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六朝麗指》氣韻論及其與駢文創作關係之考察

并列篇名

Understanding, Application and Explan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Qiyun in "Liu Chao Li Zhi" and Its Relation with Literary Creation of Paralleled Prose

作者

溫光華(Kuang-Hua Wen)

关键词

孫德謙 ; 六朝麗指 ; 駢文 ; 氣韻 ; Sun De Qian ; "Liu Chao Li Zhi" ; Paralleled Prose ; Qiyu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3 / 11 / 01)

页次

187 - 2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孫德謙著《六朝麗指》,極力推崇六朝文為典範,以彰顯六朝駢文應有的地位,其中「氣韻」正是最為凸顯的美學特徵,也是全書文學論述的核心觀點之一。他不僅提出六朝文重氣韻的整體美感現象,也根據實際文例分析氣韻的創作重點及表現方式,頗見其獨特觀點,這對於六朝文章體貌的理解而言,當可有些許裨益。本論文首先針對氣、韻及氣韻的意義與觀念做簡要辨析,並探討氣韻所代表的文學特質;其次根據孫德謙的觀點,分析六朝文之體貌,以具體詮釋所謂「氣韻幽閒,風神散蕩」的特質;最後則探討氣韻與句式手法之間關係,如巧用虛字,穿插於句中調節,以添動宕之美;駢散兼用,活絡純粹駢體的僵滯體式,以暢疏逸之氣;潛氣內轉,使文理於內在的開合轉折中,依然銜承自如,故文氣自能疏緩而不迫促;另外則是利用斷字訣、岔入句、足句法、收縮法等,使語意表達更有迂迴曲折的效果,以曲盡抑揚之妙。凡此足見六朝文章頗具靈動、充滿生氣的一面,對於今日重新審視六朝文學的價值而言,甚有借鑒意義,而長期以來駢體過於重視形式而導致僵滯、冗弱之評價,也可藉以獲得進一步的釐清與理解。

英文摘要

In his book, ”Liu Chao Li Zhi”, Sun De Qian highly praised the Six dynasties' articles,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ts paralleled prose. Among it, Qiyun was the most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and also the key focus of the literary discussion. He not only pointed out the articles' literary style appearance, but also indicated specific examples to analyze how the literature was displayed. He expressed his distinct point of view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Six dynasties' articles.Firs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Qiyun and th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that it represents. Second,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the Six dynasties' articles is interpreted according to Sun De Qian's point of view. Fin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Qiyun and other sentences structures is discussed to show the energy and colorful aspect of the Six dynasties' articl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松雄(2005)。儷古並存之原因。東吳中文學報,11
    連結:
  2. (1988)。文心雕龍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 王蘧常:〈元和孫先生行狀〉,《國專月刊》2 卷4 期,1935 年。
  4. 孫德謙:〈駢體文林序〉,《學衡》25 期,1924 年。
  5. 宋蘇轍(2009)。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明張溥(1979)。重校精印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7. 明陸時雍(1970)。古詩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唐韓愈(2004)。韓昌黎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
  9. 晉陶潛、逯欽立校注(1985)。陶淵明集。臺北:里仁書局。
  10. 梁蕭子顯(1988)。南齊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梁蕭統、俞紹初校注(2001)。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2. 清浦起龍(1993)。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13. 清袁枚(2004)。隨園詩話。臺北:頂淵出版社。
  14. 清許槤編、曹明綱譯注(1999)。六朝文絜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1984)。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16. 清曾國藩(1965)。曾文正公手書日記。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清劉大櫆(1998)。論文偶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8. 清嚴可均(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9. 漢劉劭。人物志。臺北:金楓圖書出版社。
  20. 齊謝赫、明毛晉訂(1966)。古畫品錄。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丁姍姍(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昌,江西師範大學。
  22. 于景祥(2002)。中國駢文通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3. 王更生(1985)。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王益鈞(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課程。
  25. 王運熙編、顧易生編(1999)。清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6. 王夢鷗(1995)。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
  27. 古田敬一(1994)。中國文學的對句藝術。臺北:?齡出版社。
  28. 朱榮智(1988)。文氣與文章創作關係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29. 吳功正(2001)。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0. 呂雙偉(2011)。清代駢文理論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31. 汪泓、丁姍姍(2011)。孫德謙六朝麗指氣韻說淺釋。中國古代文章學的成立與展開,上海:
  32. 宗白華(1987)。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局。
  33. 奚彤雲(2006)。中國古代駢文批評史稿。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4. 孫德謙(1963)。六朝麗指。臺北:新興書局。
  35. 徐復觀(2001)。中國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張仁青(1970)。中國駢文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7. 張作棟、袁虹(2011)。論孫德謙駢散合一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7(3)
  38. 張靜二(1994)。文氣論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9. 莫山洪(2010)。駢散的對立與互融。濟南:齊魯書社。
  40. 莫道才(2005)。駢文研究與歷代四六話。瀋陽:遼海出版社。
  41. 郭紹虞(2000)。郭紹虞說文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陳滿銘(2007)。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3. 程美華(2005)。略論駢文之氣─從六朝到初唐四傑。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9(6)
  44. 黃侃(1973)。文心雕龍札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5. 趙樹功(2012)。氣與中國文學理論體系構建。北京:人民出版社。
  46. 劉衍文、劉永翔(1991)。古典文學鑒賞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47. 劉師培(1982)。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8. 劉麟生(1990)。中國駢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蔣伯潛(1983)。駢文與散文。臺北:世界書局。
  50. 鄭毓瑜(1988)。六朝文氣論探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51. 錢基博(1972)。現代中國文學史。臺北:明倫出版社。
  52. 錢鍾書。管錐編。蘭馨室書齋。
  53. 鬱沅編、張明高編(1999)。魏晉南北朝五代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亭佑(2023)。成惕軒楚望樓詩文再探。東華漢學,37,119-156。
  2. 鄭宇辰(2019)。蔣士銓《忠雅堂評選四六法海》對徐庾駢文的傳承。中國學術年刊,41(2),59-82。
  3. (2023)。《六朝麗指》駢體文學史論探析。北市大語文學報,二十九,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