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構思科技社會中的即時學習:以學生及專家對於科學新聞文本之理解差異為例

并列篇名

Trying to Construct Real-Time Science Learning in a Technical Society: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 and Experts When Monitoring Science News

DOI

10.6173/CJSE.2008.1601.03

作者

黃俊儒(Chun-Ju Huang)

关键词

科技社會 ; 科學新聞 ; 社會性科學議題 ; 基因改造食品 ; Technical Society ; Science News ; Socio-Scientific Issue ; GMO

期刊名称

科學教育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16卷1期(2008 / 02 / 01)

页次

105 - 1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基於資訊社會的進步與大眾傳媒的普及,學生不僅學習的型態逐漸發生改變,更需不斷因應與日俱增的科技社會議題。因此尋求一種能夠即時、更新、成長之學習素材來促進科學學習,勢必更加地重要。其中,「科學新聞」是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即時題材,不僅是許多社會性科學議題的載體,更具備跨領域文本的特質。鑑此,本研究旨在以科學新聞文本為對象,一方面透過科學教育及新聞學之理論基礎,探討科學新聞文本的意義向度;另一方面則嘗試分析學生及專家對於社會性科學議題之解讀差異,以作為後續研究與教學應用的基礎。在研究設計上,本文以基因改造食品的科學新聞報導為題材,深度訪談20名不同學院之大學生,以及三名不同領域之專家(分別包括社會學、科學及傳播學三個領域),比較兩者在意義知覺上的差異。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在該議題的意義知覺上,主要呈現出包括「社會脈絡」、「科學知識內容」、「訊息性質」及「價值關懷」等四個類別上的忽略。這些忽略將嚴重地影響學生對於一則科學新聞的意義解讀,亟需在往後的教學設計中加以考量與改進。

英文摘要

In the past few years, mass media has had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during the science learning within our informative society. Students not only have to adapt to changing learning styles but also need to deal with numerically growing socio-scientific issues. These conditions make it more and more imperative for us to search for immediate, renewable and developmental materials in order to improve science learning. Because of its interdisciplinary features, science news may just be the most accessible and prevailing medium. As previously discussed, this study plans to explore the meaning of the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cience news. We plan to do this by focusing on literatures that review science education researches and communication theories. We have also monitored and interviewed students and experts on the topic of science news (about GMO issue). These subjects consisted of 20 non-science maj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hree experts (college professors with sociology, science and journalism major separat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four types of omissions among the students' monitoring processes. Students tended to ignore the ”social contexts”, ”science content knowledge”, ”informative sources features” and ”ultimate concern” when they reasoned the meanings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 Based on the results, several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can be draw from this stud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被引用次数
  1. 蔡佩穎、張惠博、張文華、林雅慧(2010)。小組立場、小組組成及文本特性對於學生論證生殖遺傳新聞之效應。科學教育學刊,18(3),253-276。
  2. 蔡佩穎、張惠博、張文華、林雅慧(2012)。初探論證科學新聞對七年級學生生物學習之效益。中等教育,63(1),13-37。
  3. 陳美蓉、林靜雯、林錦鴻(2014)。科學新聞觀點對不同年齡階段女性健康決策之影響―以荷爾蒙療法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2(3),281-306。
  4. 洪佳慧(2018)。複雜系統下的醫學教育:由解構社會脈絡到共構醫學知識的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科學教育學刊,26(2),149-170。
  5. 許文怡,李松濤(2020)。科學傳播歷程中程序性知識特徵的框架探究-以飲食保健類科學研究新聞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8(2),143-168。
  6. 黃君,王亭文(2020)。臺北市初任體育班教師教學信念探究。運動研究,29(1),1-15。
  7. 黃俊儒(2015)。你讀到什麼科學?─科學新聞閱讀回憶診斷工具發展與評析。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2),139-166。
  8. 黃俊儒(2018)。猜猜新聞背後是什麼?整合科學與媒體的跨領域教學。科學教育學刊,26(4),353-375。
  9. 簡妙如、黃俊儒(2010)。在科學與媒體的接壤中所開展之科學傳播研究:從科技社會公民的角色及需求出發。新聞學研究,105,127-166。
  10. 靳知勤(2015)。生物科技的風險、利益與信任: 高中學生「生物科技覺知量表」的發展研究。科學教育學刊,23(3),241-264。
  11. 李松濤(2017)。大學生對於科學研究資訊的閱讀表現探究:以網路科學新聞為例。中華傳播學刊,32,91-128。
  12. 蘇禹銘、黃台珠(2010)。生命系統觀國小科學課程發展:教師課程信念對學童學習影響之個案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4(1),49-77。
  13. 張卿卿(2012)。科學新聞資訊呈現形式及其對閱聽眾資訊接收的影響—以科學知識觀點與認知基模理論來探討。科學教育學刊,20(3),193-216。
  14. 鄭可萱、李松濤(2018)。當科學素養與閱讀素養相遇:高中學生科學新聞閱讀策略之實驗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3(4),157-192。