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嵇康的心性觀-真樸之性與無措心境

并列篇名

Ji Kang's Concpet of Mind and Nature-Genuine Nature and Realm of Carefree

作者

謝如柏(Ru-bo Shie)

关键词

心神 ; 才性論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無心忘境 ; 嵇康 ; 顯情無措 ; Mind and Spirit ; Talent and Nature theory ; beyond the propriety and follow Nature ; realm of no mind ; Ji Kang ; Realm of Carefree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4 / 11 / 01)

页次

1 - 2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探討嵇康之心性觀,指出:一、嵇康所說之「性」,是群生原初真樸的本性。從氣性的角度來說,性是原初稟賦的和氣;從自然本能的角度來說,性是不由計慮的欲望。性雖是本然的真樸稟賦,但是經由智巧的介入,現實中群生可能已經背離此一本性。嵇康要求回歸真性,故性也具有正面價值標準之意義。二、嵇康所說之「心」、「神」概念互通。心乃是能行修養工夫之主體,修養目標在於擺落智、欲,到達寂寞、恬澹之「和」境,此一修養亦可用「神氣」之導養來說明。心、神之修養,還必須到達「無措」的無心忘境。唯有達到無心之境,才能完成真樸本性的回歸。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explores Ji Kang's concpet of mind and nature as follows: 1. Nature(Xing), raised by Ji Kang, is the genuine origin of all be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 it means naturally endowed harmony; whi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nct, it means primitive desires. Although for Ji Kang, Nature (Xing) is genuine endowment,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ce, the nature of all beings can be departed from Nature (Xing). Ji Kang's demand a returning to Nature presents the positive meaning of Xing. 2. The concept of Mind for Ji Kang is similar with it of Spirit. Mind is the subject of cultivating with its goal to deprive intelligence and desires, and to achieve the realm of harmony. Only through reaching the realm of no mind or carefree, the returning to Nature could be considered fulfill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東晉葛洪、王明校釋(1996)。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 東漢王充、黃暉校釋(199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3. 曹魏王弼、樓宇烈校釋(1992)。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4. 曹魏嵇康、戴明揚校注(1978)。嵇康集校注。臺北:河洛出版社。
  5. 曹魏劉卲、李崇智校箋(2001)。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
  6.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1993)。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7. 劉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1989)。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8. 田文棠(1988)。論嵇康自然觀的多義性。唐都學刊,1988(1),10-15+4。
  9. 牟宗三(1997)。才性與玄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0. 吳冠宏(2006)。魏晉玄義與聲論新探。臺北:里仁書局。
  11. 李豐楙(1999)。抱朴子:不死的探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2. 徐復觀(2000)。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
  13. 馬場英雄(2008)。嵇康の思想。東京:明治書院。
  14. 莊萬壽(1990)。嵇康研究及年譜。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15. 陳麗桂(2013)。漢代道家思想。臺北:五南出版社。
  16. 章啟群(2001)。支遁「逍遙義」與嵇康養生說。華林,北京:
  17. 曾春海(2000)。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8. 湯一介編、胡仲平編(2008)。魏晉玄學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 童強(2007)。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 黃明喜(2001)。略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哲學與文化,28(3),260-267。
  21. 楊祖漢(1997)。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22. 蒙培元(1996)。中國心性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23. 盧桂珍(2010)。境界、思維、語言─魏晉玄理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24. 戴璉璋(2002)。玄理、玄智與文化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5. 謝大寧(1997)。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23)。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之「玄理」性格的省思。東吳中文學報,4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