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歷史小說與近代主義-再探施蟄存《將軍底頭》

并列篇名

History Story and Modernism- Further Reflections on Shi Zhe-cun 's The General's Head

作者

徐禎苓(Hsu, Chen-ling)

关键词

施蟄存 ; 《將軍底頭》 ; 抒情 ; 近代主義 ; 中國現代小說 ; Shi Zhe-cun ; modernism ; lyricism ; modern Chinese fictio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4期(2017 / 11 / 01)

页次

259 - 2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綜觀文學史,母題迭經不同時代,被作者再複述、再創造,重寫(rewriting)為中國傳統流衍不輟的課題。五四之後,重寫型小說越趨蓬勃,別於清代以前的新編,翻轉敘事與認知模式。本文以施蟄存《將軍底頭》(1930)為對象,尤其注意小說家的創作發展,和發表刊物場域,試圖剖析小說如何自前文本翻出一套新的敘事模式、認知模式,再次解讀故事新編的歷史意識。就其形式美學,小說調和西方藝文技巧、歐化語體文與中國古典,透過近代主義轉化歷史小說傳統。內容上,小說家身處戰事頻仍的年代,華洋交涉,中外文學錯綜的藝文環境,人們如何面對小我與大我,程度上暗示上海人的處境。

英文摘要

Looking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writing is the topic in Chinese tradition. Some stories through the ages, which were rewritten and recreated by the authors. Those different ways were show in narration skills, ideas, cross-text and transculturality. After May Fourth Movement, historical fiction which changes narration and cognitive model before Qing Dynasty becomes more and more vigorous. This article takes Shi Zhe-cun 's The General's Head for example, then discusses narration skills and writing development of the writer, also returns to original published magazine to retol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form esthetic, those stories mix western skills, Europeanization and Chinese classic, an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of history narration by modernism. From text, the writer lives in the war years, how do the people fac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between themselves? That implies Shanghai people's situ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唐秀蓮(2006)。龜玆國與西域的大乘佛教─從兩漢至鳩摩羅什時代。中華佛教研究,10,71-106。
    連結:
  2. 樓適夷,〈施蟄存的新覺主義─讀了「在巴黎大戲院」與「魔道」之後〉,《文藝新聞》(1931年10月26日),第4版。
  3. 潘光旦,《馮小青考》,上海:新月書店,1927。
  4. 施蟄存,〈石秀〉,《小說月報》第22卷第2號(1931年2月),頁251-273。
  5. 劉吶鷗,〈禮儀與衛生〉,《新文藝》創刊號(1929年9月),頁35-54。
  6. 胡也頻,《也頻小說集》,上海:大光書局,1937。
  7. 蘇雪林,〈讀「將軍底頭」〉,《大公報》(1936年10月4日),頁4。
  8. 〈書評:將軍底頭〉,《現代》第1卷第5期(1932年9月),頁730-735。
  9. 孔另境,《現代作家書簡》,上海:生活書店,1936。
  10. (奧)弗洛特(S. Freud)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新論》,上海:髙務印書館,1936。
  11. 劉呐鷗,《都市風景線》,上海:水沫書店,1930。
  12. 張東蓀,《精神分析學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
  13. (英)勒女士(Barbara Low)著,趙演譯,《弗洛特心理分析》,出版地不詳:髙務印書館,1927。
  14. 戴望舒,〈徐譯「女優泰倚絲」匡謬〉,《新文藝》第1卷第3號(1929年11月),頁567-581。
  15. (日)谷潤一郎著,章克標譯,《殺豔》,上海:水沫書店,1930。
  16. 徐霞村,〈Modern Girl〉,《新文藝》第1卷第3號(1929年11月),頁408-409。
  17. (法)Benjamin Crèmieux著,吶吶鷗譯,〈保爾穆杭論〉,《無軌列車》第4期(1928年10月),頁147-160。
  18. 明施耐庵、清金聖嘆評點(1985)。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19. 明楊慎(1966)。升菴詩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0. 唐杜甫、清楊倫箋注(1981)。杜詩鏡銓。台北:里仁書局。
  21. 漢劉熙(1966)。釋名。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2. D.佛克馬、范智紅譯(1999)。中國與歐洲傳統中的重寫方式。文學評論,6,144-149。
  23. W.伊澤爾、霍桂桓譯(1988)。審美過程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4. 王德威(2009)。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
  25. 史書美、何恬譯(2007)。現代的誘惑:書寫半殖民地中國的現代主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6. 佛洛伊德、楊庸一譯(1975)。圖騰與禁忌。台北:志文出版社。
  27. 李今(2000)。海派小說與現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8. 李歐梵(1988)。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29. 李歐梵(2005)。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出版社。
  30. 李歐梵、毛尖譯(2010)。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1. 汪暉編、余國良編(1998)。上海:城市、社會與文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2. 谷崎潤一郎、林水福譯(2015)。刺青-谷崎潤一郎短篇小說精選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3. 林克明譯(2000)。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志文出版社。
  34. 林祥編(2003)。世紀老人的話:施蟄存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5. 林燿德(1990)。中國現代主義的曙光。聯合文學,6(9)
  36. 波潟剛、賴怡真譯(2016)。東亞異國主義的變容─昭和摩登再考1930-1936。「往返之間:戰前台灣與東亞文學、美術的傳播與流動」研討會,台北:
  37. 施蟄存(2008)。十年創作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8. 施蟄存、劉凌編、劉效禮編(2010)。北山散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9. 施蟄存、劉凌編、劉效禮編(2010)。北山散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0. 施蟄存、劉凌編、劉效禮編(2010)。北山散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1. 施蟄存、劉凌編、劉效禮編(2010)。北山散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42. 徐明瀚(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43. 徐禎苓(2013)。現代台灣文學媽祖的編寫與解讀。台北:大安出版社。
  44. 祝宇紅(2010)。「故」事如何「新」編:論中國現代「重寫型」小說。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5. 高日暉、洪雁(2006)。水滸傳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
  46.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企劃編輯(2005)。劉吶鷗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
  47. 康來新(2010)。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48. 康來新編選、許秦蓁編選(2014)。台灣現當代作家資料研究會彙編.劉吶鷗。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49. 許秦蓁(2008)。摩登.上海.新覺─劉吶鷗(1905-1940)。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0. 許鈞(2007)。法朗士在中國的翻譯接受與形象塑造。外國文學研究,2,118-122。
  51. 郭沫若(1985)。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2. 郭沬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1986)。郭沫若全集.文學編。北京:新華書店。
  53. 陳子善編(2011)。摩登上海:三十年代洋場百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4. 陳平原(2006)。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5. 彭小妍(2001)。海上說情慾:從張資平到劉吶鷗。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56. 黃明(2012)。《少年維特之煩惱》的魅力環。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8(4),62。
  57. 葉渭渠(2009)。日本文學思潮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58. 劉禾、宋偉杰譯(2008)。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9. 劉吶鷗、康來新編、許秦蓁編(2010)。劉吶鷗全集.增補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60.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1. 魯迅(1980)。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
  62. 謝無量(2011)。謝無量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3. 嚴家炎編選(2011)。新感覺派小說選(修訂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