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蚍蜉之喻與歷史殷鑑:《纂異記.徐玄之》諷喻書寫試析

并列篇名

The Ant Parable and History Lesson: A Study on the Allegory of "Zuanyiji, Xu Xuanzhi"

作者

鄧郁生(Deng, Yu-sheng)

关键词

唐人小說 ; 纂異記 ; 徐玄之 ; 蚍蜉 ; 諷喻 ; Tang navel ; uanyiji ; Xu Xuanzhi ; ant ; allegory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7 / 05 / 01)

页次

23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唐人李玫所撰《纂異記.徐玄之》假借徐玄之遭俘入蟻國受審之種種經歷,諷喻晚唐世變、亂象與國運。文中出現許多關於蚍蜉生態及歷史故實之書寫,咸有深刻之隱喻。本論文試加分析,所謂「縱兵大獵」與「書卷蒙之」,象徵對朝廷「畋獵」無度之「諫諍」;從「大雨暴至」到「縱火焚穴」,乃是「亡國」命運之「預言」;而當「蚍蜉王國」還原為「牖下蟻穴」,凶宅獲得「揭露」與廓清,透露作者重建家園「秩序」之渴望。至若秦皇、商紂、夫差、比干、子胥、宮之奇等歷史人事「連類引譬」,道盡「拒諫亡國」之歷史規律,可謂蚍蜉王朝、晚唐國運之「鏡像」,「借古鑑今」之意味甚明。而蟻國諫臣之心態由「犯顏諫諍」轉為「乞斥遐方」,既對歷史殷鑑之有效性提出質疑,亦反映文人在甘露事變之恐怖氛圍中,對君臣關係之重新檢視與灰心淡漠。結言之,〈徐玄之〉誠為唐人小說中,勾畫末世景象、抒發憂國情志之佳作。

英文摘要

The Tang navel "Zuanyiji, Xu Xuanzhi" which written by Li Mei, says a story of Xu Xuanzhi who was abducted into an ant kingdom and be taken before the judge.Through this story, Li Mei dug up the political changeover,chaos and future of late Tang.This story has many ant action and history allusion , both with many deep metaphors. This paper try to analyze its story and attain the following achievements:The plot says the ant prince leaded a vast army to hunt ,and then Xu Xuanzhi flapped them by his book, which symbolizes an admonition for the royal’s excessive hunting. The plot describes a sudden downpour and formicary-firing, which symbolizes a prediction about the end of the kingdom. The plot narrates the ant kingdom returned to a formicary under the wall, the truth of haunted house was uncovered, which reveal Li Mei’s hope to reset the order of country. As for the history of Qin Shihuang, Shang Zhouhwang, Fuchai,Bigan,Wu Zixu, Gong Zhiqi , et al,a lot of similar allusions are arranged in order,there will highlight one historical law that "admonition refuse, country collapse". Besides, these allusions also clearly mean that "to know present by the past experience", indeed, they reflect the lights of the ant kingdom and late Tang’ fate. Finally, the story describes the ant ministers had a change of idea from "making a dissuasion by offending the king" to "appling for a post on the frontier".It not only calls into ques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history lesson, but also reflects that intellectuals had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master and then lost heart to it after the horror Ganlu Incident. In conclusion, "Xu Xuanzhi" is really a great Tang navel which depicts the sights of last phase and expresses the worry about country's fu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賴信宏(2012)。越界與回歸:《纂異記》、《瀟湘錄》中小說托寓主題的兩種態度。臺大中文學報,38
    連結:
  2. (2011)。大本原式精印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5)。漢魏叢書。北京:中華書局。
  4. 五代劉昫(1982)。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5. 宋王讜、周勛初校證(2008)。唐語林。北京:中華書局。
  6. 宋司馬光、元胡三省音注(195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李昉編(1992)。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8. 宋李昉編、汪紹楹校(2006)。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9. 宋李昉編、張國風點校(2011)。太平廣記會校。北京:燕山出版社。
  10. 宋歐陽修(1985)。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南朝宋劉義慶編、余嘉錫箋疏(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12. 南朝梁劉勰、周振甫注(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13.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80)。李善注昭明文選。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14. 春秋左丘明、楊伯峻注(1982)。春秋左傳注。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春秋孫武、三國曹操注(1985)。孫子。北京:中華書局。
  16. 唐白居易、朱金城箋校(1988)。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唐吳兢編、葉光大譯注(1994)。貞觀政要。臺北:地球出版社。
  18. 唐李肇、世界書局新校(1968)。新校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
  19. 唐李德裕(1985)。李衛公會昌一品集‧別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唐杜甫、清楊倫箋注(1981)。杜詩鏡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唐段成式(1983)。酉陽雜俎。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 唐劉禹錫、瞿蜕園箋證(1989)。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唐歐陽詢編、汪紹楹校(1965)。藝文類聚。北京:中華書局。
  24. 晉陳壽(1993)。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25. 清阮元校(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大化書局。
  26. 清清聖祖定(1978)。全唐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7. 清郭慶藩編(1991)。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28. 清董誥編、孫映逵點校(2002)。全唐文。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9. 清嚴可均校輯(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30. 漢司馬遷(1993)。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31. 漢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2. 漢焦贛(1985)。焦氏易林。北京:中華書局。
  33. Bloom, Harold、徐文博譯(2005)。影響的焦慮。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34. 卞孝萱(2003)。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
  35. 王溢嘉(2007)。中國人的心靈圖譜:命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6. 王夢鷗(1971)。唐人小說研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37. 王德威(2004)。歷史與怪獸。臺北:麥田出版。
  38. 宇文所安、賈晉華譯(2007)。初唐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39. 李宗為(2003)。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
  40. 李劍國(1993)。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41. 李豐楙(2005)。嚴肅與遊戲:六朝詩人的兩種精神面向。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
  42. 李鵬飛(2004)。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3. 肖瑞峰、方堅銘、彭萬隆(2011)。晚唐政治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4.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5. 林繼中(2005)。文化轉型中的文學─以南朝、晚唐歷史變局為例。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
  46. 俞汝捷(1991)。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
  47. 胡可先(2007)。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48. 康韻梅(2005)。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49. 張漢良(2004)。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50. 梁啟超(1981)。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1. 莫宜佳、韋凌譯(2008)。中國中短篇敘事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2. 許總(1994)。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53. 陳文新(2007)。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第二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54. 陳平原(2004)。中國散文小說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5. 程章燦(1995)。漢賦攬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6. 程毅中(2003)。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7. 黃朴民(1992)。董仲舒與新儒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58. 黃東陽(2007)。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資訊出版社。
  59. 楊義(1998)。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0. 劉上生(1993)。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史。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61. 劉守華編(2002)。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62. 劉苑如(1998)。鑑照幽明: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兼論六朝志怪的評價標準。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63. 劉苑如(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
  64. 鄭毓瑜(2012)。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社。
  65. 鄧郁生(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研究所。
  66. 魯迅(1992)。魯迅小說史論文集:中國小說史略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
  67. 魯迅(1989)。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