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張居正理學思想初探:兼論與其禁毀書院的關係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Zhang Ju-zheng's Academic Thought of Li Xue and its Effect on Zhang's Policy on Prohibition of Academies

作者

何威萱(Wei-Hsuan Ho)

关键词

張居正 ; 理學 ; 王學 ; 程朱 ; 禁毀書院 ; Zhang Ju-zheng ; Li Xue ; Wang Xue ; Cheng-Zhu ; the prohibition of academies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4 / 11 / 01)

页次

105 - 13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學界長期以來對張居正的興趣多集中在其政治表現,於其學術思想(特別是理學思想)的探究相對較少,這與張氏缺乏系統的學術專著有關。然張氏實係學者出身,對理學亦曾有接觸與闡發;並且其於萬曆七年下令禁毀天下書院是明代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陽明心學因此受到嚴重的打擊。書院講學的種種亂象誠為見禁之由,但由於其直接衝擊者乃陽明學派,因此許多學者敏銳查覺到禁令背後或蘊涵學術之爭。近來學界在考察張居正發佈禁令之因時,似有試圖深化、提升為朱學、王學間學派傾軋的傾向,但這些結論實缺乏對張氏思想的嚴謹考察,僅從事件表象逕予推斷。本文自張居正相關著作入手,分析、整理其理學思想,除嘗試呈現其重要理學觀點外,亦揭示其朱、王兼採,卻對王學有更多同情與認可的理學立場,由此論證其禁毀書院之舉不應上升至學派之爭。

英文摘要

Zhang Ju-zheng,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Ming dynasty in 1573-1582,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ages during the late Ming. Zhang came from the stratum of literati which was in the atmosphere of neo-Confucianism. However, he did not devote himself to writing out the systematic academic theses, and he was always regarded as a politician due to his splendid political reformation. Hence there are seldom researches on his academic thought. In 1579, Zhang ordered all academies be prohibited. The prohibition was a direct and great set-ba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Xue". What was Zhang's attitude towards and evaluation of "Wang Xue"? Was there any conflict between him and scholars of "Wang Xue"? Was the prohibition merely a political event? Or did he intend to persecute them because he was a Cheng-Zhu scholar? All these questions could not be resolved if we did not comprehend Zhang's intact thought of Li Xue punctiliously. This thesis unraveled Zhang's academic thought which is much more similar to Wang Yangming's style. It indicated the combat between Cheng-Zhu and Lu-Wang schools should not be blended into the prohib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明輝(2008)。朱子對道心、仁心的詮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1),19-27。
    連結:
  2. 李明輝(2008)。朱子對道心、仁心的詮釋。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2(1),19-27。
    連結:
  3. 鄧克銘(2007)。王陽明以鏡喻心之特色及其異說。臺大中文學報,26,153-190。
    連結:
  4. (2000)。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7. (2000)。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
  8. (1967)。涵芬樓秘笈。臺北:商務印書館。
  9. 宋朱熹(1997)。四書集註。臺北:世界書局。
  10. 宋程顥、宋程頤(2006)。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黎靖德編(2004)。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王守仁(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明王畿(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14. 明申時行重修(2007)。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
  15. 明袁中道(2007)。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明張居正(1968)。張文忠公全集。臺北:商務印書館。
  17. 明張居正、陳生璽編(2007)。資治通鑑皇家讀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明黃宗羲(2008)。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19. 明錢德洪、錢明編(2007)。徐愛錢德洪董澐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0. 明聶豹(2007)。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1. 明羅汝芳(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2. 唐慧能、郭朋校釋(2006)。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王夫之(2001)。薑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阮元校刻(2003)。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顧炎武(1975)。原抄本日知錄。臺南:唯一書業中心。
  26. Crawford, Robert(1970).Chang Chu-cheng's Legalism.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New York:
  27. De Bary, Wm. Theodore(1989).The Message of the Mind in Neo-Confucian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8. Grimm, Tilemann(1969).Ming Education Intendants.Chinese Govenrment in Ming Times,New York:
  29. Lundaek, Kund(1981).Chief Grand Secretary Chang Chü-Cheng and the Early China Hesuits.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 Bulletin,III,2-11.
  30. Mungello, David E.(1981).The Jesuits' Use on Chang Chü-Cheng's Commentary in Their Translation of the Confucian Four Books(1687).China Mission Studies(1550-1800) Bulletin,III,12-22.
  31. 丁福保編(2000)。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2. 小野和子、李慶譯、張榮眉譯(2006)。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中嶋隆藏、陳瑋芬譯(2011)。靜坐─實踐與歷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34. 井川義次(1994)。張居正の『中庸』解釈─「鬼神」を中心に。筑波哲学,5,8-26。
  35. 井川義次(1995)。張居正の「天」─『論語直解』を中心に。筑波哲学,6,23-36。
  36. 田浩(2008)。朱熹的思維世界。臺北:允晨文化。
  37. 朱東潤(2000)。張居正大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38.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朱傑人編(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朱鴻林(1996)。陽明從祀典禮的爭議和挫折。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新 5,167-181。
  46. 朱鴻林(2008)。王陽明從祀孔廟的史料問題。史學集刊,2008(6),35-44。
  47. 牟宗三(200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學生書局。
  48. 何威萱(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9. 吳銘輝(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0. 吳震(2009)。“心是做工夫處”─關於朱子“心論”的幾個問題。宋代新儒學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學為中心,上海:
  51. 吳震(2003)。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2.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3. 韋慶遠(1999)。張居正和明代中後期政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54. 島田虔次、甘萬萍譯(2005)。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5. 崔瑞德編、牟復禮編(2007)。劍橋中國明代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6. 張亨(2006)。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北京:
  57. 張藝曦(2006)。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58. 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59. 陳來(1995)。宋明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60. 陳來(1992)。論朱熹淳熙初年的心說之辯。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
  61. 陳來(2010)。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62. 陳時龍(2005)。明代中晚其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63. 陳寶良(2005)。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4. 嵇文甫(2008)。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65. 馮明(2010)。近三十年來國內張居正研究綜述。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3(3),104-110。
  66. 黃文樹(2003)。張居正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7. 黃卓越(1999)。張居正與王學關係之考辨。國際漢學,4,183-191。
  68. 熊十力(2007)。與友人論張江陵。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69. 劉子健(1987)。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
  70. 劉述先(2006)。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71. 樊樹志(2008)。張居正與萬曆皇帝。北京:中華書局。
  72. 鄭又榮(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73. 鄧志峰(2004)。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4. 錢穆(2011)。朱子新學案。北京:九州出版社。
  75. 鍾彩鈞(1998)。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3),69-89。
  76. 鍾彩鈞(1993)。王陽明思想之進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何威萱(2022)。論徐階的陽明學淵源及其對靈濟宮講會的推動與維繫。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1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