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咬臍記》的選輯及其所反映的問題和現象

并列篇名

The Selected Opera of Bite Umbilical Cord and Its Reflection of Problems and Phenomena

作者

侯淑娟(Shu-Chuan Hou)

关键词

明代 ; 《咬臍記》 ; 《白兔記》 ; 劉知遠 ; 折子戲 ; 戲曲選集 ; Ming Dynasty ; Bite Umbilical Cord ; White Rabbit ; Zhiyuan Liu ; Zhezi opera ; opera anthology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16 / 11 / 01)

页次

79 - 11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由於《樂府玉樹英》、《樂府萬象新》、《大明天下春》等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的出現,及其對《咬臍記》的選輯,使學界重新關注明代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著錄的《咬臍記》是否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咬臍記》的著錄與明代戲曲散齣選集劇名之刊刻,以及明代戲曲諸選集對《咬臍記》齣目編選的交叉比對,探討因《大明天下春》等海外孤本對《咬臍記》多個齣目選輯而引起的相關問題。在分析後,筆者認為富春堂本《劉智遠白兔記》就是莊一拂著錄為已佚的《咬臍記》論點,是可靠的,但富春堂本的第十折也存在著刊刻改異的可能性。《咬臍記》齣目在明代以繁複多變的折子戲面貌存在,反映著民間演劇對《白兔記》、《咬臍記》流傳的影響,其齣目情節內容的各種改動,記錄著劇場中不斷追求新變的豐富現象。

英文摘要

Due to the appearance anthologies of Yuefu Yushuying, Yuefu Vientiane Xin, Da Ming Tian Xia Chun in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eir selected opera of Bite Umbilical Cord which the academics have renewed attention to anthology of Yuan Shao Tan Opera products of Biao-Jia Qi and the question of existed opera of Bite Umbilical Cord.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cross-compared among the description of Bite Umbilical Cord, engraved scattered anthologies of Ming Dynasty Opera and selected works of Ming Dynasty Opera and investigate the relevant issues in the appearance of compilation of Bite Umbilical Cord in the overseas only anthology of Da Ming Tian Xia Chun. After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indicated that Zhiyuan Liu's White Rabbit is the lost description of Bite Umbilical Cord of Zhuang Yifu, which is reliable.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description of tenth fold of Fuchun Tang had been changed. The plots of Bite Umbilical Cord has been existed in complexed and varied appearances of sub-opera and reflected the effects of folk drama upon the White Rabbit and Bite Umbilical Cord. The changes of content of plots have recorded the rich phenomenon of constant pursuit of new changes in the theat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3. (1996)。全明傳奇─劉智遠白兔記。臺北市:天一出版社。
  4. (1990)。緩紅室彙刻傳奇─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揚州市:揚州古籍書店。
  5. (1986)。繡刻白兔記定本。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6.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59)。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市:中國戲劇出版社。
  8. 明吉州景居士(1984)。玉谷新簧。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9. 明沈自晉(1984)。南詞新譜。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0. 明沈璟(1984)。增定南九宮譜。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1. 明周之標(1984)。珊珊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2. 明周之標(1984)。吳歈萃雅。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3. 明胡文煥(1987)。群音類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4. 明凌濛初(1987)。南音三籟。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5. 明徐子室(1984)。九宮正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6. 明徐文昭(1987)。風月錦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7. 明秦淮墨客(1984)。樂府紅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18. 明張鳳翼(1986)。繡刻灌園記定本。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
  19. 明許宇(1984)。詞林逸響。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0. 明無名氏(1984)。歌林拾翠。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1. 明馮夢龍(1993)。馮夢龍全集。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明黃文華(1984)。詞林一枝。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3. 明黃文華(1984)。八能奏錦。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4. 明黃儒卿(1984)。時調青崑。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5. 明熊稔寰(1984)。徽池雅調。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6. 明蔣孝(1984)。舊編南九宮譜。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7. 明鋤蘭忍人(1987)。玄雪譜。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8. 明龔正我(1984)。摘錦奇音。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9. 明冲和居士(1984)。怡春錦。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30. 清周祥鈺、清鄒金生(1987)。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31. 清玩花主人編選、錢德蒼續選(1987)。綴白裘。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32. 清黃文暘、董康校訂(1959)。曲海總目提要。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
  33. 白之(1987)。一個戲劇題材的演化─《白兔記》諸異本比較。文藝研究,1987(4),70-77。
  34. 朱崇志(2004)。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吳梅(1997)。南北詞簡譜。臺北市:學海出版社。
  36. 李平(1991)。流落歐洲的三種晚明戲劇散齣選集的發現。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4),79-90。
  37. 李福清、李平(1993)。海外孤本晚明戲劇選集三種。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汪天成(2002)。咬臍記初探。第一屆中國小說與戲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
  39. 汪天成(1993)。九宮正始引元傳奇研究之一─劉智遠。嘉義農專學報,33,109-138。
  40. 汪天成(2002)。全家錦囊大全劉智遠初探。嘉義大學學報,72,51-69。
  41. 汪天成(2006)。白兔記的演變。傳播與交融:(第二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42. 汪天成(1992)。白兔記研究。嘉義農專學報,30,155-192。
  43. 周和平(2011)。清宮昇平署檔案集成。北京市:中華書局。
  44. 俞為民(1994)。宋元南戲考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45. 俞為民(2004)。宋元南戲考論續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46. 俞為民(2000)。明傳奇《咬臍記》考述。中華戲曲,24,68-87。
  47. 洪惟助(2010)。崑曲宮調與曲牌。北京市:國家出版社。
  48. 凌景埏校注、謝伯陽校注(1988)。諸宮調兩種。濟南市:齊魯書社。
  49. 孫玫(1998)。關於南戲和傳奇歷史斷限問題的再認識。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
  50. 孫崇濤(2001)。南戲論叢。北京市:中華書局。
  51. 莊一拂(1982)。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3. 曾永義(2016)。戲曲學(一)。臺北市:三民書局。
  54. 曾永義(2009)。戲曲之雅俗、折子、流派。臺北市:國家出版社。
  55. 劉琬茜(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
  56. 鄭騫(1973)。北曲新譜。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57. 藍立蓂校注(1989)。劉知遠諸宮調校注。成都市:巴蜀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