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中古漢語「所」、「許」、「處」的分佈情形及語法功能
|
并列篇名
|
The Distribution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s of ‘Suo’ ‘Xu’ ‘Chu’ in medieval Chinese
|
作者
|
曾昱夫(Yu-Fu Tseng)
|
关键词
|
中古漢語 ; 語法化 ; 處所詞 ; 後置詞 ; 方位詞 ; medieval Chinese ; grammaticalization ; place word ; postposition ; locative
|
期刊名称
|
東吳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1期(2016 / 05 / 01)
|
页次
|
267
-
30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佛經及《世說新語》等中土文獻作為語料,觀察表處所的「所」、「許」、「處」位於「名詞/代詞+X」結構中的用法,分析它們之間的異同。指出在佛經文獻裡,「所」基本已發展為「方位詞」的用法,「許」則在東晉以後演變為表領屬功能的「助詞」,至於「處」則仍保留名詞的功能。在中土文獻裡,後置詞「許」在《世說新語》當中仍以表達處所為主要功能,但在其他幾部著作則沒有相同的用法。「所」與「處」則差別不大,仍屬於處所名詞的用法,兩者以「處」的使用範圍較廣,因而在《周氏冥通記》與《真誥》裡面,「處」逐漸取代了「所」。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n grammatical functions and semantic representations of "suo" "xu" "chu" on the basis of the twenty three Buddhist Scriptures and six Chinese literatures in Eastern Han and Six Dynasties. We focused on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that "suo" "xu" "chu" were added to noun or pronoun and found that in this structure "suo" had been changed to be locative in Buddhist Scriptures.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phenomenon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noun/pronoun + xu" appeared in the Judgment Sentence, which means the location word "xu" had changed to possessive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fter Eastern Jin Dynasty. But in the "SHISHUOXINYU" it was still a noun of place word. As for "chu", whether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or Chinese literatures, it was used as a noun. "Suo" is also a noun in Chinese literatures. There a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suo" and "chu" except "chu" was used more widely. So it seems that "chu" had replaced "suo" gradually in the "ZHOUSHI-MINGTONGJI" and "ZHENGAO".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曾昱夫(2012)。論《齊民要術》中「許」字的語法功能與演變。淡江大學中文學報,26,117-144。
連結: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集成」,臺北:中華佛典電子協會,2008年。
-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古漢語語料庫」,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http://hanji.sinica.edu.tw/
-
北魏楊衒之、楊勇校箋(2008)。洛陽伽藍記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
北魏酈道元、陳橋驛校證(2007)。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1993)。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南朝梁周子良、南朝梁陶弘景、麥谷邦夫編、吉川忠夫編、劉雄峰譯(2010)。《周氏冥通記》研究(譯注篇)。濟南:齊魯書社。
-
南朝梁陶弘景、趙益點校(2011)。真誥。北京:中華書局。
-
後魏賈思勰、繆啟愉校釋(1986)。齊民要術校釋。臺北:明文書局。
-
Li, Yen-hui Audret(ed.),Simpson, Andrew(ed.)(2003).Functional Structure(s), Form and Interpretation.London:Routledge Curzon.
-
小野玄妙、楊白衣譯(1983)。佛教經典總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太田辰夫、江藍生譯、白維國譯(1991)。漢語史通考。重慶:重慶出版社。
-
方經民(2008)。論漢語空間區域範疇的語法化。漢語史學報,7,156-172。
-
王允亮(2010)。《水經注》與南方文獻研究。中國文學研究,2010(3),37-42。
-
王克仲(1982)。關於先秦「所」字詞性的調查報告。古漢語研究論文集,北京:
-
王東(2010)。試論《水經注》在中古漢語詞彙史研究上的語料價值。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45。
-
江藍生(1999)。處所詞的領格用法與結構助詞「底」的由來。中國語文,1999(2),83-93。
-
李永貞(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竺家寧(2005)。中古佛經的「所」字構詞。古漢語研究,2005(1),68-73。
-
胡竹安編、楊耐思編、蔣紹愚編(1992)。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
曹廣順(1999)。《佛本行集經》中的「許」和「者」。中國語文,1999(6),440-444。
-
梁啟超(2001)。佛學研究十八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曉虹(1994)。佛教詞語的構造與漢語詞彙的發展。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
陳文傑(2007)。再論中古漢語的處所指代結構。漢語史研究集刊,10,431-449。
-
董秀芳(1998)。古漢語中的後置詞「所」—兼論古漢語中表方位的後置詞系統。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108-112。
-
趙長才(2009)。中古漢譯佛經中的後置詞「所」和「邊」。中國語文,2009(5),438-447。
-
蔡言勝(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
儲澤祥(2010)。漢語空間短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繆啟愉、繆桂龍(2006)。齊民要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魏培泉(2004)。漢魏六朝稱代詞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