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集韻》對俗字的辨正-以平聲字做考察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f the Distinction of Su Words in "Jiyun"-Exemplified by Level-tone Words

作者

楊素姿(Shu-Tzu Yang)

关键词

集韻 ; 俗字 ; 異體字 ; 俗字觀 ; "Jiyun"(集韻) ; Su Words(俗字) ;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異體字) ; distinctio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5 / 11 / 01)

页次

127 - 1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向來討論《集韻》俗字的議題時,往往只關注到書中注曰「俗作某非是」的字例,而忽略了有一批隱身在異體字列的前代俗字,如此一來將無法正確認識《集韻》處理俗字的觀點與作法。本文旨在觀察《集韻》平聲字中所列的相關俗字例,共計79個正俗字組,這些俗字有的被《集韻》視為異體字而與正字並列;有的則被指為「非是」,透過這些字例的觀察,實有助於了解《集韻》辨正俗字的情形。從本文的研究可知《集韻》辨正俗字的原則有三:重視表音的充分性、表意性及書寫便利性的調和及俗字的構形不宜過度破壞正字的形構。其能重視正俗字關係的隨時變異性,對於能夠符合上述三個原則的俗字,給予翻轉為異體字的空間,得與正字並列,其俗字觀是積極且進步的。嘗試整理出存在其間的觀念及原則,可以做為後人整理異體字的參考;並且釐清《集韻》的俗字觀,也將有利於認識歷代字書俗字觀念的演變與發展。

英文摘要

This discussion of Su Words(俗字) in Jiyun(集韻) focuse on words which are often incorrectly marked. Most people ignore those Su Word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which are positioned with the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異體字). As a result they cannot properly understand the viewpoint and approach of treating Su words in Jiyun. I discusse two kinds of Su words in terms of level-tone words in Jiyun. One is Su Words of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which are positioned with the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異體字), and the other is incorrectly marked. By exploring these cas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viewpoint and principles of managing Su Words in Jiyun. There are two implications for the research. First, it offers people a reference for arranging the variant Chinese character. Second, it provides people with the benefit of constructing the history of evolutionary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iachronic notions of Su Word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許雅惠(2012)。宋代後古銅器風之域外傳播初探─以十二至十五世紀的韓國為例。美術史研究集刊,32,101-170。
    連結: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66)。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5. 北齊顏之推(1983)。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
  6. 宋丁度(2003)。集韻。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7. 宋丁度(1985)。集韻。臺北:學海書局。
  8. 宋陳彭年(1987)。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
  9. 宋陳彭年(1990)。宋本廣韻。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清方成珪(1965)。集韻考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清范寅(1970)。越諺。臺北:東方文化書局。
  12. 清徐松(1976)。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3.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4. 遼釋行均(1985)。龍龕手鏡。北京:中華書局。
  15. 孔仲溫(2002)。玉篇俗字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16. 平田倉司(1996)。《廣韻》與《集韻》─科舉制度與漢語史第五。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17. 何琳儀(1998)。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北京:中華書局。
  18. 呂瑞生(2006)。集韻處理大徐本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探析。第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19. 李致忠(1994)。宋版書敘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0. 李瑩娟(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21. 邵榮芬(1997)。《集韻》音系簡論。邵榮芬音韻學論集,北京:
  22. 金榮華編(1980)。敦煌俗字索引。臺北:石門圖書公司。
  23. 侯尤峰(1995)。說文解字徐鉉所注俗字淺析。古漢語研究,1995(2),22-25。
  24. 姜亮夫、陶秋英校(2001)。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徐時儀(2005)。玄應〈眾經音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6. 張民權、田迪(2013)。宋代韻書中的俗字標識與文字觀念研究。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13(3),128-135。
  27. 張涌泉(2000)。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
  28. 張涌泉(2010)。漢語俗字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29. 張渭毅(2006)。中古音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30. 曹先擢(1999)。漢字形義分析字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1. 曾良(2006)。俗字及古籍文字通例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32. 曾榮汾(2002)。異體字考釋法析述。第十三屆全國暨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3. 曾榮汾(198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
  34. 曾榮汾(1988)。字樣學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35. 湯餘惠(2001)。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6. 黃征(2005)。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37. 楊小衛(2009)。集韻和類篇的俗字初探。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科版),14(4),111-113。
  38. 裘錫圭(1988)。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趙振鐸(2005)。集韻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40. 劉中富(2003)。干祿字書的異體字及其相關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4),31-35。
  41. 劉葉秋(1984)。中國字典史略。臺北:漢京文化。
  42. 劉燕文(1991)。《集韻》與唐、宋時期的俗字、俗語。語言學論叢
  43. 潘重規(1978)。敦煌俗字譜。臺北:石門圖書公司。
  44. 潘重規(1991)。敦煌卷子俗寫文字的整理與發展。敦煌學,17,1-10。
  45. 潘重規(1980)。龍龕手鑑新編。臺北:石門圖書公司。
  46. 蔣禮鴻(1994)。蔣禮鴻語言文字學論叢。浙江:古籍出版社。
  47. 蔡忠霖(2002)。敦煌漢文寫卷俗字及其現象。臺北:文津出版社。
  48. 蔡信發(2011)。段注《說文》論列俗字之面向。「國科會中文學門小學類92-97 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