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文心雕龍》「雜」之觀念與「雜文」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Za and Za-Wen in Literature Mind and Carving of Dragon

作者

郭章裕(Kuo, Chang-yu)

关键词

文心雕龍 ; 對問 ; 七 ; 連珠 ; 雜文 ; Literature Mind ; Carving of Dragon ; Due-Wen ; Chi ; Lean-Chiu ; Za-Wen

期刊名称

東吳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8 / 05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雜」在《文心雕龍》裡,除一般性意義,也還有理論性意義可言。首先,「雜」具有傳統以來交織與多元之意,與「文」的概念幾乎相輔相成,至漢更與編織之事結合,使其概念更為形象化,而編織也常被類比與文章創作,影響及於《文心雕龍》,劉勰也常以錦繡編織比擬創作,並以「雜」描述文學作品種類與内涵的多樣性。其次,雜相對於純正,故劉勰常以「純/正宗一雜/支流」相對概念,不僅用以評判儒家經典與諸子學說間的關係,也用以詮釋文體流變的情況,其中「雜」意謂是由純正主流文體所衍生出的次文體,或是文體發展之中,某些未盡然符合規範的作品而言。「雜文」亦是立基於上述兩點,進一步提出的文類概念,其涵蓋對象眾多,但主要者為對問,七與連珠,三者皆自賦流衍變化而出,但因題材特殊,也欠缺實際功能,審美風格也與賦體不同,故不在〈詮賦〉討論,須另歸〈雜文〉而分析之。如此,也意謂劉勰呈現出賦的特殊性,以其具備強大彈性與活潑生命力,故易於濡染其他文體,或演變出新文體的現象。

英文摘要

Za(雜) has many theory meanings in Literature Mind and Carving of Dragon. Za(文心雕龍) is considered that about aesthetic feeling, Han people a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a and weave .Za also considered mean to various. We can find Liu-Shen(劉勰) describe the various of literature creations. The meaning of Za-Wen(雜文) was established form Za. Za-Wen included many other of literary forms, but Due-Wen(對問)、Chi(七) and Lean-Chiu(連珠) are most important. Liu-Shen tr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 and this three literary forms. Due-Wen、Chi and Lean-Chiu were also derive from Fu, but can not belong with Fu, because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purpose is different from Fu. Liu-Shen so wrote Za-Wen to discuss theme. Finally, Liu-Shen's Za-Wen also might has some relationship with Ban-Gu's Za-F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南朝梁劉勰、范文瀾注(1993)。文心雕龍注。台北:開明書店。
  2. 南朝梁劉勰、陳鳳金、林其錟(2002)。唐.寫本、宋.御覽、元刊本〈文心雕龍〉集校合編。台南:暨南出版社。
  3. 南朝梁劉勰、詹鍈義證(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清王先謙(2010)。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5. 清嚴可均(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6.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2010)。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7.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8)。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8. 漢陸賈、王利器校注(2010)。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9. 漢揚雄、汪榮寶、陳仲夫點校(2010)。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10. 漢劉安編、何寧集釋(2010)。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1. 漢劉熙、清畢沅疏證、清王先謙補(2008)。釋名疏證補。北京:中華書局。
  12. 尤雅姿(2010)。文心雕龍文藝哲學新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13. 方元珍(2015)。紀評《文心雕龍.諸子》平議。空大人文學報,24
  14. 伏俊璉。《漢書.藝文志》的文學思想。遺產評譚
  15. 吳伯林(2013)。文心雕龍義疏。河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16. 李立信(1994)。辭、賦關係新證據。新亞學術集刊,13
  17. 谷風(2009)。劉勰對於「錦繡」審美模子的具體運用。文心雕龍研究,保定:
  18. 洪潤基(2002)。《文心雕龍》對曹植四篇散文的批評涵意─《皇太子頌》、《詰咎文》、《七啟》和《辨道文》。文心雕龍研究,保定:
  19. 馬積高(2005)。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
  20. 張舜徽(2004)。張舜徽集.漢書藝文志通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郭英德(2005)。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2. 郭章裕(2015)。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台北:致知學術出版社。
  23. 陳兆秀(1986)。文心雕龍術語探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24. 章太炎、龐俊疏證、郭誠永疏證(2008)。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25. 童慶炳(2016)。文心雕龍三十說。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費振綱(2004)。全漢賦校注。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
  27.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1993)。中國文學理論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8. 萬奇編、李金秋編(2012)。文心雕龍文體論新探。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
  29. 簡宗梧(2005)。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1
  30. 簡宗梧(2003)。論王褒的賦體雜文。廿一世紀漢魏六朝文學新視角:康達維教授花甲紀念論文集,台北:
  31. 簡宗梧(2004)。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8
  32. 龔鵬程(2007)。國學入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