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禁錮」到「一尊」-看朱學在宋、元時期的發展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 of Zhu Xi School from "Confinement" to "Orthodox"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作者

涂美雲(Mei-Yun Tu)

关键词

朱熹 ; 朱學 ; 慶元黨禁 ; 元代理學 ; 元代朱學 ; Zhu Xi ; the School of Zhu Xi ; Qingyuan Dangjing ; New Confucianism in Yuan Dynasty ; the School of Zhu Xi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4 / 05 / 01)

页次

101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國儒學的發展,繼漢、唐極盡訓詁之能事以後,兩宋儒者以獨抒義理的方式,重新詮釋傳統經籍,開啟了「新儒學」的嶄新面貌,使中國儒學的發展攀向另一個高峰。而兩宋諸儒中,又以南宋朱熹,以其「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之學養,集宋學之大成。然而,朱學在發展及流傳的過程中,卻幾經波折,尤以南宋寧宗朝開始至元代,有最明顯的對比趨勢。南宋寧宗前期,朱熹與朱學備受打壓,甚至蒙受「逆黨」、「偽學」之歷史污名;寧宗嘉定以後,朱熹本身與其學術雖獲得平反,所著《四書》集註也曾立於學官,但朝廷卻未真正推崇而廣傳其學,因此,終宋之世,朱學始終未能得到統治政權的真正肯定與推行。反之,朱學這種來自漢族文明的知識和思想,卻在南宋亡朝後,異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大放異彩,充分受到統治政權的認可,並成為朝野共尊的官學。細勘朱學由宋至元的演變過程,實耐人尋思與探究。故本文以南宋至元作為觀察對象,將詳細探討朱學在南宋各朝發展的態勢;也嘗試從多元面向,探討入元以後,朱學之所以盛行的原因與概況。

英文摘要

After the culmination of exegetical studies of Confucianism during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hinese scholars of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Song Dynasties reinterpreted the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initiated the ”New Confucianism”-a new prospect of the rationalistic Confucian philosophical school that helped Chinese Confucianism to reach another peak. Among the scholars was Zhu Xi, a 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ose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lassics were so extensive and intensive that a school was created for him. The development of Zhu Xi School had ups and down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Ning Zong period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Yuan Dynasty. The Zhu Xi School was initially suppressed, framed for ”pseudo-learning” and even marked as a ”traitor party.” Although Zhu Xi's reputation recovered and his book ”'The Four Books' with Annotations” was recognized by officials, the Zhu Xi School failed to get real recogni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y the ruling regime at tha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after the end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Zhu Xi's academic achievements were fully recognized by the Mongolian ruling regime of the Yuan Dynasty, gaining the greatest respect from the court and school officials.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dominant trends in Zhu Xi School's development from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o the Yuan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various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s behind the change in the school's reputati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1)。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2001)。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元脫脫(1994)。宋史。臺北:鼎文書局。
  12. 元程端禮(1994)。畏齋集。上海:上海書店。
  13. 元熊禾(1968)。熊勿軒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元蘇天爵(1996)。元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
  15. 元蘇天爵(1997)。滋溪文稿。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朱熹、郭齊點校、尹波點校(1997)。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7. 宋李心傳(1981)。道命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18. 宋陳振孫(1968)。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宋程顥、宋程頤(1983)。二程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宋葉適、劉公純點校、王孝魚點校、李哲夫點校(2010)。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
  21.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宋樵叟(1966)。慶元黨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明宋濂、明王禕(1995)。元史。臺北:鼎文書局。
  24. 明陳邦瞻(1973)。宋史紀事本末。臺北:三民書局。
  25. 明黃宗羲、清全祖望修、王梓材校補(2005)。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6. 清王夫之(1980)。宋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27. 清王懋竑纂訂(1987)。朱子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8. 清皮錫瑞(1983)。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
  29. 清朱彝尊(1999)。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
  30. 清柯劭忞。新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31. 清紀昀纂(1985)。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清徐松輯(2006)。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畢沅編(1999)。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34. 王忠雄(1996)。慶元黨禁與開禧北伐。中國歷史教學參考,1996(4)
  35. 王明蓀(1975)。略述元代朱學之盛。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6(12)
  36. 甘鵬雲(1977)。經學源流考。臺北:廣文書局。
  37. 安井小太郎講述、林慶彰譯、連清吉譯(1996)。經學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38.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臺北:允晨文化。
  39. 吳雁南編、秦學頎編、李禹階編(2001)。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40. 束景南(2001)。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1. 李弘祺編、劉岱編(1991)。中國文化新論。北京:三聯書店。
  42. 李兵(2005)。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43. 李修生編(2004)。全元文。南京:鳳凰出版社。
  44. 李修生編(2000)。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5. 李蕙如(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6. 韋政通(1997)。「慶元學禁」中的朱熹。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47. 孫克寬(1968)。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8. 徐洪興(1996)。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9. 徐梓(2000)。元代書院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0. 馬宗霍(1992)。中國經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張義德(1997)。如何評價慶元黨禁。中國文化研究,1997(冬之卷)
  52. 郭成偉點校(2000)。大元通制條格。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
  53. 陳榮捷(1988)。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4. 程誌華(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55. 葉國良(1980)。宋人疑經改經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56.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1997)。經學通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57. 劉子健、趙冬梅譯(2001)。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8. 蔡方鹿(2004)。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59. 關長龍(2001)。兩宋道學命運的歷史考察。上海:學林出版社。
  60. 黨瑞紅(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
  61. 龔道運(1979)。元儒許衡之朱子學。國立編譯館館刊,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