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歌仔册「鄭元和/李亞仙」之文化傳釋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n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Zheng Yuanhe and Li Yasin" of Kua-a-tsheh

作者

柯香君(Ko, Hsiang-chun)

关键词

歌仔冊 ; 鄭元和與李亞仙 ; 女扮男裝 ; 文化演繹 ; 地域美學 ; Kua-a-tsheh ; Zheng Yuanhe and Li Yasin ; Women disguised as men ; ultural Interpretation ; Regional aesthetics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3期(2017 / 05 / 01)

页次

355 - 3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化集體性」是文本改寫過程中最主要之變因,為符合地域文化之差異性,作家有必要重新詮釋再創,縱使已傳承數百年之經典文本亦同。關於「鄭元和/李亞仙」之故事,自〈一枝花〉話後,由唐人白行簡《李娃傳》定型,自此相繼成為小說、戲劇等作家所取材,其中又以明傳奇之徐霖《繡襦記》為定本。然而經過時空不斷地傳遞與流播,各地所改編之情節亦有所差異,尤其閩南語系地區,因不同的文化氛圍,使得劇作產生地域性之變異。本文將從「鄭元和/李亞仙」故事文化傳播之「地域性美學」為分析視角,以歌仔冊《鄭元和三嬌會全歌》為研究對象,探討歌仔冊對「鄭元和/李亞仙」故事之接受與再生。

英文摘要

"Cultural collectivism." is the main cause of rewriting of this study. In order to conform to region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authors are obliged to re-interpret and rewrite their works, even though these classical texts have been passed down for hundreds of years. For the story of "Zheng Yuanhe and Li Yasin," after the "Yi Chi Hua (A flower)" was released, "LiWa Chuan" by Bai Xingjian in the Tang Dynasty set up the form, which was then used as materials by authors of novels and plays. Xiuruji by Xu Lin, a legendary scholar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used as the fixed version, However,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and spread, the plots vary in various places, especially in the Minnan areas. The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atmosphere led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lays.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ultural spread of story of "Zheng Yuanhe and Li Yas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aesthetics," and used "Love story between Zheng Yuanhe and three women"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 to investigate the acceptance and rebirth of Zheng Yuanhe and Li Yasin" story caused by Kua-a-tshe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林香薇(2012)。竹林書局改編臺灣早期閩南語歌仔冊之詞彙觀察。漢學研究,30(2),213-247。
    連結:
  2. 洪淑苓(2008)。孟姜女故事形塑的女性文化及其在歌仔冊文本的呈現。東海中文學報,20,55-87。
    連結:
  3. 陳貞吟(2010)。朱有燉對石君寶《曲江池》的再創作。成大中文學報,31,107-134。
    連結:
  4. 陳益源、柯榮三(2012)。春暉書房所藏閩南語歌仔冊概況與價值。成大中文學報,38,93-140。
    連結:
  5. 蔡祝青(2001)。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12,1-38。
    連結:
  6. 《鄭元和三嬌會》(善本書),日本昭和八年1933 年,臺中市綠川町瑞成書局印。
  7. (2004)。俗文學叢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8. (1997)。四庫全書目叢書。山東:齊魯書社。
  9. 《最新鄭元和三嬌會全歌》,收錄楊雲萍收藏歌仔冊194、195,上海:開文印刷發行。
  10. (1999)。梁祝文化大觀。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皇都風月主人編(1958)。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
  12. 周荀卿、熊公哲註譯(1980)。旬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上務印書館。
  13. 明毛晉編(2007)。六十種曲。北京:中華書局。
  14. 明林近陽編(2012)。新刻增補全相燕居筆記。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明徐渭(2003)。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
  16. 明臧晉叔編(1999)。全元曲。臺北:正元書局。
  17. 清阮元校勘(1981)。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Edles, Laura Desfor、陳素秋譯(2006)。文化社會學的實踐。臺北:國立編譯館。
  19. 王建鑫(2008)。論元《曲江池》與明《繡襦記》創作意識的異同。長治學院學報
  20. 王順隆(1994)。閩臺「歌仔冊」書目‧曲目。臺灣文獻,45(3),172-272。
  21. 王順隆(1993)。談臺閩「歌仔冊」的出版概況。臺灣風物,43(3),109-131。
  22. 王夢鷗(1994)。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23. 吳捷秋(1996)。梨園戲藝術史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4. 汪毅夫(2004)。1826-2004:海峽兩岸的閩南語歌仔冊。台灣研究集刊,2004(3)
  25. 周定邦(2016)。臺灣文學館通訊,50
  26. 施炳華(2010)。歌仔冊欣賞與研究。臺北:博揚文化出版。
  27. 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編(2000)。鄭元和。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8. 洪淑苓(2013)。臺灣民間文學女性視角論。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9. 洪淑苓(2004)。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30. 陳江(2006)。明代中後期的江南社會與社會生活。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1. 陳宏謀編(1966)。五種遺規。臺北:中華書局。
  32. 陳萬鼐編(1979)。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
  33. 曾子良(2009)。臺灣歌仔四論。臺北:國家出版社。
  34. 曾永義(1980)。從西施說到梁祝─略論民間故事的基型觸發與孳乳展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3(3),11-16。
  35. 楊碧雲(2010)。試論李亞仙與鄭元和小說戲曲之嬗變。逢甲中文學刊,3,95-116。
  36. 趙天為(2000)。禮教的叛逆與復歸—李亞仙鄭元和故事的嬗變思考。藝術百家,2000(1)
  37. 龍彼得編(2003)。明刊戲曲與弦管選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柯香君(2018)。論南管戲《鄭元和》之文化傳釋。成大中文學報,60,1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