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史學與文體學視野下的論贊
|
并列篇名
|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Lun and Za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Stylistics
|
作者
|
黃自鴻(Chi-Hung Wong)
|
关键词
|
論贊 ; 正史 ; 《史通》 ; 文體學 ; 《文心雕龍》 ;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lun and zan) ; official histories ; Shitong ; stylistics ; Wenxin Diaolong
|
期刊名称
|
東吳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31期(2016 / 05 / 01)
|
页次
|
33
-
5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論贊不單是歷史評論,更屬於表達作者意圖的一種方法。正史講求以實錄的形式記載史事,論贊本來只是主體的補充,卻慢慢成為歷史的重要部分,甚至是解讀史書(和撰述者)的主要依據。本文擬探討論贊體裁的特點、撰寫態度並與傳統史學的觀點比較,欲指出論贊的「含混屬性」,它一方面與史學實錄的要求不符,一方面作者又無法不對史事進行討論;它既是傳記文的附錄,卻又是文本的靈魂載體。
|
英文摘要
|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lun and zan) are not only reviews of history but also a sensible method of expressing. Official histories are normally required to record the facts in plain language, and at the same time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are interpreted as supplements to the main body of biography, yet they are the keys to let us explore the main body in history as well as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autho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the genre of lun and zan and their writing attitudes, in order to point out that the "ambiguous attribute" of historical commentaries. On one hand lun and zan are contradictory to the principle of "to record history faithful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authors need to comment on the past for lun and zan are the appendices, most importantly, they are the soul carrier of the aforementioned work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柯慶明(2012)。「傳」「狀」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清華中文學報,7,3-59。
連結:
-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縣柳營鄉: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宋﹞歐陽修著,﹝宋﹞徐無黨注:《五代史》,順治十三年汲古閣本
-
宋姚鉉(1972)。唐文粹。臺北:世界書局。
-
宋蘇洵、邱少華點校(2000)。蘇洵集。北京:中國書店。
-
明吳訥、明徐師曾、于北山校點、羅根澤校點(1962)。文章辨體序說‧文體明序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1978)。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1986)。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
梁劉勰、范文瀾註(1960)。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6)。文選。北京:中華書局。
-
清王鳴盛(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
-
清永瑢(1983)。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徐松、趙守儼點校(1984)。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
-
清趙翼(1987)。廿二史劄記。北京:中國書店。
-
清嚴可均校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
漢司馬遷(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8)。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劉宋范曄、唐李賢注(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
Cai, Zong-qi(Ed.)(2001).A Chinese Lit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Wenxin Diaolong.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Vogelsang, Kai(2005).Some Notions of Historical Judgment in China and the West.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Criticism and Ideology: Chines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cal Culture from a N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Leiden:
-
尹靜靜(2012)。劉知幾《史通‧論贊》考析。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2(2),35-39。
-
王水照(2012)。王應麟的「詞科」情結與《辭學指南》的雙重意義。社會科學戰線,2012(1),227-233。
-
王水照編(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王水照編(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王水照編(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王水照編(2007)。歷代文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王錦貴(1996)。中國紀傳體文獻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宇文所安、田曉菲譯(2003)。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朱東潤(1957)。史記考索。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
朱傑人編(2010)。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吳鳳霞(2013)。遼朝何以「雄長二百餘年」─《遼史》論贊相關議論探究。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3),42-46。
-
宋晞編(1963)。正史論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社。
-
李洲良(2012)。史遷筆法:定褒貶於論贊。求是學刊,39(5),114-118。
-
李紀祥(2003)。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理念及其歷史世界。漢學研究,21(2),371-377。
-
李偉泰(2006)。《史》、《漢》論贊比較十四則。臺大中文學報,24,1-47。
-
李華瑞(2005)。《宋史》論贊評析。史學集刊,2005(3),48-55。
-
辛剛國(2004)。中國史書的贊論何以成為一種文學文體?。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23-24。
-
侯文華(2012)。《史記》「太史公曰」文化淵源考論。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012(5),8-18。
-
施人豪(1979)。史記論贊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殷麗萍(2011)。論王績的贊體文。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83-86。
-
祝尚書(2006)。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
-
高明峰(2013)。《文選》「史論」「史述贊」二體發微。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77-82。
-
高華平(2008)。凡俗與神聖─佛道文化視野下的漢唐之間的文學。長沙:岳麓書社。
-
高禎霙(2006)。〈史〉〈漢〉論贊之研究。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
崔積寶(2002)。談《史記》論贊中的情感。哈爾濱學院學報,2002(5),85-91。
-
張三夕(2010)。批判史學的批判─劉知幾及其史通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
張大可(1986)。史記論贊輯釋。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
張大可(1985)。史記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
張玉芳(2000)。論《史記》的論斷方式。中國文學研究,14,73-114。
-
張志勇(2010)。論柳宗元贊體文的精神特質。河北學刊,2010(3),117-120。
-
張志勇、申慧萍(2013)。論唐代贊文體的紀傳功能指向。綏化學院學報,2013(6),86-90。
-
張亞軍(2003)。《晉書》列傳的文學色彩:駢儷性。商丘師範學院學報,2003(3),15-17。
-
張舜徽(1983)。史學三書平議。北京:中華書局。
-
張新科(2007)。從唐前史傳論贊看駢文的演變軌跡。文學評論,2007(6),25-31。
-
張麗珠(1993)。從史家論贊看我國之史學精神。中國國學,21,203-222。
-
許殿才(1996)。漢書的論贊。社會科學輯刊,1996(6),101-106。
-
郭丹(1997)。史書論贊與史傳文學。中州學刊,1997(3),89-93+101。
-
陳靜(1981)。漢書論贊研究。中華學苑,24、25,135-215。
-
曾瑞琪(2011)。透過《史記》、《漢書》論贊序比較司馬遷、班固思想之異同。文教資料,2011(18),77-79。
-
黃侃(2006)。文心雕龍札記。北京:中華書局。
-
逯耀東(1992)。史傳論贊與史記太史公曰。新史學,3(2),1-34。
-
萬仕國輯校(2008)。劉申叔遺書補遺。揚州:廣陵書社。
-
趙國華(1998)。談范曄後漢書的序、論、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8(1),190-193。
-
趙彩花(2008)。前四史論贊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
劉培(2002)。論《史記》的言外之旨。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1),39-41。
-
蕭振宇(2003)。《史記》論贊議論特點淺議。張家口師專學報,2003(5),1-4。
-
瞿林東(1999)。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