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清初《說文》學之興起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Shuo We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作者

鍾哲宇(Chung, Che-Yu)

关键词

說文 ; 康熙字典 ; 文字學 ; 清代學術 ; Shuo wen ; Kang Xi Zi Dian ; Scholarship of Qing Dynasty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7 / 11 / 01)

页次

119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嘗試從「明末考據學風」、「清初諸儒《說文》學之啟發」、「清初官定《康熙字典》」等原因,探索清初《說文》學之興起。關於清初《說文》學之發展,與考據學大盛有密切之關係,而清代考據學研究,學者多以為與明末學術風氣轉變有關。明中葉以後,學術風氣轉變,但對於《說文》研究,其實並不算重視。明代政權滅亡後,由明至清的遺老們,對於明代學術之流弊,更是深切檢討,其中又以顧炎武(1613-1682)最具代表性,被稱為清代學術的開山宗師,促進回歸漢學傳統之學術風潮。顧炎武《說文》學論述雖是不多,但其研究方法與精神,啟發了後學者之研究。再者,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於東漢,與漢代經學關係密切,因此清初諸家研究《說文》,最先關注《說文》之經學意義,而《說文》與經學最直接明顯之關連,是其引用經書之部分。其次,清初官方對於《說文》研究亦有所影響,康熙皇帝下詔編纂《康熙字典》,書中大量引用《說文》,加之《說文》的漢學背景,使得當時學者認識到《說文》的重要性,進而研究《說文》。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from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ademic environment, explore the reasons Qing Dynasty, "Shuo wen" the rise of science. After the mid-Ming, academic atmosphere changes, but "Shuo wen" research, in fact, is not valued.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Ming and Qing scholars, academic disadvantages for the Ming Dynasty, is the deep review, among which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Gu, known academic master of the Qing Dynasty, then return to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tradition of Sinology wave. Gu, "Shuo wen" Although it is not much discussed in school, but because of great reputation, discourses easier for scholars see, vulnerable to post-Enlightenment scholars. Moreover, Xu Shen, "Shuo wen" a book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Han Dynasty and Confucian closely, therefore, all the early Qing Dynasty home study, "Shuo wen" The first concern, "Shuo wen" The classical significance. Second, the early Qing Dynasty official for "Shuo wen" Research also affected, the Kangxi Emperor of codification "Kang Xi Zi Dian", the book draws heavily on "Shuo wen" so it was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academics, "Shuo wen", and then research, "Shuo we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1985)。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
  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清〕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世界書局,1937年。
  5.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7.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
  9. 〔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皇清經解》本,道光九年(1829)廣東學海堂刊、咸豐十一年(1861)補刊。
  10.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址:http://dict2.variants.moe.edu/tw/variants/
  11. (1979)。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清〕王育 :《說文引詩辨證》,收入《婁東雜著•石集》第三冊,清道光十三年(1833)太倉東陵氏刊本。
  1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2006)。乾嘉名儒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5.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宋徐鍇(2011)。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王夫之(1989)。說文廣義。湖南:嶽麓書社。
  18. 清永瑢(2003)。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阮元校刻(1980)。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段玉裁(2007)。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21. 清段玉裁(2008)。經韵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清孫星衍(1979)。平津館校刊說文解字。臺北:世界書局。
  23. 清孫星衍(1985)。問字堂集。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席世昌(1985)。席氏讀說文記。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桂馥(1998)。說文解字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張玉書(1970)。康熙字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
  27. 清陳嘉榆修(1970)。湖南省湘潭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28. 清謝啟昆(1974)。小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丁福保編(1997)。說文解字詀林正補合編。臺北:鼎文書局。
  30.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1993)。續修四厙全書總目提要 經部。北京:中華書局。
  31. 孔毅(1989)。汲古閣刻《說文解字》略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89(2)
  32. 文映霞(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香港中文大學。
  33. 王俊義(1999)。清代學術文化史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34. 余英時(1988)。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35. 余英時(1988)。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36. 李淑萍(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7. 林宏佳(2012)。《汲古閣說文訂》寫作目的試探:從汲古閣《說文》的評價談起。語文與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臺北:
  38. 林明波(196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
  39. 林慶彰(1986)。明代考據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0. 林慶彰(1990)。清初的羣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41. 洪文婷(200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桃園,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2. 胡樸安(1992)。中國文字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馬宗霍(1971)。說文解字引經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張其昀(1998)。“說文學”源流考略。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45. 張涌泉(2002)。《說文》“連篆讀”發覆。文史,2002(3)
  46. 梁啟超(2004)。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47. 郭怡雯(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中文所。
  48. 黃侃(1964)。黃侃論學雜著。上海:中華書局。
  49. 虞萬里(2008)。《康熙字典》總閱官、纂修官行歷考實。傳統中國研究集刊,上海:
  50. 廖以厚(2005)。清代《說文》研究的開山之作─王夫之《說文廣義》述評。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4)
  51. 趙爾巽(1986)。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52. 劉蓮(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揚州大學。
  53. 鮑國順(197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
被引用次数
  1. 謝宜家(2023)。《四庫全書總目》對《說文解字》相關著作之評論探析。中國文學研究,55,21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