式而轉入戲曲,詞曲文學便以文字流傳的方式,為其留下樂曲消逝與變化的蹤跡。本文從諸宮調之宮調轉換和纏令的運用方式分析,探討諸宮調與宋代鼓子詞的關係,以及諸宮調之轉調特色融入南曲戲文、北雜劇套數的各種跡象,瞭解諸宮調之宮調、牌調、纏令在詞與戲曲發展史中蛻變與消逝的情形,分析樂曲透過文字留存的轉變線索。

英文摘要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as no technology to record music; therefore, the saying and singing music that belong to the art of time were difficult to spread. But in the Ci Qu ti literature of Chinese opera, which assimilates the pai diao of saying and singing literature, one can stud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riting system. Although the sound of the Zhu gong diao - which comes from music and literature of Song Ci and present in Chinese opera - is very hard to find today, the Ci Qu literature reveals the f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usic. In this article - from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ng diao of Zhu gong diao and the analysis of chan ling's application - we will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Zhu gong diao and the gu zi ci of So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feature of Zhu gong diao's modulation, which combines the trace of Nanxi and Bei za ju tao shu. In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will help scholars and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gong diao of the Zhu gong diao, the pai diao, chan l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ading of Chinese opera and the Ci, along with analyzing the music that reveal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riting syst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侯淑娟(2008)。論九轉〔貨郎兒〕在傳統戲曲中之演變。東吳中文學報,15
    連結:
  2. 侯淑娟(2009)。由北曲般涉調〔耍孩兒〕曲段觀察元雜劇所存之諸宮調遺形。東吳中文學報,17
    連結:
  3. 〔宋〕洪適:《盤洲文集》,上海市:商務印書館,據宋刊本影印
  4. 元柯丹丘(1978)。荊釵記。臺北市:開明書局。
  5. 宋王灼(1988)。碧雞漫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6. 宋吳自牧(1986)。夢粱錄。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7. 宋姚述堯(1989)。蕭臺公餘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8. 宋耐得翁(1983)。都城紀勝。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9. 宋高承(1983)。事物記原。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宋趙令畤(2002)。侯鯖錄。北京市:中華書局。
  11. 宋歐陽修(1961)。歐陽修全集。臺北市:世界書局。
  12. 金董解元(1961)。西廂記諸宮調。臺北市:世界書局。
  13. 清萬樹編(1978)。詞律。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14. 清蔣士銓(1993)。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
  15. 王志健(1994)。說唱藝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16. 王國維(1975)。論曲五種。臺北市:藝文印書?。
  17. 世界書局編輯部編(1984)。全宋詞。臺北市:世界書局。
  18. 余天池(1999)。宋代文人說唱技藝鼓子詞。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
  19. 余甲方(2003)。插圖本中國古代音樂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吳文科(2002)。中國曲藝通論。太原市:山西教育出版社。
  21. 吳宏一(2001)。往復於鑒賞與考據之間─歐陽修〈采桑子〉著成年代的商榷。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0(41)
  22. 吳梅(1997)。南北詞簡譜。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23. 凌景埏校注、謝伯陽校注(1988)。諸宮調兩種。山東:齊魯書社。
  24. 唐圭璋編(1999)。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
  25. 曾永義(2009)。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26. 曾永義(2003)。俗文學概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27. 曾永義(1995)。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8. 隋樹森編(1982)。元曲選外編。臺北市:宏業書局。
  29. 楊蔭瀏(1994)。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市:人民音樂出版社。
  30.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31. 鄭騫(1973)。北曲新譜。臺北市:藝文印書?。
  32. 蕭興華(1994)。中國音樂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33. 錢南揚校注(1985)。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臺北市:華正書局。
  34. 龍建國(2003)。諸宮調研究。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35. 謝伯陽編(1994)。全明散曲。濟南市:齊魯書社。
  36. 藍立蓂校注(1989)。劉知遠諸宮調校注。四川省:巴蜀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