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身說法-顏之推《冤魂志》對報應驗證的書寫策略

并列篇名

Take Personal Experience as Examples: The Writing Strategy on Karma Verification in Yan Zhi Twei's "Yuan Hun Zhi"

作者

李昭鴻(Chao-Hung Lee)

关键词

顏之推 ; 《冤魂志》 ; 因果報應 ; 鬼靈復仇 ; 志怪小說 ; Yan Zhi Twei ; "Yuan Hun Zhi" ; Karma ; the revenge of ghosts ; Weird novel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4 / 05 / 01)

页次

49 - 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今本《冤魂志》係經輯佚而成,保留約六十則故事,卻都以鬼靈復仇故事為主題。雖然是書主要取材歷代經史典籍,或由顏之推撰作完成,但都強調被害者的死並非出於偶然,而是生前受到冤枉造成,明白表達遭鬼靈害死之加害者的人品或行事有瑕疵。雖然故事本身或落入圓滿結局的俗套,卻隱含顏之推對現實人生想法的投射,及被害者面對不公平之事時,希求正義伸張和落實報應機制的心態,彰顯報應理論能超越時空的拘限被證實,藉此達到宣說善惡有報觀念的目的。然而,顏之推並不單純只有對佛教因果說進行複製,還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報應思想,以獲取更多讀者的認同,達到利用《冤魂志》向世人推廣佛教的目的。

英文摘要

The current version of ”Yuan Hun Zhi” was completed by compiling and editing scattered documents. Approximately sixty stories are preserved, with their themes centered mostly on the revenge of ghosts. The book mainly originated from classics in past dynasties, but through edits at various stages, it deliberately stressed that victims' deaths resulted from unjust treatment rather than by accident, and clearly indicated that the victimizers killed by ghosts had defects in their personalities or behaviors. Though many stories conveyed the conventional happy ending, they also detailed how the characters' ideas impacted their lives. It depicted the victimizers' fear by guilty conscience when faced with ghosts. This reflected the victims' expectation that unfair matters will be resolved, and that karma theory is independent of time and space. The stories promoted the concept of karma, along with good versus evil. Yan Zhi Twei does not simply replicates Buddhism's theory of causation; but instead, he also merges China's traditional thinking to acquire more affirmation from the readers. This way, his purpose of promoting Buddhism through ”Yuan Hun Zhi” may be fulfill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黃東陽(2007)。由唐人小說察考勸善書的思想淵源與要義。興大人文學報,38
    連結:
  2. 黃啟江(2003)。佛教因果論的中國化。中華佛學學報,16
    連結:
  3. 劉苑如(2006)。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
    連結:
  4. 盧秀滿(2009)。洪邁「夷堅志」之入冥故事研究—以冥法判決之準則及其意義為探討中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6
    連結:
  5. (1956)。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中華佛教文化館。
  6. (1981)。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7. (1989)。四部叢刊。上海:上海書店。
  8. 北齊顏之推、清趙義明、清盧文弨補注(1985)。顏氏家訓。北京:中華書局。
  9. 北齊顏之推、羅國威校注(2001)。冤魂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10. 宋李昉編纂、夏劍欽校點(2000)。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1. 南朝宋范曄、唐章懷注、梁劉昭補注、清王先謙集解(1982)。後漢書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校點(1996)。異苑。北京:中華書局。
  13. 後晉劉昫(1982)。舊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14.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15. 唐房玄齡(1982)。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16. 晉干寶、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17.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1982)。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晉張華(1985)。博物志。北京:中華書局。
  19.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1982)。三國志。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隋李百藥(1982)。北齊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1982)。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魏王弼注、魏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1982)。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小南一郎(2005)。論顏之推《冤魂志》—六朝志怪小說的性格。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北京:
  24. 王立(1998)。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5. 王明輯校(1960)。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26. 王國良(1995)。顏之推冤魂志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7. 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8. 李隆獻(2010)。先秦至唐代鬼靈復仇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文與哲,16
  29. 李劍國(2005)。唐前志怪小說史(修訂本)。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30. 沙洵(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天津,南開大學。
  31. 林惠勝(1995)。承負與輪迴—報應理論建立的考索。海峽兩岸道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
  32. 姜守誠(2010)。「冢訟」考。東方論壇,2010(5)
  33. 徐明生(2008)。「承負」與「輪回」—道教與佛教兩種果報理論的比較。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34. 袁光儀(2002)。《太平經》承負報應思想探析。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
  35. 陳金鑫(2008)。顏之推《冤魂志》及其佛教思想。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8(1)
  36. 陳玲碧(199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7. 喻忠杰(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甘肅,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38. 喻忠杰(2010)。《冤魂志》中鬼魂復仇故事的文化特性。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10(12)
  39. 湯一介(198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0. 劉育珉(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1. 劉增貴(1997)。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94(5)
  42. 魯迅輯校(1967)。古小說鉤沉。香港:新藝出版社。
  43. 蕭登福(1989)。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凃品卉(201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