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對語言使用的主張暨其平議

并列篇名

Commentary on the Views of Taiwanese Literati Concerning the Use of Languag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作者

江寶釵(Pao-Chai Chiang)

关键词

日治時期 ; 語言使用 ; 文言漢文 ; 臺灣話文 ; 世界語 ; the Japanese colonial reign ; the use of language ; Taiwan Hua-wen ; Classic Han-wen ; Esperanto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3 / 11 / 01)

页次

245 - 26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西方從古羅馬時期拉丁文書寫定於一尊的時代,到使用地方語言,造成民族國家的興起,加劇現代化的進程。日治時期的臺灣,使用地方語言,有利於臺人族裔意識的凝聚,不利於殖民統治,則為政治的現實。因而臺灣文人與日本政府展開一連串的攻防措施與論述。臺灣文人盡全力要在現代化中完成自我與族裔形象的重塑,他們相信自己必須從文藝創作中尋找語言使用的方法,在這裡他們遭遇文言文/白話文、北京白話文/臺灣話文、日本話文/世界語等種種複雜糾葛的問題。什麼樣的語言使用可以協助他們邁入「現代」化的進程、而又保留「地方化」、「民族化」,抗拒日本政府的同化?或者是部分接受同化,保留「地方化」,向世界化邁進?本文分兩節討論臺灣文人對於語言使用從文言的漢文到白話的地方語、世界語的變遷,以及在這個變遷所產生的意義。

英文摘要

In the West, Latin was replaced by dialects that eventually led to the rise of nation states. While under Japanese rule, Taiwanese saw dialect as a powerful means of forming a national consciousness that would oppose colonial rule. Taiwanese literati an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engaged in combative commentaries on this issue.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build an image of self and race, Taiwanese literati knew that they had to explore the use of language in literary creations. Here, they encountered dilemma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Vernacular Chinese, Beijing dialect/Taiwanese, and Japanese/Esperanto (universal language). What language was best suited for their purpose? Were they to follow the trend of ”modernization” while simultaneously preserving ”localization” and ”nationalization”, in addition to resisting Japanese assimilation (Japanization)? Or were they to accept partial assimilation, which preserved ”localization” and move toward globalization?This article discusses: 1) Taiwanese literati's role in the language transition from Classical to Vernacular Chinese and Esperanto and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rans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江秀姿(2007)。台湾における日本統治明治期の台湾語教育─教員講習所及び国語学校を中心に─。東呉日語教育学報,30,49-79。
    連結:
  2. 江秀姿(2005)。臺灣教科用書國民讀本に見える「土語讀方」について。台灣日本語文學報,20,515-539。
    連結:
  3. 江寶釵(2011)。向文化大傳統的回歸與變奏─連橫對臺灣古典詩「正典」的追尋。東吳大學中文學報,22,249-280。
    連結:
  4. 江寶釵(2009)。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功大學中文學報,26,81-117。
    連結:
  5. 吳亦昕(2008)。日治時期以日語創作臺灣「鄉土文學」的雙重意義─以吳希聖〈豬〉中的日語策略為例。臺灣文學學報,12,81-101。
    連結:
  6. 顏健富(2006)。「易屍還魂」的變調─論魯迅小說人物的體格、精神與民族身分。臺大文史哲學報,65,113-149。
    連結:
  7. 夜郎:〈讀第一線小感〉,《台灣文藝》第2 卷第2 號,1935 年2 月,頁95。
  8. 古圓:〈消夏歪詩話〉,《三六九小報》102 號,1931 年8 月19 日,頁4。
  9. 鄭坤五:〈臺灣國風〉,《臺灣藝苑》第2 卷第2 期,1927 年4 月15 日,頁3。
  10. 坤五:〈就鄉土文學說幾句話〉,《南音》第1 卷第2 期,1932 年,頁12-14。
  11. 井出季和太:《台灣治績志》,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年。
  12. (1973)。臺灣青年。臺北:東方書局。
  13. 〈漢文教育〉,《臺灣民報‧社論》121 號,1926 年9 月5 日,頁3。
  14. 林鳳岐:〈我的改造台灣鄉土文學的提案〉,《台灣新民報》393 號,1931 年12月5 日,頁11。
  15. 嚴復:〈與《新民叢報》論所譯〈原富〉書〉,《新民叢報》第7 期,1902 年5月8 日,頁109-113。
  16. 蔡蕙如:「臺灣國風」條,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57,2013年6 月20 日檢索。
  17. 〈尊重植民地的國民性就不是同化主義了〉,《臺灣民報‧社說》46 號,1925年2 月21 日,頁1。
  18. Yee, Angelina Chun-Chu(2001).Constructing a Native Consciousness: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The China Quarterly,165,83-101.
  19. 中島利郎編(2003)。一九三○年代臺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20.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
  21. 安井伸介(2013)。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思想基礎。臺北市:五南圖書。
  22. 江寶釵(2013)。日治時期臺灣民族文藝的想像與流動。現當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反思與重構」國際高端學術論壇,湖北:
  23. 吳文星(1978)。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3),62-89。
  24.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台灣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
  25. 李育霖(2005)。翻譯(番易)現代:論「言文一致」運動與台灣的殖民現代性。臺灣文學評論,5(1),92-108。
  26. 李南衡編(1979)。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
  27. 施梅樵(2001)。鹿江集。臺北:龍文。
  28.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臺北:前衛出版社。
  29. 洪惟仁(1996)。台灣文獻書目題解:語言類。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30. 胡萬川編輯(1998)。臺灣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南投:
  31.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輯(2003)。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32. 張郇慧編輯、連金發編輯、蘇以文編輯(2008)。一步一腳印:鄭良偉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
  33. 許俊雅(1996)。再議三十年代臺灣的鄉土文學論爭。中國現代文學理論季刊,1,122-139。
  34. 連溫卿(2003)。台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出版社。
  35. 連橫(1992)。雅言。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6. 連橫(1992)。臺灣語典。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37. 陳思宇(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38. 彭小妍編(1998)。楊逵全集。臺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39. 雅克‧巴爾贊、林華譯(2002)。從黎明到衰落。北京:世界知識。
  40.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
  41. 黃英哲編(2006)。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臺南:國家文學館籌備處。
  42. 黃得時(1993)。評論集。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43. 楊允言編、張學謙編(2003)。台灣民族普羅大眾ê 語文─白話字。高雄市:台灣羅馬字協會。
  44. 楊允言編、張學謙編、呂美親編(2008)。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臺北:國史館。
  45. 葉宜婷(2010)。從「保存」到「創造」─論日治時期臺語文字書面化。世新中文研究集刊,6,143-168。
  46. 廖炳惠(2006)。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臺北:聯合文學。
  47. 魯迅(1996)。吶喊。臺北:風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江寶釵(2015)。論連橫「地方」書寫中的兩種方式與寓意:以〈臺灣史跡志〉、〈臺南古蹟志〉為觀察核心。中正漢學研究,26,129-160。
  2. 姚明俐(2019)。文化資產詮釋與國族想像建構-日治時期街屋「林百貨」之美學論述。博物館學季刊,33(4),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