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城市與山林之間:論南朝佛教詩賦的空間書寫與權力結構

并列篇名

Between Urban and Nature: A Study on Landscapes Writing and Power Structure of Buddhism Shi and Fu on Southern Dynasty

作者

祁立峰(Li-Feng Chi)

关键词

南朝 ; 建康 ; 佛教地景 ; 空間書寫 ; 權力結構 ; Southern Dynasties ; Jingkang ; Buddhism landscapes ; Space Writing, Power Structure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0期(2015 / 11 / 01)

页次

99 - 1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近來學者發現,東晉時佛教出現山林化的現象,僧團以名山險境作為宗教空間,不過到了南朝,城市再度成為佛教中心。本文由此現象切入,談佛教詩賦的空間書寫。首先談山林佛教時期的文學作品,如何將山林物色與深幽,令朝聖者感受到宗教權力;其次聚焦於南朝都城建康,談周遭的佛教地景包括鍾山、虎窟山、攝山,談朝聖者往返山林與城市之間感受到雙重權力的輪替;其三再談建康城內的佛教空間,如同泰寺、玄圃園、華林園等,探討南朝作者如何書寫這些佛教地景,政治與宗教的權力又如何運作。筆者發現:宗教與君主權力或許有所頡頏,然而在山林與城市的移動中,宗教權力與政治權力彼此拉鋸、交滲、又可能相互強化。透過討論佛教詩賦的空間與權力,本文期望能補充宗教文學的另一面向。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discovered that Buddhism appear evidences of approaching forest on Eastern Jin, monks groups make mountains and woods as space of religion. The paper is discussing about this phenomenon of landscapes writing of Buddhism poetry and ode on Southern Dynasty. First of all, I discuss about the literature of forested Buddhism on Eastern Jin, how they identify mountains deeply to make pilgrims to feel power of Buddhism. Furthermore, as center in the capital Jiankang, discussing about landscapes around Buddhism location, including Zhong Mountain, Huku Mountain, Shea Mountain. Then I discuss about pilgrims feel changing and turning of these two kinds of power when they go back and forth metropolis and nature. Third, I focus on space of Buddhism in capital Jiankang, discussing about how these authors wrote about landscapes of Buddhism and the way to perform power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on Southern Dynasty. In the end, I found the power of religion and emperor might be against each other. Hovever, the antagonism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power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even strengthen each other in the moving between urban and forest. Through this study on landscapes writing and power structure of Buddhism poetry and ode on Southern Dynasty, I hope that can expand the other side of literature of relig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祁立峰(2014)。即「寺」遊玄:論南朝文學集團的「遊寺詩」共作。政大中文學報,21,97-130。
    連結:
  2. 劉苑如(2006)。廬山慧遠的兩個面向—從〈廬山略記〉、〈與遊石門詩序〉談起。漢學研究,24(1),71-106。
    連結:
  3. 鄭毓瑜(2008)。身體行動與地理種類—謝靈運〈山居賦〉與晉宋時期的「山川」、「山水」論述。淡江中文學報,18,37-70。
    連結:
  4. 〔明〕葛寅亮:《金陵梵剎志》,民國二十五年金山江天寺印本
  5. 大藏經刊行會編:《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 年
  6.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注(2007)。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李昉(1975)。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宋周應和(1980)。景定建康志。臺北:大化書局。
  9. 宋洪興祖(2003)。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明白雲觀長春真人編(1985)。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1. 東漢趙曄(1978)。吳越春秋。臺北:商務印書館。
  12. 唐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13. 唐房玄齡(1985)。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4. 唐姚思廉(1973)。梁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唐姚思廉(1992)。陳書。北京:中華書局。
  16. 唐許嵩(1977)。建康實錄。臺北:新興出版社。
  17. 唐釋道宣(2011)。續高僧傳。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唐釋道宣(1965)。廣弘明集。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19. 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20. 梁慧皎、湯用彤校注(1992)。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
  21. 梁蕭子顯(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22. 梁蕭統、唐李善注(2003)。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清方東樹(2006)。昭昧詹言。北京:人民出版社。
  24. 清孫文川(1980)。南朝佛寺志。臺北:明文出版社。
  25. 清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26. 清嚴可均(200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27. 劉宋范瞱(1973)。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28. 劉宋劉義慶、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注(1983)。世說新語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29. Crang, Mike、王志弘譯(2004)。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30. Cresswell, Tim、王志弘譯、徐苔玲譯(2006)。地方。臺北:群學出版。
  31. Denis Cosgrove(2008).Geography and Vision: Seeing, Imagining and Represtenting the World.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32. Kotkin, Joel、謝佩妏譯(2006)。城市的歷史。臺北:左案文化事業公司。
  33. Tian, XiaoFei(2007).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4. Tuan, Yi-fu(1977).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35. 王文進(2000)。南朝邊塞詩新論。臺北:里仁書局。
  36. 王文進(2008)。南朝山水與長城想像。臺北:里仁書局。
  37. 王延蕙(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
  38. 王夢鷗(1987)。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
  39. 田曉菲(2009)。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40. 牟宗三(1997)。佛性與般若。臺北:學生書局。
  41. 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42. 林文月(1996)。古典與山水。臺北:學生書局。
  43. 林伯謙(2005)。中國佛教文史探微。臺北:秀威資訊。
  44.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臺北:里仁書局。
  45.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力。臺北:心靈文化工坊。
  46. 普慧(2002)。南朝佛教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47. 程建虎(2010)。中古應制詩的雙重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
  48. 楊玉成(1992)。山水儀式:陶淵明遊斜川詩的多層次分析。政治大學學報,65,1-34。
  49. 楊儒賓(2009)。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台大中文學報,30,209-254。
  50. 廖蔚卿(1998)。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
  51. 趙逵夫、湯斌(2010)。歷代賦評注。成都:巴蜀書社。
  52. 劉石吉編(2013)。旅遊文學與地景書寫。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53. 劉苑如(2009)。佛國因緣—《洛陽伽藍記》中佛寺園林的自然與文化再探。臺灣宗教研究,8(1),27-64。
  54. 劉苑如(2009)。遊觀:作為身體記憶的中古文學與宗教。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55. 劉苑如(2012)。體現自然:意象與文化實踐。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56. 潭潔(2009)。南朝佛學與文學:以竟陵「八友」為中心。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57. 鄭毓瑜(2005)。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互相定義。臺北:麥田出版。
  58. 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59. 盧海鳴(2002)。六朝都城。南京:南京出版社。
  60. 蕭馳(2011)。玄智與詩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1. 蕭馳(2012)。佛法與詩境。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62. 顏尚文(1999)。梁武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3. 顏尚文(1990)。梁武帝受菩薩戒已捨身同泰寺「皇帝菩薩地位的建立」。東方宗教研究,1990(1),43-89。
  64. 顏尚文(198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65. 嚴耕望(2005)。魏晉南北朝佛教地理稿。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